楊雪,路華,楊雪花
貴州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貴州都勻 558000
2型糖尿病為我國常見慢性病之一,具有發(fā)病率高、預后效果差等特點,血糖控制不理想不僅可影響患者身體健康,亦可繼發(fā)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傷,早期腎損害是2型糖尿病最常見、最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在發(fā)病早期以輕度腎臟功能損害為早期表現,因其無典型臨床癥狀故極易出現漏診、誤診等情況,一旦引起腎小球、腎血管等病變可進展為慢性腎臟疾病,鑒于此需采取有效、安全治療方案[1]。既往多采取常規(guī)降糖藥物控制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害患者病情,但長期使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理想,在早期腎損害預防中可行性不高,受益于醫(yī)療及醫(yī)藥技術的發(fā)展,近年各研究人員發(fā)現25-羥維生素D與糖尿病腎臟密切相關,而腎臟作為維生素D的靶器官,進入機體與相關受體結合可保護腎臟組織,為進一步明確其臨床價值,該文遴選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害患者50例研究,報道如下。
該研究納入50例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害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2組,觀察組25例中男/女=14/11,年齡均值(39.41±6.72)歲,病程均值(9.82±2.71)年,體重指數均值(23.11±2.82)kg/m2;對照組25例中男/女=15/10,年齡均值(40.42±6.75)歲,病程均值(9.84±2.76)年,體重指數均值(23.15±2.78)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該研究上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審批。
納入標準:①血液中25-羥維生素D濃度缺乏或不足(<75 nmol/L)者;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腎損害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30~300 mg/g;④年齡>20歲者;⑤未合并其他臟器組織損傷者[2]。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丟失者;②其他類型糖尿病者;③腎病及風濕性疾病者;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近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⑥骨質疏松既往病史者;⑦脂肪肝或肝功能異常者;⑧不愿意參與該次研究者;⑨藥物禁忌證者[3]。
對照組25例采用胰島素降糖加安慰劑治療,規(guī)格為3 mL的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預混胰島素)治療,每日定時皮下注射2次,起始劑量0.16 U/(kg·d);并根據患者病情選擇相同規(guī)格的安慰劑進行治療,持續(xù)治療6個月。
觀察組25例采用胰島素降糖加維生素D2注射液(H11020643,10 mg(40萬U)/支)治療:胰島素治療方法如對照組,肌內注射40萬U,每月注射1次,持續(xù)注射6次。
1.3.1 臨床療效 根據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恢復情況判定療效,標準:經實驗室檢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30 mg/g恢復正常(顯效);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指標較前減少(有效);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數值無明顯變化(無效)[4]。
1.3.2 生化指標 治療前后采集肘正中靜脈血5 mL,測定其糖化血紅蛋白、舒張壓、收縮壓、IL-1、總膽固醇、甘油三酯,25羥-維生素D等指標變化。
1.3.3 臨床指標 治療前后采集肘正中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25羥-維生素D,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
該次所有手術患者的數據資料均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進,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效(56.00%)、有效(40.00%)、臨床療效(96.00%)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6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舒張壓、收縮壓、IL-1、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化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生化指標對比(±s)
?
續(xù)表2
治療前兩組2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25-羥維生素D高于對照組,胰島素抵抗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
2型糖尿病是機體血糖水平異常升高,可引起血液成分質與量的變化,亦可影響血液膠體滲透壓或血液黏滯度,亦可誘發(fā)一系列病變,是誘發(fā)早期腎損傷的關鍵原因[5]。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害以早期出現微量白蛋白,隨后出現腎損害并伴隨動脈高壓、血清蛋白降低等情況,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嚴重腎功能不全,危及患者生命,因腎臟具有極強的代償能力,因此早期腎損傷不易被發(fā)現,一旦進入腎臟組織代償期便可對腎臟造成進行性損傷,不可逆發(fā)展為腎衰竭,因此需及早進行治療[6-9]。維生素D是機體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物質,不僅可調節(jié)鈣磷代謝,亦可促進骨骼的生長及發(fā)育,而人體許多器官組織細胞均存在維生素D受體(Vit D受體),1,25-二羥維生素D(1,25(OH)2D)與Vit D受體結合后發(fā)揮生物學作用,胰腺胰島β細胞就是其中之一;其次研究發(fā)現維生素D水平與糖尿病有明確相關性,且Vit D受體在腎臟組織中呈現高表達,鑒于此臨床大量學者支持“維生素D的基本靶器官是腎臟”這一理論,為明確其在控制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害患者病情中實際價值,該文遴選50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96.00%)高于對照組(76.00%),25羥-維生素D水平高于對照組,胰島素抵抗指數低于對照組,可見經維生素D治療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體內胰島素抵抗指數降低,這是由于維生素D3(Vit D3)作為脂溶性甾醇類化合物,既可通過自身合成,亦可從食物中獲得,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后可直接轉變?yōu)閂it D3前體,后經血液循環(huán)至肝,在細胞色素催化下轉變?yōu)?5-羥維生素D,而經血液系統循環(huán)至腎經1-α羥化酶轉化為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在與Vit D受體結合后便可調控靶基因的表達,不僅可控制患者病情,亦可提高機體內維生素D含量,降低維生素D表達不足對腎臟功能的損傷[10-14]。其次通過分析其生化指標發(fā)現觀察組糖化血紅蛋白、舒張壓、收縮壓、IL-1、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于對照組,這是由于機體補充25-羥維生素D后可緩解胰島細胞功能減退情況,亦可增加機體耐糖量,避免血糖水平持續(xù)升高對血管的損傷;另外該藥物使用后可與胰島素靶細胞上的Vit D受體結合,在促進胰島素糖轉運的同時抑制機體炎癥因子的表達,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亦可與胰島細胞上的Vit D受體結合,緩解胰腺組織的慢性炎癥過程,促進胰島素分泌[15-19]。
綜上所述,25-羥維生素D治療可減少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害患者的蛋白尿,改善腎損害,對血脂、血壓的控制極具優(yōu)勢,亦可降低胰島素抵抗指數,改善胰島素抵抗,可作為控制患者病情進展的重要方案,值得借鑒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