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巖
(沈陽市肛腸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3)
血常規(guī)是臨床實驗檢查的一個基礎項目,能夠迅速、準確的篩查貧血、血液系統疾病、細菌病毒感染等相關疾病。血常規(guī)檢驗項目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數量及形態(tài)變化等。一般是通過針刺法采集患者指尖或耳垂血液,并將采集到的血液稀釋后置于顯微鏡下觀察、計算各類細胞數量[1]。隨著醫(yī)學技術與檢驗儀器的發(fā)展,臨床血常規(guī)精度、準確度不斷提高,但受血液采集、處理、檢測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相關因素的影響,血常規(guī)檢查仍然存在一定的誤差[2-3]。本研究對臨床血常規(guī)檢驗中存在的誤差、原因、解決策略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行血常規(guī)檢驗的200例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受檢者機體均處于健康狀態(tài);各項指標均無異常;無任何組織或器官病變;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血液系統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未成年者、年齡超過70歲者;依從性較差、中途退出研究者。200例受檢者中男114例,女86例,年齡19~68歲,平均(43.81±10.73)歲。
1.2 方法 收集200例受檢者8 mL靜脈血,所有血液標本均采用EDTA-K抗凝處理,靜脈血分為4組,每組2 mL,A組即刻送檢,B組留置2 h后送檢,C組置于4 ℃冰箱內保存,D組置于室溫下保存。采用邁瑞B(yǎng)C-5180CRP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新鮮全血中的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血小板計數(PLT)、血紅蛋白濃度(HB)進行檢測,嚴格按照儀器操作說明書,采用配套試劑進行檢測,記錄并比較檢測結果。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保存時間、保存溫度下的(RBC)、白細胞計數(WBC)、血小板計數(PLT)、血紅蛋白濃度(HB)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對比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構成比的方式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保存時間檢驗結果比較 保存2 h后,RBC、PLT、HB水平均顯著高于即刻送檢的標本檢測結果(P<0.05),WBC水平則顯著降低(P<0.05)。見表1。
2.2 不同保存溫度檢驗結果比較 室溫下與4 ℃冷藏送檢的RBC、WBC檢驗結果均無明顯差異(P>0.05),室溫下送檢的PLT、HB水平均顯著低于4 ℃冷藏送檢結果(P<0.05)。見表2。
表1 不同保存時間檢驗結果比較(±s)
表1 不同保存時間檢驗結果比較(±s)
表2 不同保存溫度檢驗結果比較(±s)
表2 不同保存溫度檢驗結果比較(±s)
臨床血常規(guī)檢驗作為臨床診斷最為常用的實驗室檢查手段,主要是對血液標本中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進行檢測與分析,從血液細胞情況判斷受檢者機休狀態(tài)。血常規(guī)檢驗對診斷結果有直接影響,是臨床上制訂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血常規(guī)檢驗出現誤差,會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4-5]。
本研究顯示,室溫下與4 ℃冷藏送檢的RBC、WBC檢驗結果均無明顯差異(P>0.05),室溫下送檢的PLT、HB水平均顯著低于4 ℃冷藏送檢結果(P<0.05)。血液標本經室溫保存與4 ℃冷藏送檢的血液標本在白細胞數量上無明顯差異的原因在于加入溶血素后,能夠溶解白細胞,造成大部分胞質溢出,進而使整個細胞體積明顯縮小,僅剩余細胞核與部分顆粒,因此,無論是室溫下保存還是冰箱冷藏保存,細胞核與顆粒無明顯變性時,就不會對縮小后的白細胞體積造成較大影響,但血小板與血紅蛋白只要有微小變化,就會使檢驗結果出現明顯誤差[6-7]。為降低誤差,采血完成后,必須將標本保存在密封容器內,適當降低保存環(huán)境以保證標本保存時間。
本研究顯示,保存2 h后,RBC、PLT、HB水平均顯著高于即刻送檢的標本檢測結果(P<0.05),WBC水平則顯著降低(P<0.05)。血液標本保存時間越長,血小板黏附、聚集、內部結構變化越大,對血液標本檢驗結果影響越大[8]。玻璃抗凝血管還會使離體血小板發(fā)生聚集,滲透壓變化會造成血小板腫脹與構型變化,造成平均血小板容量顯著增加,因此,保存2 h后,各檢測結果均會與保存時間更短的檢測結果出現明顯差異[9]。但在采樣后不能即刻送檢,此時,抗凝劑仍然與血樣無法完全融合,會影響血小板檢驗結果準確性。采樣5 min后,抗凝劑就會與血樣開始融合,血小板會在血樣中均勻分布,因此,檢驗結果也更為準確。建議在采血2 h內送檢。
針對以上影響因素,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要注意采取以下措施:①宣教:采血前要對受檢者做好宣教工作,提高受檢者對血常規(guī)檢驗重要性的認知,確保受檢者在受檢前處于空腹狀態(tài)下,且未發(fā)生劇烈運動,若有劇烈運動,需要受檢者先休息15 min以上,方可接受檢驗。②規(guī)范操作:要求相關人員從采血、運輸、保存、標本處理、檢驗等環(huán)節(jié)均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范標準操作,控制好保存溫度、送檢時間、采集注射器與抗凝試管,采集完成后及時對血液與抗凝劑進行混合,選擇合適的抗凝劑種類與劑量;送檢時,確保血液標本平穩(wěn),小心放置;處理、檢驗時要嚴格清洗消毒器械儀器,避免遺留物質污染標本,同時,全程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10]。③確保使用靜脈血進行檢測:目前血常規(guī)檢驗時有末梢血與靜脈血兩種采血部位,末梢血是毛細血管中的血液,血量較少,且出血不暢,采集血液時需要用手擠壓采血部位,進而使組織液滲透進血液標本中,稀釋了血液標本,還容易造成白細胞破裂問題,導致檢測結果中出現白細胞數量明顯減少的問題。同時,末梢采血需要相對較長的采血時間,會造成微凝血塊的出現,減少了游離血小板數量,進而降低了PLT水平。同樣的檢測條件下,末梢血的溶血現象要顯著高于靜脈血,因此,末梢血往往無法獲得更為準確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無法如實、客觀地反映身體真實狀況,還會因為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出現較高的變異概率。靜脈血是從肘部靜脈采集血液,對于全身血液循環(huán)情況的反映更為準確,檢驗結果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與重復性,能夠將誤差盡可能縮小在允許范圍內,因此,臨床上應該采用靜脈血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11-12]。④抗凝處理質量控制:目前臨床上多采用EDTA作為抗凝劑。但抗凝劑濃度對于血液標本檢測有較大影響,當EDTA濃度過高時,會使中性粒細胞出現腫脹情況,造成血小板破裂,進而產生大量與血小板體積相當的碎片,提高了血小板的計數結果[13]??鼓齽舛纫?.5 mg/mL為參照標準。⑤質量控制:對血常規(guī)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各個環(huán)節(jié)均加強質量控制,避免溫度、時間、采血部位、抗凝劑、儀器、操作規(guī)范性等對結果造成影響[14-23]。
綜上分析,臨床血常規(guī)檢驗中,由于采血部位的不同,血液標本運輸、保存、處理條件的不同,會導致檢驗結果出現不同程度的誤差。血常規(guī)檢驗工作,必須對血液采集、運輸、保存、處理等條件設置統一標準,檢驗人員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范步驟進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