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
巍峨茅山,每次登山之旅,我都有一種直上云霄、九天攬月的錯覺,錯覺便錯覺吧,我從未試圖涂寫或更正,我就在茅山腳下出發(fā),去營筑夢想和希望。
茅山挑剔,只容得下我一個人的風(fēng)花雪月,于是我總是風(fēng)含情水含笑,去尋找生命的壯美,在那個叫做秦淮河源頭的北支,乘一葉輕舟,然后一舟輕渡,在大圣塔的臺階上自我深思。
尋得到大圣塔,便能看得見茅山的浩瀚日月。
尋找的過程,就是在寧鎮(zhèn)山脈放牧飲馬的流徙,塵土飛揚,軍號嘹亮,山河如此壯麗。
在這里,我最先遇到的是泰伯?!短┎紖恰返墓适?,在這里不斷傳唱。周太王有意把王位傳給從小聰慧過人的孫子姬昌,而姬昌為泰伯三弟季歷所生,所以太王決定把王位先傳給小兒子季歷,爾后再傳其子姬昌。泰伯為避免同室操戈,更是為了成全父親的意愿,偕同二弟仲雍在父親生病期間,借口到附近山上采藥,離開了生于斯長于斯的周原岐山,奔波到遙遠的吳地避居下來。我不敢妄言舊時的吳地就是今日的茅山,但我相信,泰伯的到來對尚處于“刀耕火種”的茅山,一定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泰伯到吳地后,把中原地區(qū)的先進科學(xué)文化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驗傳授給人民。采用“以石為紙、以炭為筆、以歌為教”的方法,教育孩子們寫字、讀書、唱歌,他把周族的詩歌和當(dāng)?shù)卦械男U歌、土謠相融合,獨創(chuàng)了“吳歌”,此后又吸收越、楚、齊等地文化精髓,培育形成了具有水鄉(xiāng)特色、兼容并蓄、獨放異彩的“勾吳文化”。
據(jù)說,泰伯來了,當(dāng)?shù)氐霓r(nóng)業(yè)生產(chǎn)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實施稻、麥輪作,提高了糧食產(chǎn)量。在較短時間里,他教會了人民栽桑養(yǎng)蠶,飼養(yǎng)畜禽,吳地處處呈現(xiàn)出“六畜興旺”的喜人景象。
泰伯走了,葛洪帶著《抱樸子》《金匱藥方》《肘后備急方》《神仙傳》款款而來。據(jù)傳,葛洪從小就對方術(shù)有濃厚興趣:“余少好方術(shù),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在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奔彝プ児剩瑧?zhàn)亂四起,朝代更迭,身處如此一個動蕩的時代,消極悲觀的葛洪開始尋求神仙道教以求自慰,幻想著有個清凈恬愉的神仙世界。
他山中采藥,癡心煉丹,著書講學(xué),從此茅山有了仙家的道場。他開融合儒、道兩家哲學(xué)思想體系之先河,論述神仙方藥、養(yǎng)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總結(jié)晉代前的神仙方術(shù),為醫(yī)藥學(xué)積累寶貴的資料;他講述人間得失,進行世事臧否,闡明其社會政治觀點。想起,我曾立于茅山腳下,暢想著那個來自晉代的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yī)藥學(xué)家,一騎飛縱千里,深入“楚尾吳首”,潛心著作與修煉,成就了醫(yī)學(xué)界的最美華章。
山還是那座山,葛洪留下了《抱樸子》,便云游四方。陶弘景約十歲時即讀《神仙傳》,深受影響,于齊永明十年,上表辭官,掛朝服于神武門,退隱茅山。于是,山中宰相不請自來,棲居茅山,時間長達四十余年,留下了“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名篇。
我相信,陶弘景棲居茅山,是詩意澄明而高雅不朽的。他在《答謝中書書》中對茅山有這樣的描述:“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如果說《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是以“自怡悅”的“白云”作為一個“點”的描寫來表達對茅山的摯愛之情,那么《答謝中書書》就是從山中各種景物“面”上的鋪敘來體現(xiàn)對茅山的深愛之意。如果說前者是一幅輕描淡寫的寫意畫,獨有朦朧之美的話,那么后者便是一幅濃墨重彩的工筆畫,別具清晰之美。如果說前者僅僅是茅山“美”的宏觀點綴,是局部答案的話,那么后者恰恰是茅山“美”的微觀展示,是整體的答案。譬之于文章,前者只是一個醒目標題,而后者才是精彩的華章。二者一詩一文,相輔相成,互為映照,共同繪成了茅山之美的千古圖畫,攜手掀開神秘的面紗。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和《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成了茅山第一張詩文并茂、千年恒美的不朽名片。
走著走著,我遇到了陳毅、粟裕將軍,茅山再次成為焦點??谷盏姆榛鹪谶@里點燃,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已然在這里高舉,誰還能將這片愛國、愛民的情意退卻,蘇南人民的五萬優(yōu)秀兒女參加了新四軍,七千多人為國捐軀。建起的“蘇南抗日勝利紀念碑”,竟然有“紀念碑前放鞭炮,紀念碑下聽軍號”的奇觀,“軍號”響起,催人奮進的主題曲也會響起,一處一處去披荊斬棘,踏平坎坷成大道,那些征途中的沙塵、流變、災(zāi)難,不過是一粒塵埃。
走過反掃蕩、反清鄉(xiāng)和反清剿,茅山以其勛勞業(yè)績,彪炳史冊。
茅山巍峨如昨,山川秀麗如昨。那夜,我獨自坐在山腳下,華燈初上,那是塵世的燭火,我終于在三茅峰上等來一輪月。那瓊輝皎潔,讓人的心也清明起來。這月,一點點升上中天,這月是李杜的月,也是今人的月。一月輝耀五千年,多少燦爛文明和金戈鐵馬在這月光之中定格成一幅畫。
這是我一個人的思索,也是我一個人的闌珊。沒有人可以做我的護心鏡,也沒有人愿做我的解語花,茅山就是與我生命交織的那朵白云,來去飄忽,自如悠然。
我的茅山,也是你的茅山,它屹立在中國道教之巔,演繹出多少盛世之“道”,至今光耀歷史長河,成為無數(shù)人向往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