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紅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210003)
“微課”自2011年下半年問世以來,經過近10年的歷練與磨合,目前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教學模式.很多一線教師,對微課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那么,到底哪些教學內容適合微課?如何讓微課彌補常規(guī)課堂教學的缺憾,不流于形式,真正發(fā)揮出其自身的價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應該是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針對上述問題,談一些想法及做法與同行交流.
很多人認為,微課只適合于“局部設計”,因為時間有限,只能針對課堂上的某一個問題展開,無法對整節(jié)課進行設計.
其實不然,微課也適合于“整體設計”.但這種設計,并不是單純的將課堂時間進行壓縮,成為課堂的“縮小版”,而是把在常規(guī)課堂中不好操作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整合,把常規(guī)課堂教學與微課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微課的優(yōu)勢,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案例1 探究成果匯報課“雙曲線的漸近線”
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雙曲線的其他幾何性質.由于漸近線相對其他性質難于理解,所以把有關它的探究放在課余時間,這節(jié)課就是學生研究成果的匯報課.
(1)當m (3)當m=n+1時,原函數(shù)可化為 (4)當m≥n+2時,不存在有斜率的漸近線;斜率不存在的漸近線為x=x0,x0是關于x的方程b0xn+b1xn-1+…+bn-1x+bn=0的根,且使a0xm+a1xm-1+…+am-1xm+am≠0. 限于篇幅,對以上研究成果的證明不再贅述. 對于本節(jié)課,若放在常規(guī)課堂的教學中,由于課堂時間所限,學生想對漸近線進行推廣研究并獲得成果是有困難的.但若放在課后,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研究,并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制作成微課,在學生觀看之后,再共同交流想法,這樣既節(jié)省了課堂的教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率,一舉兩得. 通常情況,探究、拓展研究成果的匯報課、單元知識歸納總結課、思考題各種解法交流課等等,凡是需要在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在短時間內不能獲得成果的教學內容,都可以考慮使用微課的形式來呈現(xiàn). 一堂課的“重點難點”是課堂的“靈魂”,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但有時卻由于某些條件的限制,比如內容的深度、學生的層次、教學時間等等,教師無法將這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完美”詮釋,只能“粗線條”呈現(xiàn),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深諳于心,或多或少都會有所“缺憾”,此時微課正好可以彌補.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把某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制作成微課.微課中,教師在展示解剖一個“麻雀心臟”的全過程,學生則是拿著“放大鏡”,把每一個細節(jié)看清楚,進而把最重要的內容想明白.如果一遍不理解,可以反復觀看,直至徹底搞清楚.正是因為學生有機會,有時間去消化、理解,不是一晃而過,自然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2 高三復習課“圓錐曲線中的最值與范圍問題” 高三復習的主要任務是回顧知識、整理方法、積累經驗,在遇到新問題時會思考、分析、解決,并能靈活應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尋找“解決圓錐曲線中的最值與范圍”這一類問題的一般方法,而一旦有了這個方法,今后只要遇到這類問題,都可以用它來解決. 基于此,本節(jié)微課可如下設計: 角度一借助幾何圖形,認真觀察,尋找存在“最值與范圍”的特殊位置. 角度二結合所求目標,建立相應的目標函數(shù),通過代數(shù)方法求此函數(shù)的最值與范圍. 接下來,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如果要建立目標函數(shù),究竟用誰來建立? (1)用直線AB的斜率建立; (2)用點A的坐標建立. 無論是用直線的斜率還是點的坐標,歸根結底都是使三角形面積運動的原因,即“動因”. 若用點A的坐標來建立目標函數(shù),同樣可以直接求,也可以分割后再求. 得到不同的解法后,分析出不同解法的利與弊. 最后,總結、概括出求“最值與范圍”問題的一般方法: (1)借助幾何圖形,尋找存在“最值與范圍”的特殊位置; (2)建立目標函數(shù),用代數(shù)方法求此函數(shù)的最值與范圍; ①分析“動因”; ②建立所求目標與“動因”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 ③尋找“動因”的范圍; ④用代數(shù)方法求目標函數(shù)的最值與范圍. 對于知識方法,最難的莫過于對其本質的理解,一旦抓住問題的本質,“難”則變?yōu)椤耙住保?,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往往迫于時間、內容的限制,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對知識方法的來龍去脈逐一剖析,再加上學生的感悟能力有限,一旦抓不住知識方法的本質,就會出現(xiàn)教師講的都能聽懂,自己卻不能獨立完成的情況.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結合問題的解決過程,將知識方法的內涵逐一展開,讓它們完全暴露出來,以方便學生消化、理解. 案例3 習題課“不等式綜合” 提出問題:若關于x的不等式 怎樣理解此問題的題意? (1)首先要弄明白什么?當然是所求的問題,即“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知道“求什么”,問題真的明確了嗎?我們需要知道在什么條件下求?匆忙動手會不得要領,所以要接著追問. (2)弄清楚“在什么條件下,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①什么叫“關于x的不等式”?——x是變量.(要學會知道x,馬上聯(lián)想其他,思維不要停滯) 其他的呢?都是系數(shù)(常數(shù)或參數(shù)) . 能否看出這個不等式的類型?如果看不出,可用其他字母代替這些系數(shù).比如各項系數(shù)為A、B、C,不等式寫成什么?——Ax2+Bx+C>0.一眼看出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太熟悉了!(原來表面陌生,看穿了就是熟悉的) 這時,前句話明白了,連后面跟著的數(shù)學式也清楚了. ②什么叫“恒成立”?——當x∈R時,不等式Ax2+Bx+C>0均成立. 在理解題意的過程中,要不斷追問題中的每一個對象(它)“它是什么?它怎樣表示?還能怎樣表示?”以及“它有什么性質?這些性質怎么表示?還能怎么表示?”.其實,這就是在“轉化”,轉化為我們能明白的意思,以方便解題.追問是理解題意的要訣! 在理解題意之后,應怎樣求解問題? 不等式的問題,能讓我們聯(lián)想起什么?——方程和函數(shù).那么,方程、不等式與函數(shù)有什么關系?——方程f(x)=0的根,即為函數(shù)的零點;不等式f(x)>0或f(x)<0的解,即為函數(shù)值大于0或小于0的x的取值范圍.方程、不等式本質上都是函數(shù)問題,可以統(tǒng)一到函數(shù)觀點下. 于是此問題即為:“若f(x)=Ax2+Bx+C>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圍.” 看清不等式的本質以后,這個“恒成立”應如何解決? (1)A、B、C中,都帶著對數(shù)式,很麻煩!能否想辦法讓它簡單些?(如果沒有對數(shù)式就好了) 把“復雜轉化為簡單”是人類思考的最基本思想! 能辦到嗎?如何才能辦到?要想辦到,至少有一條路:分析每一項!即,逐項觀察分析、尋找、發(fā)現(xiàn)、抽取共同特點. 這時t(即a)的取值范圍似乎都會求了,但取值范圍總要與分類討論有關. (2)如何分類討論?——基本原則是:滿足定義、題設要求,保證“有意義”. (3)能否有另一種方法?——采用分離參數(shù)的方法解決. 最后可解得當00恒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計劃時,我們可以展開聯(lián)想,利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將不熟悉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也可以回想從前是否見過此類問題,借助以往的經驗,將問題解決. 眾所周知,常規(guī)課堂教學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最適合的教學內容.雖然有些學校采用了分層次教學,但是同一層次的學生也會存在個體差異.比如,成績相當?shù)膬蓚€學生,他們對每部分知識掌握的情況一定不會完全相同,或許這個學生掌握得很扎實的地方,正是另外一個學生最薄弱的地方.學生不同,各自的問題自然不同.如果采用“一刀切”,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 案例4課外作業(yè)習題“函數(shù)的奇偶性(第一課時)” (A層次) 1.判斷下列函數(shù)的奇偶性,并說明理由. (1)f(x)=-x4+x2-2; (2)f(x)=x2+x-4; (3)f(x)=(1+x)3-3(1+x2)+2; (4)f(x)=x2+1 (x∈[-10,10)); (6)f(x)=x2-2|x|-1. 2.設函數(shù)f(x)的定義域為R,下列函數(shù): ①y=-|f(x)|;②y=xf(x2);③y=-f(-x);④y=f(x)-f(-x). 判斷哪些序號對應的函數(shù)為奇函數(shù),并說明理由. 3.證明:函數(shù)f(x)=x3-x在R上是奇函數(shù). 4.求證:f(x)=|x+3|+|x-3|在R上是奇函數(shù). 5.已知函數(shù)y=f(x)在R上是奇函數(shù),且在(0,+∞)上是增函數(shù),證明:y=f(x)在(-∞,0)上也是增函數(shù). (B層次) 1.判斷下列函數(shù)的奇偶性,并說明理由. 3.已知函數(shù)y=f(x),對于任意的x∈R,y∈R,f(x+y)=f(x)+f(y),求證:函數(shù)f(x)為奇函數(shù). 4.若定義在R上的函數(shù)f(x)對任意的x1,x2∈R,都有f(x1+x2)=f(x1)+f(x2)-1,求證:f(x)-1在R上是奇函數(shù). 5.若函數(shù)y=f(x-1)是奇函數(shù),y=f(x+1)是偶函數(shù),分別判斷函數(shù)y=f(x)的圖象的特征,并說明理由. “函數(shù)的奇偶性”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掌握函數(shù)奇偶性的定義,會判斷、證明函數(shù)的奇偶性. 針對相同的教學內容,利用微課可以設置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課后作業(yè). 本節(jié)課作業(yè)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考查學生掌握情況: (1)如何判斷函數(shù)的奇偶性?判斷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如何證明函數(shù)的奇偶性?與判斷方法有何區(qū)別? (3)如何利用函數(shù)的奇偶性解決簡單問題? 其中A層次作業(yè),設置的問題所涉及的函數(shù)比較常規(guī)、具體,適合中等層次的學生;而B層次作業(yè),涉及的函數(shù)相對復雜,比如含絕對值、參數(shù)、分段、抽象函數(shù)等,比較適合層次較高的學生.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掌握的情況,自由選擇,盡量減少低效“勞動”.2 微在“重點難點”
3 微在“講授內涵”
4 微在“層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