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立丹
摘要:在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全面的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方案,加強對于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能力,從而進一步構建更加高效的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全面提高綜合素質(zhì)。本文通過實踐分析,總結了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及其表現(xiàn),探索了具體的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分析
引言
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保證了教育教學質(zhì)量,也提高了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心理素質(zhì)水平,對于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日后學習與生活有著重要的助力作用,基于此,作為教師要全面的加強對于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的了解,不斷構建高效課堂,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zhì)量。
1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及其表現(xiàn)
1.1盲目自卑心理
進城公務人員孩子因為缺乏社會地位、本身家庭收入差導致消費觀念和生活水平與城市孩子差異懸殊,綜上心理因素導致他們學習成績差,難以超越城市孩子,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有自卑和無法在其他同學面前抬起頭的想法,表象顯現(xiàn)就是較少與教師互動,課堂上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甚至出現(xiàn)逃學和曠課的惡劣行徑。
1.2抑郁封閉心理
跟隨父母搬到另一個環(huán)境進入城市之后,由于與以往生活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產(chǎn)生差異導致內(nèi)心焦慮。新的環(huán)境、學校、朋友、同學,都令他們十分陌生,較難適應新環(huán)境,出現(xiàn)緊張和不安的情緒,不愿意或者不敢與新同學交往交際,容易陷入孤僻孤獨的境地,長時間會造成嚴重的封閉和抑郁心理。
1.3缺乏歸屬感
進城務工人員的收入與城市人員相比較低,經(jīng)濟條件也欠佳,因此這些人員在社會上屬于弱勢群體,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陌生的人群,進城務工人員常常會感受自己與他人格格不入,對該城市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認為自己始終不屬于這里,因此對社會充滿警惕或者敵意,情緒也相對容易激動,較難融入新的城市生活。
2易地扶貧搬遷女子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強對易地扶貧搬遷子女的關愛與教育
易地扶貧搬遷孩子定點學校問題可從以下著手計劃,來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準。首先是教師層面,要積極加強師德教育,盡量關注每個學生,不要因為他們的特殊身份產(chǎn)生歧視,或者單純以成績作為評價標準。教師要理解這些特殊群體學生在生活學習上面臨的困境,給予指導幫助,不斷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引導其建立正確的學習習慣,積極給易地扶貧搬遷學生減壓,有效降低其學習焦慮。
其次是在建設校園環(huán)境上,要積極營造互助友愛、積極向上、友愛平等的學習氛圍。通過開展一定的教育宣傳活動以及課外活動,建構健康和諧的學校氛圍,為所有學生提供良好的溝通平臺。積極努力營造和諧的集體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班級要經(jīng)常開展集體活動,提升他們的社會集體感和學習生活積極性。積極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感受自己在集體中的存在感和價值觀,不斷增強自信,激發(fā)他們參與集合組織活動的激情,在開展的活動中不斷引導他們?nèi)绾闻c人正確相處,減輕他們的焦慮感。
是要從心理健康教育層面出發(fā),加強重視易地搬遷子女的心理健康素質(zhì)教育。一要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子女的信息檔案,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積極采取措施助力其健康成長;二是根據(jù)課堂上開展的各種活動,積極傳授他們健康知識,培養(yǎng)其應對心理問題的能力;三是要積極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家庭的孩子進行團體和個體心理疏導,有助于他們順利面對從家中到陌生城市環(huán)境需要的適應期,緩解和消除由于心理健康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教師要積極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借助其優(yōu)點增進學生的自信心。比如遇到確實讓人頭疼的孩子,一旦沒有達到預期,教師通常會指責批評,甚至埋怨苛責,企圖通過這種表現(xiàn)讓學生自我反思警醒。但這種不當?shù)慕逃绞椒炊鴷寣W生感受到悲傷、消極、控敗和委屈情緒。教師此刻就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學生的不同能力,用平常心去愛護他們,多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贊賞,增進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斗志,不斷強化和承認他們的優(yōu)點,促進其自信心發(fā)展。同時教師要多方面評價和關注學生,多給予喝彩及鼓勵,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2.2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協(xié)作
家庭和學校從表面上看是兩個獨立的系統(tǒng)及個體,但卻需要有效鏈接,充分發(fā)揮兩者之間的互補作用,以疊加效應產(chǎn)生看似分割卻又融合的合力。家庭和學校可以通過親子共讀、家?;?、家委會以及父母學校等形式,共同強化共育機制,建立新一代的合作方式。
尤其是易地扶貧搬遷孩子的家長更要積極和教師溝通,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況,針對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做出合理要求及期望,不要給他們造成太大壓力。同時家長也要將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反饋給教師,積極配合學校完成教育工作。
學校和家長之間要做好良性溝通,教師也可以經(jīng)常到這些特殊的學生家中做好家訪工作,加強建立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經(jīng)常在學校為家長開展如何為人服務、宣傳家庭教育的活動。依靠智慧共享平臺,學校還可以通過班級微信圈、校訊通、電話、學校公眾號以及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定期將易地扶貧搬遷子女的心理發(fā)展以及學習狀況及時反饋給家長??偠灾瑢W校要有意識地建立起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橋梁,一同商討教育策略,協(xié)同教育,更好地保護和教育易地扶貧搬遷子女。
結束語: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結合具體教學工作開展實際,研究了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希望分析能全面提高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水平。
參考文獻:
[1]李雪.小學低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137.
[2]黨達峰.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才智,2020(15):166.
[3]李洋.減負背景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37-144.
[4]盧昕.健康家庭功能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影響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05):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