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紀銳
摘要:小學階段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素質教育,而初中階段則偏重學生的學科成績。小學畢業(yè)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心理預期不適應初中突然增加的學科數量和學習壓力。中小學要加強合作,利用家校資源,根據學校實情,認真把脈,科學分析,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學生縮短適應期,促進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家校合作;小初銜接;分析差異;準備性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逐漸向學習型強國邁進。在共同育人的過程中,如何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幫助學生順利渡過每個階段,是家長和學校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一、結合小初學生學情分析差異性
九年義務教育是每個孩子人生的黃金階段,它是人一生的基礎。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看重起點教育,不愿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九年義務教育雖然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但是在以往的實際教學中,兩個學習階段因為有各自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習任務,互通互融少,各自發(fā)展。小學階段側重培養(yǎng)興趣,注重素質教育,而初中階段則因為升學壓力大,偏重學科成績。這一現實落差使小學畢業(yè)生陷入尷尬的局面,現有的知識儲備不適應突然增加的學科數量;原本放松的心理難以快速進入角色,適應緊張的初中生活。小學和初中應該如何順利銜接,隨著這些問題的凸顯逐漸被家長和學校重視起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更快融入新的環(huán)境,從心理到知識儲備盡快進入角色,我們要審視差異,科學分析,幫助學生縮短適應期,做到順利、有效地銜接。這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又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適應未來學習發(fā)展的需要。2016年春季,筆者所在學校開始了小初銜接的探究之旅。從那時起,每年初我們在小學高年級、初中一年級學生中針對兩個學段學生的學習習慣、具體要求和課程設置等問題,通過問卷調查、交流互訪、家長座談等形式進行調查研究、科學分析。通過認真梳理,我們發(fā)現小學生與初中生存在著以下差異。
1.作息時間不同
兩個階段的學生年齡不同,身心發(fā)展特點不同,因此具體要求也不盡相同。小學階段時間相對寬松,學生到校較晚,離校較早;初中階段學生早出晚歸,時間安排緊,學習任務重。因此,學生要有時間觀念,提前了解初中的管理安排,利用升學前的最后假期調整作息時間,科學、合理安排學習生活,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盡快適應初中階段的時間管理。
2.學習內容和思維方式不同
小學階段以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為主,其他科目為輔,學習過程中多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而初中階段學科多達十余個,每門功課都很重要,不容忽視,學習過程中以抽象思維為主,學習科目增加,學習難度加大。這些勢必會使一些學生措手不及,造成對新階段學習預估不足,不能合理分配時間,不能有效統(tǒng)籌各科學習,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心理健康。
3.學習方法不同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自主能力差,需要逐漸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這個過程學生依賴性較強,更多的是需要家長陪伴學習。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學生逐漸脫離家長的陪伴,更加自主、自立,學習過程中更多地體現教師講授方法,學生獨立學習,需要學生扔掉“拐杖”,學會獨立思考,自主統(tǒng)籌,合理分配學科時間和精力。
4.身心發(fā)展特點不同
進入青少年時期,學生的學習認知、價值觀等都有很大的改變,對事物有自己獨立的判斷。這個時期的學生心理也變得更加敏感,遇事不再會向家長全盤傾述,有自己的心思,叛逆心理較強,不喜歡家長管教,更不希望家長對自己時時監(jiān)管、不信賴。
在傳統(tǒng)教育中,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和在校表現,很少從心理上感受孩子的微妙變化,更沒有給予處于過渡期的孩子一些科學的建議和指導。學生和家長因為缺少對初中階段學習生活的預備性教育,使他們遇到問題時感到茫然和困惑。面對這些差異的存在,我們本著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服務的原則,近幾年開始了小初銜接探究的破冰之旅。筆者所在學校與對口中學進行教學研究、管理研究的對接工作,及時把握學生發(fā)展的階段性和連續(xù)性,形成有效對接,加強義務教育階段的溝通、交流。利用教育活動、教學研究促進信息溝通,給予面臨升學的學生和家長一定的方法指導,幫助他們縮短適應期,順利過渡到初中。
二、小初有效銜接的策略
1.通過家長學校培訓,轉變家長教育觀念
孩子的教育,家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想讓要孩子改變,先得從家長改變做起。多年來,筆者所在學校積極開展家校合作,通過家校論壇向家長講授教育孩子的方法;邀請著名作家、資深電視臺主持人、優(yōu)秀家長代表作報告,交流、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具有指導意義,給予家長觀念上的轉變。
小學階段的學生多是“媽寶型”,家長包辦代替的多。升入中高年級,家長應該逐漸放手,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可以給出合理化建議,充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同時要做孩子的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自己要先做到。例如,要求孩子不玩手機,家長要先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一起讀書,相互交流。親身示范要勝過百句說教。家長要從傳統(tǒng)意義的家長向“智慧型”家長轉變,與孩子和諧共處,相互尊重,不再把他們單純地看成孩子,要站在平等的角度對話,贏得他們的信賴,走進他們的內心,這樣能更好地幫助他們。
2.適時、適度對學生進行準備性教育
當學生升入中高年級時,學校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初中準備性教育。
(1)學科知識。
升入中高年級后,語文課要適度增加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邊讀邊積累,學會做筆記、寫心得。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與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會有提升,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數學課上要善思好問,勤于鉆研,敢于攻克難題,通過有目的的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靈活的解題能力,為初中階段的多學科學習打好基礎。
(2)學習習慣。
學生要每天設定小目標,在規(guī)定的學習時間內坐的住,學進去,學會獨立思考,不會的問題做好標記,一起請教他人。不要一事一問,更不要在學習時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和獨立性,逐漸放手,讓學生學會自立,以適應初中階段緊張的學習氛圍。
(3)心理準備。
近幾年,筆者所在學校一直在探究小初銜接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服務于學生和家長。為此,我們開展理論學習,通過教學研究、管理研究等交流方式進行有效對接。學校邀請對口中學的骨干教師和班主任到學校介紹學生升入初中存在哪些不適應情況、知識儲備存在哪些銜接問題等,找到癥結所在,從根本上加以改進。利用學生對新知識、新環(huán)境的好奇心理,在小學畢業(yè)前,帶領畢業(yè)生和家長走進初中學校實地參觀,請初中教師給家長講講學生就讀初中后,家長應該怎樣合理引導孩子順利邁入初中學習階段,讓優(yōu)秀畢業(yè)生為學生介紹初中的學習方法和應該規(guī)避的問題,等等。通過與初中學生的交流,近距離走進初中課堂,提前感受初中生活的緊張。點對點的培訓,直觀有效、易于接受,讓學生和家長從心理上進行預熱,對新環(huán)境、新學段有初步了解,不至于手忙腳亂,從心理上做充足的準備。
筆者所在學校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在教育專家和教育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應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和家長找到方向。通過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優(yōu)化教育資源,助力小初順利、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劉茂.本期關注:中小學教育的有效銜接[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1(11).
[2]芮彭年.行為規(guī)范銜接教育中的三重構建[J].現代教學,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