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榮
摘要:陽明心學的誕生與佛教禪學有莫大關(guān)系,但并未完全脫離傳統(tǒng)儒學的影響。作為一種匯流三教的學說,陽明心學以儒家為主,借鑒佛家、道家學說,形成王陽明本人融會貫通、兼容并包的特殊思想體系。本文從陽明心學入手,分析陽明心學與佛教禪學的種種聯(lián)系,討論王陽明的思想境界和修養(yǎng)方法,僅為個人見解。
關(guān)鍵詞:陽明心學;佛教;禪學;關(guān)聯(lián)
引言:陽明心學是明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思想體系,在明朝中后期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陽明心學自誕生時就被指為“禪學”或“外儒內(nèi)佛”,王陽明本人對其思想體系與佛教、道教的相通性并不避諱,還經(jīng)常討論儒家與佛教、道教在思想上的相同或相異問題。陽明心學本身比較復雜,分析清楚其與佛教、道教的關(guān)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從陽明心學和佛教禪學本身出發(fā)去尋找其中的相同、相異點。
一、陽明心學概述
陽明心學是一種以儒為主、融合佛教禪學的人生哲學,其誕生與宋明時期佛教禪學與我國傳統(tǒng)儒道學說碰撞的思想基礎有關(guān),與王陽明所在的王氏家風“不求聞達”“淡泊名利”“無為”等有關(guān),與王陽明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有關(guān)。從古籍上很難看出王陽明學習佛教禪學的軌跡,卻能夠從王陽明多次游九華山、出入佛寺、游覽道觀的行動軌跡了解到其所接受的熏陶,從王陽明的學說中窺探到其核心思想與佛教禪學的關(guān)系。比如王陽明將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與佛教禪學的“行善論”相融合,將對良知的認識和解讀提升到新的高度;將孔子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佛教禪學的“戒律說”相融合,提出“戒懼克治”等,都可以明確體現(xiàn)出陽明心學與佛教禪學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
二 陽明心學“四句教”與佛教禪學的關(guān)系
“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產(chǎn)物,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八木浣獭迸c王陽明心學的“誠意”“知行合一”“格物”“致良知”有緊密關(guān)系,這四方面的誕生都與佛教禪學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一)“格物”與“心即理”
“格物”是王陽明青年時期接觸的思想內(nèi)容,是朱子的學說;“心即理”是陸氏的命題,王陽明將二者相結(jié)合提出自己的學說,認為道德根于人的內(nèi)心,無需向外求。王陽明的“心即理”源頭不在儒,而在佛。佛教之中對于“心性”的闡述與王陽明的“心即理”頗為相似,“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本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的闡述與王陽明“心外無理”“心外無善”的學說相吻合。
(二)“致良知”與“眾生皆有佛性”
王陽明追求的“成圣”與佛教追求的“成佛”都是追求人本心的清凈、無滯,追求讓心回到本來面目、擺脫世俗羈絆、淡泊名利,達到來去自由的境界。王陽明認為人人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這與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也吻合。王陽明雖然早年間受到朱子學說影響,但不認同朱子的外吾心以求理,認為應當將“格物”納入“致良知”,追求本心,追求對良知的體驗,讓個體回歸自我。這一點又與佛教禪學相近,佛教始終主張參悟佛意應向本心參悟,認為“自若無佛心,何處覓真佛”。
(三)“無善無惡”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
在“四句教”中王陽明提出“無善無惡心之體”,與儒家主張的“性善論”不符,卻與佛教主張的“去來自由,心體無滯”的“性體”之說相合,體現(xiàn)了王陽明思想體系與佛教禪學的密切關(guān)系。但同時,陽明心學又不完全是佛教禪學,王陽明在“心體”上認同佛教禪學,在“心用”上認同儒家的善惡論調(diào),甚至“四句教”的后三句都是與儒家有關(guān)的內(nèi)容。由此可見,王陽明對于佛教禪學的認可更多體現(xiàn)在佛家對心性修養(yǎng)、對精神境界追求等方面,而在人倫道德、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王陽明更認同儒家學說,認為佛家可以用來自修,但不可用來治世,這也是王陽明被稱為外儒內(nèi)佛的原因。從“無善無惡”的心性論調(diào)出發(fā),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一方面吸納佛教禪學對于心性修養(yǎng)、精神世界追求的優(yōu)秀之處,另一方面又公開辟佛,認為佛教所謂“善惡不思”有明顯的自私自利傾向,是違背基本人倫道德的學說,這種抨擊尖銳且鞭辟入里,彰顯了王陽明作為一個儒家學者“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和社會責任感。
三、陽明心學與佛教禪學在我國社會歷史中發(fā)展的關(guān)系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在對佛教禪學的吸納和抨擊上都并非始創(chuàng),在明中期之前都有學者曾經(jīng)提出過,但將二者兼顧的是王陽明。陽明心學的誕生與佛教禪學在我國社會歷史中的發(fā)展有莫大關(guān)系,統(tǒng)治階級長期與儒、佛、道三教相接觸,但同時又盡可能降低對社會負面影響的一貫做法為陽明心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正因為儒、佛、道三教長期共存,各有優(yōu)勢、劣勢,才讓王陽明產(chǎn)生了“一室三房”的思想,認為三教在長期共存之下已經(jīng)形成了合則寬、離則狹的現(xiàn)狀。
結(jié)束語:王陽明作為儒家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學者,一度受到佛教心性修養(yǎng)、精神世界追求的吸引,但最終走回到“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道路上,堅持自己的觀點,對不同學說取可取之處不僅體現(xiàn)了王陽明本人的過人之處,也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
參考文獻:
[1]汪克,劉立夫. 陽明心學與佛教禪學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J]. 求索,2015(10):75-79.
[2]祁夢珠. 論陽明心學對禪學的融通[J]. 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04):78-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