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2021-02-14 07:02:50
        吐魯番學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和靜縣素面銅鏡

        牛 耕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轄境八縣一市①即庫爾勒市、和碩縣、焉耆縣、和靜縣、尉犁縣、輪臺縣、且末縣和若羌縣。。它地處兩漢時期絲綢之路新疆段南北兩道的前緣地帶,在新疆兩漢時期考古及歷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多年來,在若羌縣、尉犁縣、輪臺縣、和靜縣、且末縣和焉耆縣②焉耆回族自治縣的簡稱。的古遺址考古調查和一些古墓葬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銅鏡,類別較為豐富,有帶柄銅鏡、圓形素面銅鏡、圓形飾紋銅鏡和圓形銘文銅鏡等,時代也有早晚之分。這不僅為巴音郭楞銅鏡考古提供了有利的研究材料,同時,也可以作為新疆銅鏡考古的一個參考。

        一、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一)若羌縣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若羌縣考古,在1980 年的調查和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9 件銅鏡③侯燦《樓蘭古城址調查與試掘簡報》、《高昌樓蘭研究論集》1990年第1版,第307~333頁。,樓蘭城郊古墓群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3 件銅鏡④侯燦《樓蘭城郊古墓群發(fā)掘簡報》、《高昌樓蘭研究論集》1990年第1版,第334~355頁。。1997、1998 年巴州博物館的羅布泊地區(qū)考古調查中,采集和出土了不少的殘銅鏡,同時也征集到了完整的銅鏡。共計23件。

        1.連弧紋殘銅鏡(1997LXC5∶2)

        1997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5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2/5。殘長6.8、寬6.7、厚0.3 厘米。復原直徑11.2 厘米。圓形,半球形鈕。鈕直徑1.7 厘米。鏡面有向內連弧紋,鏡緣較寬,在鏡鈕附近殘留“官”字銘文。

        2.殘銅鏡(1997LXC36∶11)

        1997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36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鏡的邊緣部分。殘長12.4、寬4.2、厚0.5厘米。復原直徑16.1 厘米。圓形,內區(qū)有銘文,字跡漫患,僅能辨認有一“寶”字。鏡面緣邊飾有兩周三角紋,還有一周短線紋。

        3.葉紋殘銅鏡(1998LXC54∶21)

        1998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54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鏡鈕部分。殘長3.9、殘寬2.9、厚0.2 厘米。半球形鈕,直徑1.5 厘米??拷R鈕有柿蒂紋,其間有兩個銘文,皆比較模糊,能看清其中的“三”字。

        4.連弧葉紋殘銅鏡(1998LXC24∶29)

        1998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24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鏡邊部分。殘長7.3、寬4.5、厚0.45 厘米。復原直徑11.6厘米。圓形,邊緣寬厚,鏡面光滑,向內連弧紋,連弧內有銘文“?!弊?,并有鳥頭圖案,由于銅鏡嚴重殘缺整體紋飾辯認不清。

        5.連弧紋殘銅鏡(1998LXC54∶20)

        1998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54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靠近鏡鈕的部分。殘長5.3、寬2.8、厚0.3厘米。半球形鈕,鈕直徑1.2 厘米。其一周圈紋,外一周內連弧紋,最外圈內有銘文“日”字,由于銅鏡嚴重殘缺整體紋飾辯認不清。

        6.半球形鈕素面殘銅鏡(1997LXC23∶8)

        1998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23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1/2,直徑7.7、厚0.3 厘米。鏡呈圓形。半球形鈕,直徑1.3厘米,外區(qū)周邊凸起,斜緣。

        7.日光連弧銘帶殘銅鏡(2001LEMC∶1)

        2001 年若羌縣樓蘭墓葬采集。銅鏡殘1/3。殘長6.7、寬4.6、厚0.35 厘米。復原直徑6.9 厘米。半球形鈕,鈕直徑0.8 厘米。鏡背、面通體銹蝕綠色銅銹。鏡鈕一周似有銘文,內圈為內向連弧紋,外一周有銘文,極不清晰,無法辨識,最外圈為短線紋。

        8.日光連弧銘帶殘銅鏡 (2001XHC∶9)

        2001 年小河一帶調查時采集。銅鏡,殘2/3。殘長4.7、寬3.3、厚0.3 厘米。復原直徑6.3 厘米。鏡呈圓形,半球形鈕。鈕外為向內連弧紋,其外似有銘文,字跡漫患,辨認不清,最外圈為短線紋,窄緣。

        9.星云紋殘銅鏡(1988LBMA7∶7)

        1988 年若羌縣1 號佛教遺址采集。銅鏡殘剩局部的鏡邊緣部分。銅鏡殘長5.7、寬2.9、厚0.4厘米。復原直徑10.3厘米。內向連弧紋吐出,厚重,中飾星云紋。

        10.乳鳥紋殘銅鏡(1997LXC5∶35)

        1997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5 號點采集。銅鏡殘1/2,直徑9.1、厚0.4 厘米。內圈外為鳥紋,之間有乳釘紋,短線紋,最外圈一周為三角紋。

        11.殘銅鏡(1997LXC15∶7)

        1997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5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鏡邊部分。殘長5、殘寬3、厚0.4 厘米。復原直徑10.3 厘米。圓形,內圈短線紋,外圈三角紋,最外圈重疊三角紋。由于銅鏡嚴重殘缺整體紋飾辯認不清。

        12.殘銅鏡(1997LXC16∶81)

        1997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6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邊緣局部,殘長3.6、殘寬2.1、厚0.35 厘米。復原直徑8.3 厘米。圓形,鏡邊寬厚,背面外側有一凸棱,由于銅鏡嚴重殘缺整體紋飾辯認不清。

        13.殘銅鏡(1997LXC2∶127)

        1997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2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鏡邊部分。殘長9.2、殘寬2.4、厚0.4 厘米。復原直徑12.1厘米。圓形,鏡邊寬厚,背面外側有一凸棱,內為短線紋。

        14.殘銅鏡(1998LXC42∶28)

        1998 年 若羌縣羅布泊西岸42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鏡邊部分。殘長4.5、殘寬2.4、厚0.3 厘米。復原直徑9.6 厘米。鏡為圓形,最外圈為內向連弧紋,鏡緣寬厚。由于銅鏡嚴重殘缺整體紋飾辯認不清。

        15.殘銅鏡(1998LXC40∶9)

        1998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40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鏡邊部分。殘長3.3、殘寬2.3、厚0.5 厘米。復原直徑10厘米。圓形,內圈為短線紋、三角紋,外圈水波紋,最外圈為三角紋,由于銅鏡嚴重殘缺整體紋飾辯認不清。

        16.乳釘紋殘銅鏡(1998LXC54∶18)

        1998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54 號地點采集。銅鏡殘存鏡邊部分。殘長4.7、殘寬1.9、厚0.4 厘米。復原直徑7.1厘米。由內向外依次為乳釘紋,短線紋,三角紋等。

        17.乳釘紋殘銅鏡(2002LXC62︰9)

        2002 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62 號地點采集。銅鏡邊局部殘,修復,直徑11.5、通高(鈕部)1.3 厘米。銅鏡背面周邊十六個連弧紋,連弧與鈕之間是四個大乳釘,分為四個區(qū)分布,每個區(qū)內由內向外又有三排乳釘紋,排列順序四、二、三,草葉紋環(huán)繞其間。鈕柱體,座上一周有八個乳釘紋(圖版陸,1)。

        18.殘銅鏡(2003XHM11︰7)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在小河二號墓地采集①《羅布泊地區(qū)小河流域的考古調查》,《邊疆考古研究》第7期,第371~405頁。。銅鏡現(xiàn)只殘存鏡邊部分,圓形,復原直徑7.7厘米。銅鏡正面光滑,背面外側有一凸棱,內側飾放射線。

        19.連弧葉紋殘銅鏡(2003XHY1︰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 年在小河一號遺址采集②《羅布泊地區(qū)小河流域的考古調查》,《邊疆考古研究》第7期,第371~405頁。。銅鏡殘存1/2,呈圓形,直徑11.9 厘米?,F(xiàn)銹蝕綠色銅銹。正面光滑,背面中部為圓鈕,鈕上有孔,鈕外側先飾柿蒂紋,其外再飾內向連弧紋(圖版陸,2)。

        20.變形四葉夔龍銅鏡(2002LEMC︰25)

        2002 年若羌縣LE 古城北墓地采集。銅鏡,完整,直徑10.6、厚0.3 厘米。半球形鈕,四出對鳥紋,內填隸書“君宜高官”,以兩圈凸線組成向心圓,一周繞卷云紋,外一周內連弧紋,內填星紋,最外圈為變體云氣紋,鏡緣外斜(圖版陸,3)。

        21.日光連弧銘帶銅鏡(2003LEM1︰32)

        2003 年若羌縣LE 古城北5 公里被盜墓清理出土。銅鏡殘缺、銹蝕嚴重,保存了靠近鈕的一部分。殘長6.5、殘寬3.3、厚0.3 厘米。銅鏡鈕周有弦紋、連弧紋等,并且保存有銘文“而象夫而日”等六字(圖版陸,4)。

        22.銘文殘銅鏡(2003LEM1︰40)

        2003 年LE 古城北5 公里被盜墓清理出土。銅鏡殘、銹蝕嚴重,保存鏡邊部分,殘長3.6、殘寬2.3、厚0.4厘米。復原直徑9厘米。內、外圈為短線紋,中間有銘文,字跡漫患辯認不清(圖版陸,5)。

        23.“昭明”殘銅鏡(2003RQZ︰1)

        2003年在若羌縣征集。完整,直徑9.3、厚0.6厘米,鏡緣寬0.5厘米,略有內斜。鏡正面微凸,有銅銹。背面為半球形紐,內區(qū)有十二道向心連弧紋,鈕座與連弧紋之間以四道斜線分成四個區(qū)格。外區(qū)為銘文帶,以兩圈凸線組成向心圓,圓兩邊飾兩周斜線紋,圓中間一圈銘文,銘文字體方正(圖版陸,6)。

        (二)尉犁縣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在尉犁縣境內考古中發(fā)現(xiàn)銅鏡4件,其中3件出土于營盤墓地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1995年發(fā)掘簡報》,《文物》2002年第6期,第4~45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1999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02年第6期,第58~73頁。,1件采集于托布協(xié)遺址。

        1.四乳四虺紋銅鏡(1995BYYM7︰5)

        1995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尉犁縣營盤墓地M7 發(fā)掘出土。銅鏡,圓形,直徑10.2、厚0.3 厘米。鏡面平整光滑,圓鈕,圓鈕座,寬素平緣。鈕座外紋樣依次為平素紋、四組以三條斜短線組成的放射紋、平素紋、以兩周細斜線及弦紋間飾的四乳四虺主題紋樣。在主題紋樣中的四乳之間飾有四虺、八鳥以及云氣和折線紋等(圖版陸,7)。

        2.菱形仙人騎鶴紋銅鏡(1989YLTC︰1)

        1989 年尉犁縣托布協(xié)遺址采集。銅鏡完整,最大直徑10.9、厚0.4 厘米。橋鈕,高0.7 厘米。周有仙人騎鶴紋,外周連瓣紋內填草葉紋(圖版陸,8)。

        3.“宜”銘文殘銅鏡(1995BYYM31︰5)

        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尉犁縣營盤墓地M31發(fā)掘出土。銅鏡殘2/3。殘長7、殘寬3、厚0.3 厘米。復原直徑7.3 厘米。銅鏡呈圓形,斜窄素緣,表面磨損嚴重,紋樣和銘文極不清晰。最外面是兩周呈放射狀短線紋,向內是鏡的主題紋樣。帶銘鏡,銘文僅存“宜”字,“宜”字兩側是由直線和曲線組成的花草紋(圖版陸,9)。

        4.“三”銘文銅鏡(1999BYYM7︰14)

        1999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尉犁縣營盤墓地M7 發(fā)掘出土。銅鏡,直徑8.3 厘米。圓形鈕。內區(qū)向外均勻放射出四變形蒂紋,葉間各有一漢字銘文,現(xiàn)僅可看清一“三”字。外區(qū)一周細弦紋外為八內向連弧紋圈帶。原本已破成兩塊,用銅片焊接修補過(圖版陸,10)。

        (三)輪臺縣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在輪臺縣群巴克一、二號墓地發(fā)掘出土有銅鏡①《輪臺縣群巴克墓葬第二、三次發(fā)掘簡報》,《考古》1991年第8期,第864~703頁。,2件。

        1.帶柄銅鏡(1986XLQⅠM34︰1)

        1986 年輪臺縣群巴克一號墓地M34 發(fā)掘出土。銅鏡,通長14.4、鏡面直徑8.9、厚0.2 厘米。銅鏡為圓體,直柄是一件素面銅鏡,鏡體比較圓,柄作長方的條形,至尾有一孔,近似三角(圖版陸,11)。

        2.帶柄銅鏡(1986XLQⅡM4︰12)

        1986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巴州文管所在巴州輪臺縣群巴克一號墓地M34 發(fā)掘出土?;就暾MㄩL14.2、鏡面直徑9.5、厚0.3厘米。鏡面圓形,柄端有一孔(圖版陸,12)。

        (四)和靜縣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1984年和靜縣察吾呼三號墓地發(fā)掘②《和靜縣察吾呼溝口三號墓地發(fā)掘簡報》,《考古》1990年第10期,第882~889頁。,出土了1件銅鏡(1984XHCⅢM7︰3);198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和靜縣察吾呼一號墓地發(fā)掘,出土了1 件銅鏡(1987XHCⅠM206︰4);1987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四號墓地發(fā)掘,出土了2 件銅鏡(1987XHCⅣM154︰24、1987XHCⅣM165︰8);1990 年和靜縣博物館在223 團機務連,采集1 件銅鏡(1990HJ223TC︰1);1991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察吾呼墓地被盜墓清理時,出土了1件銅鏡(1991XHC︰55)③《和靜縣察吾呼溝西一座被破壞墓葬的清理》,《新疆文物》1994年第1期,第1~4、11頁。;201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和靜縣莫呼查汗水庫墓地發(fā)掘時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和靜縣莫呼查汗墓地發(fā)掘簡報》,《新疆文物》2013年1期,第33~58頁。,出土了5 件銅鏡(2011HMCM10︰2、2011HMCM125︰2、2011HMCM128︰2、2011HMCM150︰6、2012ⅡHMCM15︰4)。共11件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發(fā)掘報告》,東方出版社,1999年,第19~153頁。。

        1.橋鈕素面銅鏡(1987XHCⅣM154︰24)

        和靜縣察吾呼溝四號墓地發(fā)掘M154 出土。銅鏡,邊緣有殘損,圓形,素面,橋鈕。直徑7.8、厚0.2厘米。

        2.橋鈕素面銅鏡(1987XHCⅠM206︰4)

        和靜縣察吾呼溝一號墓地發(fā)掘M206 出土。銅鏡,基本完整。形體較小,圓形,素面,橋形鈕。直徑8.5、厚0.25厘米。

        3.帶柄銅鏡(1991XHC︰55)

        和靜縣察吾呼溝清理被盜墓葬出土。銅鏡,基本完整。通長11.7、鏡面直徑9、厚0.1 厘米。鏡面圓形,柄較短,末端有一圓孔。

        4.博矩紋銅鏡(1990HJ223TC︰1)

        1990 年223 團機務連采集。銅鏡基本完整,直徑10 厘米。鏡圓形,圓鈕,圓座。內區(qū)方格內是乳釘紋和十二地支銘文,鋪地為規(guī)矩紋,乳釘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各占一方。外區(qū)是環(huán)列銘文“尚方作鏡真太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滶四?!?8個隸書字樣。其外側,鏡邊較寬,三角鋸齒紋,流云紋環(huán)列(圖版陸,13)。

        5.規(guī)矩紋銅鏡(1984XHCⅢM7︰3)

        和靜縣察吾呼溝三號墓地發(fā)掘M7出土。銅鏡,直徑11.9、厚0.4厘米。半圓形鈕,四葉紋座,座外有方形界欄,欄外有八乳和規(guī)矩紋,其間列布八禽獸,外區(qū)為兩周鋸齒紋和一周雙線水波紋(圖版陸,14)。

        6.橋鈕蜷獸紋銅鏡(1987XHCⅣM165︰8)

        和靜縣察吾呼溝四號墓地發(fā)掘M165 出土。銅鏡,基本完整。銅鏡呈圓形,直徑9、厚0.4 厘米。銅鏡銹蝕比較嚴重,背面浮起窄的邊廓,中部是橋形鈕,沿邊廓內鑄有蜷曲形的獸紋??梢钥闯鰜慝F首,獸的吻部較長,嘴張的比較大,牙齒呈倒三角形,或短線形,眼睛是圓形,耳朵呈三角豎狀。另外,尾巴作曲卷的渦紋,身體長而窄,應該是食肉動物,表現(xiàn)的比較兇猛(圖版陸,15)。

        7.橋鈕素面銅鏡(2011HMCM10︰2)

        和靜縣莫呼查汗水庫墓地發(fā)掘M10 出土。銅鏡,基本完整。素面,橋鈕,鏡面平。直徑6.4 厘米,鈕長2.1、鈕高0.8、鈕寬0.9~1.3厘米(圖1-1)。

        8.橋鈕素面銅鏡(2011HMCM125︰2)

        和靜縣莫呼查汗水庫墓地發(fā)掘M125出土。銅鏡,基本完整。素面,橋鈕,微凸。直徑6.2厘米,厚0.1~0.2厘米,鈕長1.7厘米,鈕高0.4厘米,鈕寬0.8厘米(圖1-2)。

        9.橋鈕多圈凹弦紋銅鏡(2011HMCM128︰2)

        在和靜縣莫呼查汗水庫墓地發(fā)掘M128 出土。銅鏡,基本完整。橋鈕,面平,內區(qū)有兩周凸弦紋,內填18 條節(jié)狀凸線;外區(qū)至鏡邊緣也有兩周凸弦紋,內填18 條節(jié)狀凸線。直徑6.5、厚0.1~0.2厘米,鈕長1.3、鈕高0.4、鈕寬0.6厘米(圖1-3)。

        10.橋鈕素面銅鏡(2011HMCM150︰6)

        和靜縣莫呼查汗水庫墓地發(fā)掘M150出土。銅鏡,基本完整。素面,橋鈕,面平。直徑8.7厘米,鈕長2.6、鈕寬1.1、鈕高0.8厘米(圖1-4)。

        11.橋鈕素面銅鏡(2012ⅡHMCM15︰4)

        和靜縣莫呼查汗水庫墓地發(fā)掘M15出土。銅鏡,基本完整。素面,橋鈕,面平。直徑7.1、厚0.2厘米,鈕長1.5、鈕高0.6、鈕寬0.6厘米(圖1-5)。

        圖1 和靜縣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五)且末縣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1993年在且末縣奧依拉克鄉(xiāng)的墓葬清理中出土了1件銅鏡(1993QAM3︰1),2009年又在庫拉木勒克鄉(xiāng)托蓋曲根一號墓地出土了2件殘銅鏡(2009QTM5︰2、2009QTM10︰2)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且末縣托蓋曲根一號墓地發(fā)掘報告》,《新疆文物》2013年第3、4期,第51~66頁。。共3件銅鏡。

        1.連弧紋殘銅鏡(1993QAM3︰1)

        銅鏡,殘為兩塊:一塊為鏡邊部分,殘長8.8、殘寬4.4厘米;一塊為鏡中部,殘長3、殘寬2.8厘米。鏡為圓形,復原直徑16.3 厘米。邊厚0.5 厘米,中部厚0.2 厘米。鏡邊寬厚,有一穿孔,似為穿系之用。保存有紋飾和銘文,由外圈向內依次為渦紋、短線紋、內向連弧紋等。內向連弧紋間殘留一銘文,因字殘缺嚴重,不易辨認。

        2.連弧葉紋殘銅鏡(2009QTM5︰2)

        銅鏡,現(xiàn)僅存四分之一部分。殘長7、寬5、厚0.15~0.2 厘米。鈕高0.6 厘米。根據(jù)殘存部分復原銅鏡直徑為9 厘米。圓形、圓鈕、蝙蝠狀葉紋鈕座。鈕座外為連弧紋圈帶。根據(jù)紋飾分布情況,推測完整銅鏡應為蝙蝠狀四葉紋鈕座、八內向連弧紋圈帶。連弧紋外為一周凹面圈帶,外側鏡緣為素面寬帶平緣。

        3.連弧葉紋殘銅鏡(2009QTM10︰2)

        銅鏡,僅存五分之一部分。殘長7.1、寬6.5、厚0.2~0.3 厘米。鈕高0.8 厘米。鈕孔內殘留有系帶。根據(jù)殘存部分復原推測銅鏡直徑11.5 厘米。圓形、圓鈕、四葉紋座。鈕座外為一圈凸弦紋帶,再外為內向連弧紋。鏡緣為素面寬緣。

        (六)焉耆縣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1963年焉耆縣黑疙瘩出土2件銅鏡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編:《新疆出土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12頁,圖19左、右。,即四乳禽獸紋銅鏡和昭明連弧紋銅鏡。

        1.四乳禽獸紋殘銅鏡(63YHC︰1)

        銅鏡的局部缺失,大體形狀及部分紋飾、銘文比較清楚,直徑16.9 厘米。伏獸鈕,圓鈕座,座地紋是枝葉紋,鈕外有重圈帶。主紋是乳間飾以禽獸,禽獸有龍和朱雀等。禽獸間有銘文,殘留“君長”(?)兩字。寬素平緣(圖2-1)。

        2.昭明連弧紋殘銅鏡(63YHC︰2)

        銅鏡的外緣局部缺失,圓形,直徑19厘米。圓鈕,四葉紋鈕座。銘帶銘文殘留:“□日月□□華清而明以”等字。外緣兩周鋸齒紋夾一周雙線波折紋(圖2-2)。

        圖2 焉耆縣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

        二、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銅鏡型式和分期

        在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銅鏡型式和分期中,我們首先考慮到墓葬出土的銅鏡,這些銅鏡在發(fā)掘簡報和發(fā)掘報告中,發(fā)掘者對銅鏡有一個型式的分析,也有其墓葬的年代分析,作為墓葬器物組合成分的銅鏡,自然與墓葬的年代關系密切。對于遺址的采集銅鏡,也可以作為遺址采集器物組合來考慮,如果其時間延續(xù)的比較短,采集品中又有比較典型的時代特征明顯的遺物,年代也就比較容易確定下來。同時,我們也參考了《洛陽燒溝漢墓·銅鏡》、《中國銅鏡圖典》、《練形神冶瑩質良工——上海博物館藏銅鏡精品》、《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銅鏡》等考古發(fā)掘報告和專著①洛陽工作隊考古發(fā)掘隊:《洛陽燒溝漢墓》(中國田野考古報告儲考古學??》N第六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紫樾?、劉一曼:《中國銅鏡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上海博物館:《練形神冶瑩質良工——上海博物館藏銅鏡精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吨袊蟀倏迫珪脊啪磴~鏡》,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的型式以及年代的分析或者說是結論性的年代認識。

        (一)銅鏡的型式分析

        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45 件銅鏡,其中部分銅鏡殘缺嚴重,不宜作類型學的分析。可以作類型學分析的有34件,占總數(shù)的76%。其型的變化還是比較明顯,以基本的形狀大體可以分為三型:A型,帶柄銅鏡;B型,圓形銅鏡;C型,菱形銅鏡。銅鏡也存在亞型的變化。亞型銅鏡的變化,主要反映在B 型的圓形銅鏡上,分出了Ba 型的橋鈕圓形銅鏡和Bb 型的半球形鈕圓形銅鏡。Ba 型和Bb 型銅鏡都存在式的變化,對于Ba型的式變化是通過自身特點的分析,而對Bb型的式分析,主要參考了《洛陽燒溝漢墓》銅鏡部分的分式研究②洛陽工作隊考古發(fā)掘隊:《洛陽燒溝漢墓》(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專刊丁種第六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160~176頁。。

        A 型,帶柄銅鏡,僅發(fā)現(xiàn)3 件。其中2 件發(fā)現(xiàn)于輪臺縣群巴克墓群,在群巴克一、二號墓地各出土1 件(帶柄銅鏡1986XLQⅠM34︰1、帶柄銅鏡1986XLQⅡM4︰12)。皆為帶柄銅鏡,1986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和巴州文管所聯(lián)合發(fā)掘輪臺縣群巴克一、二號墓地時出土。在和靜縣察吾呼溝被盜墓清理時,采集到1 件(帶柄銅鏡1991XHC︰55)銅鏡。帶柄銅鏡數(shù)量少,器形變化不是很明顯,皆素面圓形體,長方形柄,柄上系孔。

        B 型,圓形銅鏡,發(fā)現(xiàn)29 件。情況則比較復雜,根椐其形狀以及有無紋飾、銘紋等的變化,大體可以分為這么幾型

        Ba 型,橋鈕圓形銅鏡。鏡呈圓形,鈕呈橋形,計8 件。鏡面有些變化,以有無紋飾可以分成Aa和Ab二個亞型。

        BaⅠ式,橋鈕飾紋銅鏡,2 件。一件是橋鈕蜷獸紋銅鏡(1987XHCⅣM165︰8);一件是橋鈕多圈凹弦紋銅鏡(2011HMCM128︰2)。

        BaⅡ式,橋鈕素面銅鏡,6 件。其中2 件(橋鈕素面銅鏡1987XHCⅣM154︰24、橋鈕素面銅鏡1987XHCⅠM206︰4),出自和靜縣察吾呼溝墓群的四號墓地和一號墓地;4 件(橋鈕素面銅鏡2011HMCM10︰2、橋鈕素面銅鏡2011HMCM125︰2、橋鈕素面銅鏡2011HMCM150︰6、橋鈕素面銅鏡2012ⅡHMCM15︰4),出自和靜縣莫呼查汗水庫墓地。

        Bb 型,半球形鈕圓形銅鏡。半球形鈕,也稱圓鈕或半圓鈕,計21 件。鏡面紋飾也有些變化,有的僅飾紋飾,有的不僅飾紋飾且有銘文,紋飾也有一些變化,由此又可以分出8式。

        BbⅠ式,星云紋圓形銅鏡,2 件(星云紋銅鏡1988LBMA7∶7、星云紋銅鏡2002LXC62︰9)。皆發(fā)現(xiàn)于若羌縣的羅布泊地區(qū),前者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南16 公里,后者在LE 古城北墓地采集,在樓蘭故城西南17.5公里。

        BbⅡ式,日光連弧銘帶銅鏡,2 件(日光連弧銘帶銅鏡2001LEMC∶1、日光連弧銘帶銅鏡2001XHC∶9)。

        BbⅢ式,昭明連弧銘帶銅鏡,4 件(昭明連弧銘帶銅鏡(2003RQZ︰1)、昭明連弧銘帶銅鏡2003LEM1︰40、昭明連弧銘帶銅鏡2003LEM1︰32、昭明連弧紋銅鏡(63YHC︰2)。

        BbⅣ式,四乳四鳥紋銅鏡,3 件(四乳四虺紋銅鏡1995BYYM7︰5、四乳四鳥紋銅鏡1997LXC5∶35、四乳銅鏡1998LXC54∶18、四乳禽獸紋銅鏡(63YHC︰1)。

        BbⅤ式,博局銅鏡,2件(1984XHCⅢM7︰3、1990HJ223TC︰1)。皆發(fā)現(xiàn)于和靜縣境內,前者和靜縣察吾呼溝三號墓地M7 發(fā)掘出土,后者在223 團機務連采集。博局紋銅鏡又稱規(guī)距紋銅鏡,后一命名由梅原末治先生使用,梁上椿在《巖窟藏鏡中》引用,以后我國學者沿用了很長的時間;西方學者因其構圖似西文字母TLV,故稱之為TLV鏡①上海博物館:《練形神冶瑩質良工——上海博物館藏銅鏡精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年;梁上椿:《巖窟藏鏡中(一)》圖80說明1940年版;A.J.Koop,Early Chinese Brozes Benn,L,1942。。

        BbⅥ式,連弧葉紋銅鏡,8件(八連弧紋銅鏡1999BYYM7︰14、八連弧四葉紋銅鏡2003XHY1︰4、八連弧四葉紋銅鏡1998LXC24∶29、葉紋銅鏡1998LXC54∶21、八連弧四葉紋銅鏡1997LXC5∶2、連弧紋銅鏡1993QAM3︰1、連弧紋銅鏡2009QKM5︰2、連弧紋銅鏡2009QKM10︰2銅鏡)。

        BbⅦ式,十六連弧變形四葉夔龍銅鏡,1件(2002LEMC︰25)。

        BbⅧ式,素面銅鏡,1件(1997LXC23∶8)。

        C 型,菱形銅鏡。僅發(fā)現(xiàn)1 件(仙騎鶴紋菱形銅鏡1989YLTC︰1),1989 年尉犁縣托布協(xié)遺址采集。

        (二)銅鏡的分期

        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大體可以分四期:

        第一期,主要是BaⅠ式銅鏡,橋鈕飾紋銅鏡。發(fā)現(xiàn)于和靜察吾呼溝四號和莫呼查汗水庫墓地,年代屬公元前1千年初期或前1千年即青銅時代晚期的察吾呼文化第一期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發(fā)掘報告》,東方出版社,1999年,第19~153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和靜縣莫呼查汗墓地發(fā)掘簡報》,《新疆文物》2013年1期,第33~58頁。。

        第二期,主要是A 型和BaⅡ式銅鏡,帶柄銅鏡和橋鈕素面銅鏡。發(fā)現(xiàn)于輪臺群巴克一、二號墓地和和靜察吾呼溝四號、莫呼查汗水庫墓地,其年代屬察吾呼溝四號墓地第二期、群巴克一和二號墓地的公元前950~前600年③《輪臺縣群巴克墓葬第二、三次發(fā)掘簡報》,《考古》1991 年第8 期,第864~703 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和靜縣莫呼查汗墓地發(fā)掘簡報》,《新疆文物》2013年1期,第33~58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發(fā)掘報告》。。

        第三期,可以分出早段和晚段兩個階段:

        早段主要是BbⅠ式即半球形鈕星云紋圓形銅鏡,還有BbⅡ式和BbⅢ式的日光連弧銘帶、昭明連弧銘帶。發(fā)現(xiàn)于若羌縣的羅布泊區(qū)域。我們曾咨詢過俞偉超先生,先生認為是西漢中期的銅鏡,這與《中國銅鏡圖典》、《練形神冶瑩質良工——上海博物館藏銅鏡精品》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銅鏡》中介紹的年代相對一致。日光連弧銘帶、昭明連弧銘帶,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銅鏡》中稱作是真正的“漢式鏡”,是從西漢中期到西漢晚期的主要銅鏡種類①《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銅鏡》,第530頁。。

        晚段包括BbⅣ式~BbⅧ式,四乳四鳥紋、博矩、連弧葉紋、十六連弧變形四葉夔龍和素面等銅鏡。發(fā)現(xiàn)于若羌的羅布泊區(qū)域,尉犁營盤,和靜察吾呼、223 團機務連,且末奧依拉克、庫拉木勒克鄉(xiāng)托蓋曲根,焉耆黑疙瘩等墓地和遺址。

        在新疆考古中,一般認為四乳四鳥紋銅鏡、博矩紋鏡、連弧葉紋、十六連弧變形四葉夔龍和素面銅鏡,是王莽時期和東漢銅鏡。這也與《洛陽燒溝漢墓銅鏡》、《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銅鏡》和《練形神冶瑩質良工——上海博物館藏銅鏡精品》的研究成果相一致。

        第四期,C 型,菱形仙人騎鶴紋銅鏡。發(fā)現(xiàn)于尉犁托布協(xié)遺址。這是典型的中原“隋唐式”銅鏡,菱形銅鏡出現(xiàn)于唐中期,這是中原銅鏡的一次變化②《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銅鏡》,第531頁。,在陜西西安以及淅江寧波一帶的唐墓皆有發(fā)現(xiàn)③孔祥星、劉一曼:《中國銅鏡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618~619頁。。

        表1 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銅鏡分期

        三、幾點認識

        通過巴音郭楞銅鏡材料的介紹以及考古類型學的分析,從中有以下幾點認識:

        1.通過考古類型學的分析,可以看出銅鏡在這一地區(qū)發(fā)展演化的歷史,同時也反映了銅鏡在絲綢之路新疆段的一些文化現(xiàn)象,即這里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處。

        2.在巴音郭楞地區(qū),目前考古資料顯示,在“漢式”銅鏡進入之前,出現(xiàn)最早的是橋鈕飾紋圓形銅鏡,隨之是帶柄銅鏡和橋鈕素面圓形銅鏡。一些學者認為,圓形銅鏡是中原或東方銅鏡傳統(tǒng),①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59~60頁?!爸袊鞘澜缟献钤绨l(fā)明銅鏡的國家之一。根據(jù)近年來的考古發(fā)掘??梢钥隙ㄔ谝蟠呀?jīng)出現(xiàn)了銅鏡?!边@里所講的銅鏡就是圓形銅鏡。而帶柄鏡不是中原或東方體系傳統(tǒng)銅鏡,而被認為是西方銅鏡傳統(tǒng)。如果這一認識是客觀的,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巴音郭楞地區(qū)在銅鏡體現(xiàn)的文化方面,首先是處在東方銅鏡文化系統(tǒng)的西部,同時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早。隨之,在保留著圓形銅鏡的東方傳統(tǒng)的基礎上,接受了西方的帶柄銅鏡文化傳統(tǒng)。這一文化現(xiàn)象非常地重要,值得學者們作進一步的深入的研究,這也是它的研究價值所在。

        3.“漢式”銅鏡是什么時間傳入新疆的?在很長的時間里,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學界。通過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的“漢式”銅鏡,初步可以認為,西漢中期,出現(xiàn)了“漢式”銅鏡。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銅鏡》所指出的:“當時,隨著漢武帝以來大一統(tǒng)政治局面的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更趨統(tǒng)一,這使得銅鏡的形制和花紋也在全國范圍內一致化,幾乎不存在地方性的差異?!雹凇吨袊蟀倏迫珪脊啪磴~鏡》,第768頁。

        4.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鏡,其所表現(xiàn)出的銅鏡傳統(tǒng)或風格,是與其最早的產地或者說與其流行的地域相關。而巴音郭楞考古發(fā)現(xiàn)銅鏡的產地還需要更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以及多學科的研究來推測,不過,我們覺得其中第三期早段的“漢式”銅鏡應該是中原地區(qū)或者是其附近的某地生產的,隨著西漢統(tǒng)一西域的進程進入了羅布泊地區(qū)。

        5.羅布泊地區(qū),因是漢樓蘭故地,所以有的學者習慣稱它是樓蘭地區(qū)。西漢中期“漢式”銅鏡的出現(xiàn),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西河時期樓蘭是進入西域的一個重要的落腳點,也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南北道的起始點。

        注:本文圖版由傅雷同志繪制。

        猜你喜歡
        和靜縣素面銅鏡
        老年人(2024年12期)2024-12-31 00:00:00
        和靜縣烏蘭英格墓地發(fā)掘簡報
        天降大福喜成雙
        寶藏(2021年3期)2021-12-03 22:55:22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銅鏡
        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兩面珍貴銅鏡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建平博物館藏遼宋銅鏡簡述
        素面
        紅棗病蟲害發(fā)生趨勢及防治措施
        紅棗栽培模式和豐產管理技術
        遼宋金銅鏡辨識舉例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网站| 杨幂一区二区系列在线| 蜜桃视频在线看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 人妻精品丝袜一区二区无码AV| 久久午夜伦鲁鲁片免费| 国产自拍av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c0930| 99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无码丰满熟妇浪潮一区二区av|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蜜臀色欲av在线播放国产日韩|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自产对白一区| 婷婷四虎东京热无码群交双飞视频 | 国产老熟女狂叫对白| 久久精品美女久久|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中文字幕 | 久久色悠悠亚洲综合网| 91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情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精品少妇爆乳无码aⅴ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一二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午夜免费影视| 亚洲AⅤ无码国精品中文字慕| 国产三级三级精品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视频 |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