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樂 魏玉鎖 趙曉明 國鳳琴
(石家莊真仁中醫(yī)鉤活術總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北 石家莊 050065)
頸椎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其中疼痛是其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尤其是頸肩痛可見于各種類型的頸椎病[1]。中醫(yī)適宜技術治療頸椎病性頸肩痛具有獨特優(yōu)勢[2]。鉤活術是應用鉤鍉針開展的一種無痛微創(chuàng)閉合式小手術,作為一種中醫(yī)適宜技術,治療頸椎病、軟組織勞損等骨科筋傷疾病具有滿意療效[3-6]。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們采用鉤活術治療頸椎病合并頸肩痛90例,并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9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80例均為石家莊真仁中醫(yī)鉤活術總醫(yī)院中醫(yī)科頸椎病合并頸肩痛門診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90例,男42例,女48例;年齡32~70歲,平均(52.34±7.29)歲;病程1個月~1年,平均(6.88±4.22)個月;頸椎病分型[7]:脊髓型(早期輕癥)5例,交感神經型7例,椎動脈型24例,神經根型27例,頸型4例,混合型23例。對照組90例,男46例,女44例;年齡31~69歲,平均(50.57±8.14)歲;病程1個月~1年,平均(6.57±5.19)個月;頸椎病分型[7]:脊髓型(早期輕癥)7例,椎動脈型14例,交感神經型5例,神經根型30例,頸型6例,混合型28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頸椎病的診斷和分型標準[7]。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微創(chuàng)鉤活術(鉤針)技術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13個優(yōu)勢病種)》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8]。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30~70歲,癥狀以頸肩痛為主訴,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9]≥5分;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3 排除標準 非頸椎病引起的頸肩疼痛者,如頸部挫傷、肩關節(jié)周圍炎、頸后皮神經卡壓綜合征、落枕等;合并發(fā)熱、傳染病、風濕免疫類疾病、腫瘤及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治療部位皮膚有潰瘍、瘢痕、皮損、感染、腫物者;患有精神類疾病者;妊娠期、圍產期或哺乳期女性。
1.2.4 脫落標準 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或病情加重等不宜繼續(xù)接受治療者;因其他各種原因在治療結束前患者自行退出或失訪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采用鉤活術療法治療。取穴:根據(jù)患者影像資料病變位置和查體結果選定治療部位,新夾脊穴位組合C3穴+C2穴(C3穴位于第5頸椎棘突旁,兩側下關節(jié)突在頸后體表的投影點;C2穴位于第6頸椎棘突旁,兩側下關節(jié)突在頸后體表的投影點)或C1穴(C1穴位于第7頸椎棘突旁,兩側下關節(jié)突在頸后體表的投影點)+C2穴[6,8]。針具:JL-01型鉤鍉針(石家莊真仁中醫(yī)鉤活術總醫(yī)院自制)。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胸前墊軟枕,頸部前屈35°,充分暴露頸椎棘突,局部皮膚消毒,每個穴位注射0.5%鹽酸利多卡因3 mL局部浸潤麻醉,左手固定穴位皮膚,右手持已滅菌的JL-01型鉤鍉針,使鉤鍉針鉤尖垂直穿透表皮、真皮,進入皮下組織,然后將鉤鍉針調整與皮膚呈斜向內45°角,沿此方向做弧形進入、直線拉出的鉤提動作,邊鉤提邊深入,深度約1.5 cm,鉤提過程中無明顯阻力時即可停止,左手固定局部皮膚,使鉤鍉針按照進針路線原路退出皮膚,術者采用雙手“倒八字”擠壓法,擠壓穴區(qū)周圍組織,排盡針孔內淤血,最后采用無菌醫(yī)用棉球按壓針孔,紗布包扎。整個治療過程約30~60 min,第1天和第7天各治療1次,共治療2次。
1.3.2 對照組 予常規(guī)針刺治療。取穴:頸夾脊穴、大椎、風池(雙側)、肩井(雙側)。針具: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35 mm×50 mm(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均常規(guī)進針,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20 min。每日1次,每次留針20 min,共治療7 d。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7 d后統(tǒng)計療效。囑患者治療期間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勞累,防止劇烈運動。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比較2組治療前后頸肩疼痛和壓痛閾值變化情況。疼痛采用疼痛VAS[9]進行評價,在不對患者進行任何暗示和啟發(fā)的前提下,讓患者在刻有0~10分的卡尺上標出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并給予相應的評分,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壓痛閾值采用A830L型壓痛測試儀(天津明通世紀科技有限公司)測定,患者端坐,頸部呈中立位,醫(yī)者立于患者后方,在頸肩部尋找壓痛感最明顯處并進行標記,醫(yī)者一手拇指佩戴壓力傳感器放于標記處,緩慢垂直按壓至患者感覺明顯疼痛時為止,記錄此時壓力刻度表的數(shù)值。②觀察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③2組治愈患者均于治療1年后隨訪,比較復發(fā)情況,復發(fā)標準為再次因頸椎病合并頸肩痛就醫(yī)治療。
1.5 療效標準 根據(jù)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療效評價。治愈:頸肩疼痛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疼痛VAS減少≥95%;顯效:頸肩疼痛癥狀明顯改善,疼痛VAS減少≥70%,<95%;有效:頸肩疼痛癥狀有改善,疼痛VAS減少≥30%,<70%;無效:頸肩疼痛無明顯改善,疼痛VAS減少<30%[9]??傆行?(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2組病例脫落情況 治療組90例,脫落5例,實際完成85例;對照組90例,脫落6例,實際完成84例。
2.2 2組治療前后疼痛VAS、壓痛閾值比較 見表1。
由表1可見,2組治療后疼痛VAS、壓痛閾值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疼痛VAS降低,壓痛閾值升高。治療組治療后疼痛VAS、壓痛閾值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2組治療前后疼痛VAS、壓痛閾值比較
2.3 2組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組療效比較 例(%)
由表2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4 2組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組2例在治療后第2天治療處出現(xiàn)局部滲血,患者無自覺不適,重新給予消毒包扎后未再出現(xiàn)滲血。對照組2例在治療過程出現(xiàn)輕度暈針情況,經隨即拔針后緩解,后未再出現(xiàn)暈針情況。
2.5 2組治愈患者治療1年后隨訪復發(fā)情況比較 治療組治愈52例,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3.85%;對照組治愈32例,復發(fā)5例,復發(fā)率15.63%。2組治愈患者治療1年后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低于對照組。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及其附屬結構的退行性改變,主要是由于頸椎長期勞損,導致骨質增生、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等,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功能障礙[10]。頸肩痛是頸椎病的常見癥狀之一,多發(fā)生在頸椎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起止點處,疼痛性質呈多樣性,并常有明顯壓痛點,一般認為其發(fā)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①因頸部軟組織如肌肉、韌帶等勞損刺激,引起局部慢性炎性反應,炎癥因子分泌增加而導致疼痛[11];②頸椎節(jié)段失穩(wěn),產生異常生物應力,導致對應部位肌筋膜壓力、張力增高,感覺神經末梢受壓產生疼痛[12];③頸椎間盤、脊椎退變,壓迫、牽拉對應的神經根后支或脊神經脊膜支,會直接產生疼痛或使局部肌肉痙攣而出現(xiàn)疼痛[13]。
頸椎病合并頸肩痛屬中醫(yī)學項痹、肩痹范疇,可出現(xiàn)在頸椎病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明·王肯堂《證治準繩》言:“項強不可轉移者,皆由腎虛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yǎng)筋,故機關不利?!薄邦i項強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陽經也。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左多屬血,右多屬痰。”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多與急性損傷、勞倦內傷、外感風、寒、濕邪、素體虧虛等有關,導致局部氣血瘀阻,經脈凝滯不通或失養(yǎng),氣不達則為痹,氣血不通則生痛,不榮亦生痛[14]。針刺療法具有疏經通絡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頸椎病合并頸肩痛的治療,并根據(jù)“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臨床上取穴以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為主[15]。頸夾脊穴為華佗夾脊穴在頸部的延展,周圍神經、血管分布廣泛,針刺治療可有效改善局部氣血運行,舒緩頸部肌肉,改善疼痛癥狀[16]。針刺頸夾脊穴治療頸椎病性頸肩痛應用最廣,且有較為顯著的療效[17]。大椎為督脈腧穴,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針刺可通調督脈,益氣壯陽;風池為足少陽膽經腧穴,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刺可祛風散寒,溫陽化氣;肩井為足少陽膽經腧穴,針刺可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鉤活術屬于中醫(yī)特異針療法,是以中醫(yī)針灸學理論為指導,結合解剖學、影像學、骨傷學、軟組織外科學、生物力學、疼痛治療學等,利用中醫(yī)特異專利鉤鍉針對穴位進行相應手法治療(主要包括鉤、割、挑、刺、推、鉆、彈、剝、搗、抽等),以達到鉤治、割治、挑治、針刺、放血、減壓、減張、疏松、溫補、平衡等多種治療目的,其以通為舒,以通為用,以通為常,從而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恢復正常,通則不痛[18]。鉤鍉針是以古九針鍉針和新九針鋒鉤針為基礎研發(fā)的一種新型針具,其鉤頭由鉤尖、鉤刃、鉤板、鉤弧組成,是進行鉤活術特異針療法的主要醫(yī)療針具,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新夾脊穴是我們在傳統(tǒng)華佗夾脊穴的基礎上結合解剖學和醫(yī)學影像學優(yōu)化后的新穴位,每個椎體都對應一組新夾脊穴,定位是本椎體下關節(jié)突的體表投影,具有改善椎體周圍氣血運行,平衡張力,穩(wěn)定椎體的功效[18]。鉤鍉針“板-弧”的獨特結構,在鉤治過程中通過弧線與直線的通道組合,完成鈍性分離與銳性分離的治療作用,并且針具外形直接限定鉤治深度,在徹底減壓減張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減少正常組織的損傷,祛邪而不傷正,更有利于頸肩部生物力學平衡的重建,減輕對頸椎脊髓、神經根、椎動脈的壓迫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同時在治療中還可刺激機體產生大量鎮(zhèn)痛物質,促使局部組織氧分壓增高,加速無菌性炎癥代謝產物的吸收,使松解粘連、減壓減張更為徹底,從而消除局部疼痛[19-20]。
疼痛VAS是臨床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常用方法,患者容易理解,操作方便,準確快捷[21]。壓痛閾值評估機體對疼痛的敏感程度情況,頸椎病患者由于神經壓迫會導致局部壓痛閾值明顯降低[2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疼痛VAS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壓痛閾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1年后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鉤活術治療頸椎病合并頸肩痛臨床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疼痛癥狀,提高疼痛敏感度,且遠期療效穩(wěn)定持久,復發(fā)率低,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