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走過整整20年,如今進入高質(zhì)量發(fā)展階段,要促進更高水平育人體系的構建。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育人方式顯得更為重要,也有更高的立意??上驳氖牵簧賹W校已在更高層面上思考、探索,且有了許多令人眼睛一亮的創(chuàng)造,因為這些探索、創(chuàng)造充滿著想象力。想象,被雨果稱為“偉大的潛水者”,開始露出水面,激蕩起多彩的浪花。
在江蘇南京一中,近來有兩朵浪花讓我們心動。一朵浪花的名字叫“史上最強課表”—“院士 1 課堂”,以科技創(chuàng)造為專題,開發(fā)出校本課程群,每周開設一節(jié),三年共100節(jié),由院士擔任教師。首批任教院士就有18位,這些院士在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航天、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都卓有建樹,開幕的那天,就有15位院士親自到場。一流科學家為高中學生親自授課,并進行科研輔導,這一課表的確是最強的。另一朵浪花的名字叫“少年工程院”,工程院組成了最強的院士顧問團,并與國內(nèi)30多所高校實質(zhì)性合作,讓科技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工程在校園里堅如磐石,呼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工程—支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端前瞻的要求。這兩朵浪花在合作中互相成就,育人方式改革在浪尖中被推向未來的彼岸。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舉措并沒有普遍意義,不具推廣性,我們拼不起也不必要去拼“院士”陣容;也許還會有人說,這些動作我們學校也有,并沒有多少新意,也沒有能看得見的切實效果,難以持續(xù),很有可能只是一場“秀”。這些質(zhì)疑不無道理,也不無根據(jù)。但是,我們要說,這樣的浪花在學生心靈里激蕩、飛揚,而且演繹為一支支火把,點燃他們科技強國的夢想,并且越燃越旺。這是學校為育人方式改變作出的極有意義的探索。好幾個月過去了,好多個星期過去了,這一切正在成為現(xiàn)實,其可持續(xù)性是值得相信并值得繼續(xù)樂觀期待的。
最強課表、最強導師團究竟意味著什么,又引起我們什么樣的深度思考呢?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成為“國之大者”,成為可堪大用者。這是時代的呼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命題。這一神圣命題當然也應從基礎教育做起?;A教育,教育的基礎,人生的起步,民族的奠基工程。因此,這一命題引起我們對“基礎”的重新認識,進而構建起新的基礎觀,其核心是對少年兒童可能性的再認識再發(fā)現(xiàn)。我們會永遠記住16歲時的愛因斯坦,那天,他想象自己騎在一束光上面,從這個特定的位置看,光線像一個凍結的波浪。正是這個想象引發(fā)他未來諸多的思想實驗,重新構想宇宙,誕生狹義相對論。高中學生,正是16歲的好年華,我們究竟給他們什么樣的基礎?讓想象力、創(chuàng)新精神進入“基礎”吧,這是一支火把,將會照亮中國未來的天空。
這一新的基礎觀,讓我們重新掂量基礎教育的分量?;A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作用可能是小的,但是卻又很大很大。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說:“無限小的作用是無限大?!鼻f別小看極小之事、極細之功?;A教育之大,大就大在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優(yōu)發(fā)展,大就大在為中華民族復興奠基。在一小一大的張力中,讓我們看到了未來。錢穆先生在《歷史的精神》中說:“要能過去透達到現(xiàn)在,才始是有生命的過去。要能現(xiàn)在透達到將來,才算是有生命的現(xiàn)在?!薄坝猩钡膶W生,才能透達到民族復興的明天。最強課表、最強導師團,讓我們踮高了腳跟,眺望未來、眺望世界。這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之“大”。
當下的學生喜歡追星,這并不奇怪。但追什么樣的星,卻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這里有重要的價值澄清與選擇問題。當院士們走在校園里,出現(xiàn)在課堂上的時候,那些“飯圈文化”所推崇的“星”可能就會黯然失色,進入孩子們心靈的將是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聰明才智的科學家們、時代英雄們,還有那些平凡卻偉大的勞動者們……這一切,都將理想信念變得那么現(xiàn)實,“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將轉(zhuǎn)為一個個行動。因為那支火把已點燃了他們的心靈。
(編輯 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