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龍,魯莉博,薛新港
(1.東營市宏遠紡織有限公司,山東 東營 257500;2.陜西紡織器材研究所,陜西 咸陽 712000)
棉結是紡紗最大的難題之一,棉結疵點影響紗線外觀和條干水平,導致織物外觀質(zhì)量下降,甚至造成染疵。在紡紗生產(chǎn)中,從原棉喂入到紡成紗線,由于各工序的作用和功能不同,造成棉結疵點在各工序的分布也不同。因此,必須采用優(yōu)勢紡紗工藝,合理選配梳理器材,棉結的控制方能達到理想效果。
棉花收割方法有全自動收割機法和人工采摘法,目前已普遍應用全自動收割機收集棉花。機械收割棉花會產(chǎn)生一定數(shù)量的棉結。全自動收割機有兩種方式,即刷輥式摘棉和剝?nèi)∈秸?。刷輥式摘棉機可去除棉株、莖桿,留下部分棉葉,而剝?nèi)∈秸迿C收獲僅三分之一是棉花,其余是棉株的葉莖和沙土,因此機械收割的棉花雜質(zhì)多,也產(chǎn)生一定數(shù)量的棉結。
棉花在加工過程中因受到加工機械擠壓、梳理或搓揉,以及纖維通道不暢等,易產(chǎn)生棉結。加工產(chǎn)生的棉結分為兩部分:一是直接形成棉結,二是產(chǎn)生束絲、增加短絨、從而產(chǎn)生棉結。不同的加工方法對成紗棉結影響也不同。試驗表明鋸齒棉棉結含量為200粒/g~250粒/g,而皮輥棉棉結含量為150粒/g。
在紡紗生產(chǎn)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一定數(shù)量的棉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 打擊開松和強分梳時,因打手對纖維打擊、搓擦以及返花造成棉結,尤其是開清棉工序棉結增加較大,一般為400粒/g,最低為200粒/g,最高時達到約700粒/g。
b) 輸棉通道不光潔、不通暢,工藝不合理等形成棉結。
c) 梳理過程中纖維伸直度、分離度和平行度差,經(jīng)牽伸使彎鉤纖維形成棉結。
d) 梳棉機的機械狀態(tài)不佳、工藝不合理等原因也會形成棉結。如,錫林道夫轉移率低、返花多,針布狀態(tài)差、握持力低等,對棉結的去除力差,甚至產(chǎn)生大量棉結。
e) 飛花附入形成棉結。
原棉成熟度差時,其纖維強力和彈力均比成熟纖維差。纖維僵直、缺乏回挺力,易扭結。同時,雜質(zhì)薄而脆弱,不易清除,造成棉結雜質(zhì)多。
疵點少則棉花勻凈、成紗棉結少;帶纖維籽屑雜質(zhì)輕,難消除且易破碎,使成紗結雜多;軟籽表皮、僵片等疵點雜質(zhì)脆弱,不易清除,造成成紗棉結多。
原棉線密度小,易被打斷,短絨增加,產(chǎn)生的棉結多,導致成紗棉結多。
含水率適當,對開松除雜有利,成紗棉結少?;爻甭矢?,纖維間粘連,易扭結,雜質(zhì)不易排除,成紗棉結多;回潮率低,棉花加工過程中纖維易被打斷,短絨增加,引起棉結增多。
清梳聯(lián)流程不是清花工序與梳棉工序簡單的連接,因此,設計工藝時必須正確處理清梳棉結、雜質(zhì)和短絨三者之間的關系[1]。存在的規(guī)律為:清花流程長,開松除雜效果好,棉結、短絨增長就多;打手轉速快,棉結、短絨多;清花流程落棉少,梳棉流程則落棉多。
在優(yōu)勢紡紗工藝流程中,清棉工序采用一抓、一開、一混、一清的工藝設計,遵循精細抓棉,自由打擊的原則,減少了棉結產(chǎn)生。試驗表明:握持打擊對棉結的影響較大,原棉經(jīng)握持開棉機打擊后棉結增加約20%;自由打擊對棉結增加影響較小,原棉經(jīng)自由打擊開棉機處理后,棉結增加約10%;而長流程,棉花受打擊多,棉結的增加率就高。開清棉流程中各單機對棉結增加的對比見表1。
表1 開清棉流程中各單機對棉結增長的對比
先進抓棉機具有精細抓棉,初步開松的特點。通過調(diào)節(jié)打手速度、刀片伸出肋條的距離、抓臂下降動程、小車行走速度,可使打手抓取棉束質(zhì)(重)量控制在0.058 g,而老式抓包機抓取的棉束質(zhì)(重)量約為0.270 g,新型抓包機升降動程最小為0.1 mm,抓取的棉束質(zhì)(重)量為23 mg~30 mg。抓包機精細抓取,為下一步開松除雜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由于抓取的棉束小,使棉束中的雜質(zhì)、纖維棉結、帶籽屑棉結及各種雜質(zhì)充分暴露,再經(jīng)單軸流開棉機處理,使棉結、雜質(zhì)早落,大雜不易被打碎而落下,減少了棉結的產(chǎn)生。
優(yōu)勢短清梳聯(lián)工藝流程中,以自由打擊的高效清棉取代傳統(tǒng)的開清棉機組,如豪豬開棉機、六輥筒開棉機等;用梳針打手代替鋸齒刀片、矩形刀片等打手,減少了握持打擊,降低了因棉纖維受損產(chǎn)生棉結的概率,達到柔和開棉、高效除雜的目的。試驗表明短流程開清棉機組除雜效率達75%,棉結增加率為50%~115%。
配棉指標:技術等級為2.8級,馬克隆值為4.4,成熟度為0.86,含雜率為4.43%,棉結為207粒/g、短絨率(16 mm以下)為7.32%。
清棉工序各單機打手速度對棉結的影響試驗對比結果見表2。
表2 清棉工序各單機打手速度對棉結的影響試驗對比(AFIS)
通過表2對比試驗結果可知,打手速度快,棉結、短絨率均增加。
梳棉機在紡紗生產(chǎn)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梳棉工序是減少結雜,提高成紗質(zhì)量的重要工序。配置優(yōu)良的工藝參數(shù),選用先進的梳理器材,可去除喂入筵棉棉結的50%,生條棉結可低于40粒/g。
4.1.1錫林速度提高,減輕了針布負荷,分梳作用加強,除雜能力強,有利于減少棉結。
4.1.2刺輥速度快,有利于分梳除雜,同時提高纖維的分離度和平行度,有利于降低棉結,缺點是短絨增加,所以刺輥速度高低可根據(jù)原棉品級而設計。品級好、成熟度好、強力高、長度短的纖維刺輥速度可稍快;反之,刺輥速度要適當降低,防止纖維損傷,增加短絨,造成成紗棉結高。
4.1.3蓋板速度高,除雜效率高,蓋板針布負荷減輕,提高了棉網(wǎng)質(zhì)量,有利于減少結雜。
4.1.4分梳元件速度對棉結的影響對比見表3。
表3 分梳元件不同速度對棉結的影響(AFIS)
4.2.1隨著紡紗工藝技術的發(fā)展,清花棉卷生產(chǎn)工藝基本被清梳聯(lián)替代。清梳聯(lián)高產(chǎn)梳棉機上喂入的不再是棉卷,而是筵棉棉須。筵棉開松度好且蓬松,相應棉層較厚,因此要適當加大給棉板與刺輥分梳點的隔距,一般要求不小于0.4 mm。適當增大隔距,可加長刺輥與給棉板打擊點長度,有利于減少纖維損傷和棉結的產(chǎn)生。
4.2.2適當降低刺輥速度,使錫林刺輥速比保持在2~3,從而降低刺輥的分梳打擊力,纖維損傷小,有利于減少棉結。
4.2.3后車肚刺輥下方加裝分梳板、除塵刀及負壓吸嘴,可提高除雜和去棉結效率。
所謂新型針布就是在原普通針布的基礎上,對針布齒條的總高、齒型等方面作了很大改進。錫林金屬針布形成“尖、淺、小、薄、矮、密”等特點;制造精度高,平整度好,既鋒利光潔,又耐磨耐用;對纖維分梳力強,分梳細致,轉移效果好。采用新型針布梳理的纖維具有分離度高、生條結雜清除好、結構潔凈均勻等優(yōu)點,對提高下游工序產(chǎn)品質(zhì)量非常有利。新型彈性蓋板針布由原來的“矮、密、硬、光、厚”發(fā)展成為“矮、淺、尖、密、適、硬、厚、光”??刂瓶偢卟怀^8 mm,抗彎能力強;上膝淺,一般不大于3.1 mm,提高了纖維轉移能力;針尖寬不大于0.05 mm,穿刺能力強;高齒密,適當角度,增加梳理度,提高纖維釋放和轉移能力;齒尖硬,一般齒尖硬度在860 HV0.1~970 HV0.1,延長了金屬針布使用壽命。通過改進,針布梳理的穩(wěn)定性、棉結雜質(zhì)和短絨的排除能力得到增強。使用新型金屬針布試驗表明,在產(chǎn)量為40 kg/h以上時,棉結去除率不小于88%,雜質(zhì)去除率不小于90%。新型錫林金屬針布與普通錫林金屬針布對棉條棉結、雜質(zhì)的影響對比見表4。
表4 雙齒錫林金屬針布、雙峰錫林金屬針布與普通錫林金屬針布對棉條結雜的影響
固定蓋板針布的配套應用提高了梳棉機分梳除雜能力,也彌補了因錫林轉速增加影響梳理度的缺陷,提升排除細微雜質(zhì)、減少棉結的能力。
錫林與蓋板之間的梳理是梳棉機的主要梳理區(qū),經(jīng)過主要梳理區(qū)的分梳,纖維得到細致充分的分離,使棉結被梳開或排除。固定蓋板和清潔器的配套使用,使雜質(zhì)通過氣流排入濾塵裝置,使清除細小微粒效果明顯,棉網(wǎng)清晰度得到進一步提高。
實踐表明,在蓋板總根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梳棉機固定蓋板根數(shù)增加,回轉蓋板根數(shù)減少,結雜減少效果明顯。因固定蓋板根數(shù)越多,清除棉結、雜質(zhì)效果更好。目前先進梳棉機固定蓋板根數(shù)已達到約27根,生條棉結含量比普通梳棉機減少31%。隨著梳棉技術不斷改進和發(fā)展,全固定蓋板梳棉機將會代替回轉蓋板梳棉機。固定蓋板梳棉機與普通梳棉機棉條含結雜對比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梳棉機棉條結雜對比 單位:粒/g
目前新型梳棉機上的除塵除雜部位均設有負壓吸點,如后車肚、固定蓋板清潔器、刺輥吸風罩、蓋板清潔輥等部位。其中,后車肚與蓋板清潔輥處排短絨、結雜作用尤為明顯,在可能的條件下保證或適當加大各負壓吸嘴的吸風量,對除結雜效果大為有利。一般風量要達到梳棉機單產(chǎn)×70 m3/h,同時除塵系統(tǒng)還具有引導和釋放梳棉機高壓區(qū)氣流的作用。如果高壓區(qū)氣流得不到引導和釋放,會造成外溢和渦流區(qū),嚴重影響纖維梳理和結雜短絨的排除。
實踐表明,生條經(jīng)過預并、條并卷,雖然雜質(zhì)可降低10%,但棉結會增加20%[2]。由于精梳準備工序棉結、棉團增加明顯,需對預并及并條工序合理設定牽伸倍數(shù)和羅拉隔距,控制小卷定量,減小粘卷,保持通道光滑、清潔。由于牽伸倍數(shù)、牽伸隔距和并合數(shù)不當均會造成前后彎鉤纖維換位次數(shù)增多,極易產(chǎn)生小棉結;且任何一處不光滑的過棉通道、過棉件以及一些意外因素,均會造成棉結增加。
牽伸時須條中纖維的分離度、伸直平行度越差,則纖維相互交叉糾纏,摩擦力越大,纖維越容易抽拉成棉結。喂入預并的梳棉生條中前彎鉤纖維較多,纖維伸直平行度差,浮游纖維多。生條中的棉結在牽伸時會帶動周圍的纖維超前或滯后變速,導致纖維變速不一致,發(fā)生摩擦形成棉結。牽伸倍數(shù)越大,前彎鉤纖維形成的棉結就越多,所以預并工序宜采取的牽伸倍數(shù)應小于并合數(shù),且采用大后區(qū)牽伸倍數(shù)工藝有利于減少棉結。
在牽伸過程中,纖維的彎鉤部分和主體部分分別以快、慢速度運動,且必須保持一段時間,時間越長,纖維伸直平行度越好。適當加大預并羅拉隔距,給牽伸中的彎鉤纖維以充分伸直的機會,有利于減少棉結。
錫林針布總齒數(shù)越多,齒密越大,則棉結的去除率越高,但齒密過大錫林針布易嵌花,尤其在原料含糖和棉蠟較高時;增加頂梳密度以增加對纖維的擠壓來提高纖維間的摩擦,可有效降低棉結、雜質(zhì)及短絨含量,但同樣會損傷更多長纖維、形成新棉結。
若頂梳插入過深,頂梳根部嵌花嚴重,影響下一次梳理,導致清除棉結效果差,嚴重時造成棉網(wǎng)破洞;若插入過淺,棉網(wǎng)底部未被頂梳梳理,部分棉結遺留在棉層中,造成棉結增多。
落棉隔距增大,精梳落棉量增加,纖維伸出上、下鉗板鉗口的長度長,受錫林針布重復梳理的次數(shù)增多,棉結排除量大,增加排雜量的同時,噸紗成本增加。這就需要紡紗企業(yè)根據(jù)客戶要求,合理確定最佳落棉量與棉結含量的比值。精梳落棉率對精梳條中棉結含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見表6。
表6 精梳落棉率對精梳條中棉結含量的影響
a) 加強員工技術培訓和技術練兵,確保員工熟練掌握操作法。
b) 清潔工作中,嚴格按清潔圖表規(guī)定的要求、時間、工具、方法等進行清潔,做到“穩(wěn)、準、凈、快”,不撲打,杜絕飛花附入、生成棉結[3]。
c) 定期巡回檢查,及時排除各部纏花、掛花等問題。
d) 各輸棉管道、給棉羅拉、過棉板、精梳臺面、喇叭口等部位要達到光潔、無毛刺。
e) 加強排塵系統(tǒng)的管理,做到定期檢查和保養(yǎng),保證濾塵機組運行正常,使送風量與排風量、排風量與過濾風量平衡,從而保證各機落棉、塵雜能被及時吸走。
f) 加強溫濕度管理,減少棉結波動。溫濕度過低,纖維脆弱,易被打斷,甚至造成精梳膠輥和清潔絨輥產(chǎn)生靜電而繞花,導致棉結增加;溫濕度過高,棉塊不易被開松,繞羅拉、繞膠輥問題嚴重,易產(chǎn)生棉結。一般情況下,清梳工序、精梳工序的棉纖維回潮率分別控制在6.9%~7.6%及6.2%~6.5%。
控制棉結,提升成紗質(zhì)量,要從原棉選配、工藝優(yōu)化、器材選配、設備維護及操作管理等方面入手,做到生產(chǎn)過程中少產(chǎn)生、多排除棉結。清梳工序把生條棉結控制在質(zhì)量指標要求范圍內(nèi);精梳工藝做到輕定重、合理牽伸、優(yōu)化隔距、慢車速、低并合、勤檢修、重清潔、重保養(yǎng)。通過以上措施能減少成紗棉結數(shù)量,確保成紗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