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略特的特殊身份——基督教宗教哲學家詩人,使其詩歌中總是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出意蘊深刻的宗教象征意義意象,為其詩歌增添了幾分深沉感?;浇虖娬{(diào)時間觀念的不朽與永恒向度,在其《四個四重奏》中,艾略特賦予洪鐘、玫瑰花以獨特的意旨,對時間進行了形而上學的哲學思考,構建了歷史進程中時間的拯救意義。目前國內(nèi)外關于艾略特《四個四重奏》的意象研究更加傾向于玫瑰花,而對于洪鐘則寥寥數(shù)筆帶過,而筆者將從洪鐘這個意象出發(fā),探究這個意象超越其本真意義,以及其更具普遍性與深層性的永恒與救贖意蘊。
關鍵詞:洪鐘 宗教 永恒 救贖
一、洪鐘的永恒時間之蘊
“在寂靜的濃霧的壓抑下∕鐘聲響亮∕計著不是我們時間的時間,又為∕慢慢的海底巨浪掠過,較那天文鐘時間∕更古老的一個時間”,這里的“不是我們時間的時間”對應的即是基督教之中視為燦若晨星的不朽時間,又稱永恒時間或者是超越自然的時間,其既不能被我們所測量,也無法為我們所感知,任何人也無法隨心所欲地改變它的運作軌跡,它是比天文鐘時間更古老的時間。這種時間所存在的境界也正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是精神的至真境界,是不變的永恒境界。
而詩中的“壓抑”恰好能很好地概括洪鐘所欲抒發(fā)之意,洪鐘像是不可輕易更改的命運一樣,始終壓在世俗凡人身上,讓其無可奈何地拘泥在一個固定有域的范圍或者層次之中,無法掙脫?!皾忪F”似乎比擬出了洪鐘的沉重,生命可以像霧一樣輕幻縹緲,但前面加上了一個“濃”字之后則更顯命運之重量無法為世人所低估,將那種本來應該自由的生命被籠罩、被圈住的感覺展現(xiàn)得尤為與眾不同,沉甸甸是命運本色,而“海底巨浪”表現(xiàn)的則是一切的冷漠與麻木,顯示出世界的混亂,破敗以及一切令人心碎的絕望所帶有的重量,尤其在于一“巨”字,不僅顯示了這些事物的大、廣,也有重的含義。正因為洪鐘涵蓋深層次的永恒含義,彰顯出了莊重氣質(zhì),蘊含著崇高美,才能激發(fā)必有一死之人在這崇高之下反思自己的有限性生命之意義,意識到他們的活期猶如樹葉一樣,一時間可以風華正茂,但終究好景不長,短暫得讓人不寒而栗,那么如何使人生能在風華正茂的站點駐足更久就成了人們終其一生所尋找的價值所在。這種重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要求我們承擔責任,洪鐘的重量即為命運的重量,也正是這種重突出了洪鐘的永恒之蘊。
這里的“鐘聲響亮”又何嘗不是在敲響世人?鐘聲愈加響亮,愈能激發(fā)世人對自己現(xiàn)有時間模式的思考與探索。洪鐘是時間永恒和宗教哲學的重要象征物,這正表現(xiàn)出了艾略特所提出的客觀對應物理論,洪鐘即是作者隱藏想要表達的感情的對應物,是一種靜止的時間體驗的凝聚體,這正照應了奧古斯丁的時間理論:“所謂現(xiàn)在,是一個集過去、現(xiàn)在、未來于一體的永恒時間的‘現(xiàn)在,具有卓然不移的永恒光輝?!睍r間永恒的本質(zhì),實則在于人們的內(nèi)在感受,時間的永恒性要求拒斥一切世俗形式上的意義,于圣母的關懷之中領受永恒的圣愛力量。
二、洪鐘的救贖婦女之意
“婦女數(shù)著的時間更古老的一個時間∕她們睜著眼睛躺臥,計劃著未來∕試著去拆開、解開、分開”,每個字里滲透出焦慮的婦女們偏向于以傳統(tǒng)的思維觀念來對待時間,她們數(shù)著的是更古老的時間,并隨之在古老的時間中迷失。就像前面一句詩所提到的:“又為慢慢的海底巨浪掠過”,意思就是婦女的丈夫們正在波濤洶涌的海邊做著出海作業(yè),于是這些婦女焦慮,輾轉反側,苦思難眠,就像一條翻烤的大香腸一樣,她們擔心丈夫被海底巨浪吞噬,那是因為她們只停留在世俗時間的層面,整顆心撲在冗長而又枯燥的時間之中,在這枯燥的時間之中巨浪才會不斷地騷動。“計劃著未來/試著去拆開、解開、分開”,婦女們把一切期望都寄托于未來,不斷地玩弄著未來,把其當作線團一樣不斷拆解,因為現(xiàn)事不如意,才會試圖拆解現(xiàn)在,幻想著未來的美好。
而洪鐘在這里嘗試用響亮的聲音敲響婦女們,希望她們能認識到永恒的時間的存在,從世俗時間中掙脫出來,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方世界,看到巨浪深處的平靜。她們應該求助于“永恒”,即將請求幫助的觸角涉及基督教之中的信仰上帝或者“道成肉身”a形式,領會到耶穌和基督才是獲得拯救的唯一途徑,求助于“永恒”即求助于“救贖”,永恒的使命即是救贖,與耶穌和基督是救世主一樣有著不可割裂的宗教意蘊。唯有求助于永恒,方可實現(xiàn)從“愁悶的此處”向“救贖的彼處”的自然而輕巧的過渡;不可否認的是,實現(xiàn)過渡必須經(jīng)歷一番千錘百煉,但是比無盡的煎熬短暫許多。正如在《伊利亞特》之中,在家中等待奧德賽歸來的佩涅洛佩可被視為于永恒中得到救贖的女子典型,她應該成為這些婦女所追隨的榜樣,當奧德修斯在外漂泊流浪時,佩涅洛佩百般設法拒絕那些她求婚的男子,愁苦不比這些婦女少,但總被她化解;同時她每天為奧德賽成功歸來祈禱,將自己的愛放入永恒的時間之中,感受神主的救贖力量,終得其所愿,得以與丈夫再度團聚,重拾幸福。
正如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自助者天助也”一樣,應該將期望更多的寄托于現(xiàn)在——相當于一個永恒的概念。就像詩人于第一個四重奏《燃燒的諾頓》中開宗明義引出的時間主題一樣:“時間現(xiàn)在和時間過去也許都存在于時間未來,而時間將來又包含于時間過去?!备?思{對時間與永恒之間的關系理解也大抵如此,并且還將時間的永恒意義直接展露于文字間:“時間里只有現(xiàn)在,我把過去和未來都包括其中,這就是永恒?!薄皩⑦^去和未來都包含于其中”的做法可以獲得永恒,獲得上帝的拯救,水到渠成地實現(xiàn)“天助”,因為依據(jù)基督宗教的觀點, 相對于變動無常的世界,上帝即為靜止。婦女們求助于永恒時間,才可以治療這一階段深陷其中的思念之疾,獲得永恒的救贖與精神上的滿足、通透、愉悅。
三、借洪鐘,于永恒中獲救贖
詩中接下來提到了“在午夜和黎明中間, 那時過去盡是欺騙∕未來沒有未來”,在過去和未來都應該被否定、實現(xiàn)一個質(zhì)的過程下的轉化的情境之下,“現(xiàn)在”無疑成了我們拯救自己的最佳武器,而在詩中洪鐘正將“現(xiàn)在”這個意蘊所囊括,這正契合達爾文的預定論觀念:“過去和未來的一切時間都處于現(xiàn)在的時刻之中,都懸置于上帝思想的永恒之中。先知和預言具有同樣神圣的屬性,因此所有人類之經(jīng)驗在聚焦于神圣視野之中都變成了靜止?!焙殓姟F(xiàn)實存在的時間,有對過去的欺騙的諒解與釋然,也有對未來的期望的囊括,也就是“現(xiàn)在”正因為這樣,洪鐘就被賦予了無窮大的拯救意義,這種拯救意義于永恒中完美呈現(xiàn)出來。
“在早晨的鐘點前∕那時時間停止, 而時間從不終結”,這里進一步強調(diào)了洪鐘的永恒意義。雖然在早晨的鐘點前,洪鐘并未發(fā)出聲音,但此處“無聲似有聲”,但也暗示著婦女們應該在此處尋求其更引人深思的靜止意義,思考自身的時間模式,從無聲中領悟洪鐘想要傳達的意蘊內(nèi)涵。洪鐘是現(xiàn)實與永恒的連接,它不意味著時間終結,反而暗示著已達到一個凝結狀態(tài),此處所提到的靜止與《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b有一個層面的相似內(nèi)涵,即心境要達到空明寧靜,保持心靈的清凈透明境地,即可到達類似于“永恒”的境地,獲得來自“篤定”的救贖,寧靜的篤定能讓婦女們進入虛極的狀態(tài),感受內(nèi)心的永恒以及來自靈魂深處的救贖,從而尋找到自己靈魂的一塊棲息之地。
“還有那曾是而且現(xiàn)在也是來自開端的海底巨浪∕鐘聲∕鏗鏘”,婦女們的一切悲痛,所有的焦慮與不安,根源無不一是海底巨浪,她們企盼著海水能夠不造作,一定要對他們?nèi)找顾寄畹恼煞驕厝嵋稽c,因為丈夫相當于全家的命脈,被視為一個家的頂梁柱。于“鐘聲鏗鏘”中將洪鐘的所有秘密和盤托出,用這些秘密去喚醒“愚笨”的婦女們,鐘聲愈鏗鏘愈表示其對婦女們所暗含的意義之重,她們需要在洪鐘的激醒下,去放棄對未來不切實際的幻想,去隔斷已經(jīng)消逝的不可回頭的過去。隔斷曾經(jīng)與丈夫含淚相別的片段,放棄時時刻刻回蕩在腦海之中那些波濤洶涌,稍不留神就被卷入大海的超時空臆想。將過去和未來囊括于當下,把心放在現(xiàn)在,讓時間定格在這一秒,于永恒中獲救贖。這也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珍惜每一個當下,每個當下都是你最美好的記憶,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采取行動讓這個當下愈加美好。
正如艾略特所說的:“歷史由時間構成,時間由意義形成,因此,歷史感就是對于時間意義的認識,而時間的意義又必須通過特定的地點才能得以理解?!敝挥羞@樣,才可以在時間中尋找到精神棲息之地,自由自在不畏艱難地生長,而這正是洪鐘這個意象所想要表達的,作者把內(nèi)心情感都融入了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出來,有一種含蓄蘊藉的效果,洪鐘即將詩人想要表達的洪鐘于永恒中救贖之韻貫穿在一起,不愧于精當之意象。
結語
艾略特于《四個四重奏》中所選意象皆日常化小事物,如玫瑰園、洪鐘等,但別出心裁地將這些小事物與歷史之流的時間拯救意義相聯(lián)系,頗具哲學思考意味,而洪鐘作為歷來被大家所忽視的一個“認為太過普遍而忽視研究”的意象,實則隱藏著永恒和拯救意義,是值得深究的一個意象,洪鐘無疑為正陷入無盡困擾與精神困境中的人們提供了理想化的解決方案。
a 基督教基本教義和信條之一。該教認為耶穌基督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即圣子,他與上帝是同一本體,與圣父同在,即上帝的圣道。
b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原文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p>
參考文獻:
[1] 托·艾略特.四個四重奏[M].裘小龍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
[2] 托·艾略特.艾略特文學論文集[M].李賦寧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4.
[3] 陳秋紅.在時間中尋找精神棲息之地——論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J].東方論壇,1997(2).
[4] 蔣洪新.論艾略特《四個四重奏》的時間主題[J].外國文學,1998 (3) .
作 者: 王純,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本科生。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