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飛 袁文謀 肖勇輝
目前,對于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通常多認為與胃腸動力異常、精神心理、腦腸調控異常、炎癥反應、內(nèi)臟感覺異常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西醫(yī)治療一般以解痙攣、抗焦慮抑郁、止瀉、改善腸道菌群等對癥治療為主,但效果仍不夠理想,且復發(fā)率較高。而IBS-D 在中醫(yī)學中屬于“泄瀉”、“腹痛”等范疇,隨著中醫(yī)理論廣泛應用于臨床,也為此病的病因病機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中醫(yī)治療一般以溫中化濕法為主,不僅改善臨床癥狀,還能起到調節(jié)患者腸道免疫力及運動功能、緩解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抑制腸道激素異常分泌、降低腸道敏感性等作用,發(fā)揮出中醫(yī)藥標本兼治的優(yōu)勢[1]。故本研究探討和胃化濕片治療IBS-D 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8 月~2020 年7 月期間收治的100 例IBS-D 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抽取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50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26~78 歲,平均年齡(50.23±9.56)歲;病程6 個月~6 年,平均病程(1.85±1.39)年。對照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26~79 歲,平均年齡(50.31±9.65)歲;病程6 個月~6 年,平均病程(1.87±1.4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排除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羅馬Ⅳ診斷標準,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腹部不適/疼痛,近3 個月發(fā)作>1 d/周,同時符合以下≥2 項:a.發(fā)作時伴糞便性狀改變(水樣便或稀便>25%,硬便或塊狀<25%);b.發(fā)作時伴排便頻次改變;c.排便后癥狀緩解[2]。②符合2016 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的《腸易激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和《中醫(yī)內(nèi)科學》(2012 年版)關于腹痛、泄瀉的診斷標準,出現(xiàn)主癥+≥3 項次癥,結合舌象、脈象辨證,主癥:大便糞質清稀、里急后重;次癥:口干、惡心欲嘔、口臭、腹痛、乏力、納差、小便黃、泄后肛門灼熱感;脈數(shù)或滑數(shù),舌苔黃或膩、舌紅或暗紅[3]。③均經(jīng)電子腸鏡及腸黏膜取樣送病理檢查確診。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本次就診前1 個月曾接受過其他治療方案;②對本次試驗藥物過敏或有禁忌證者;③妊娠期、哺乳期者;④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⑤合并精神疾病者;⑥有酒精、藥物濫用史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給予進餐時吞服奧替溴銨片(德國柏林化學股份公司,注冊證號H20140903),40 mg/次,3 次/d;餐前口服雙歧四聯(lián)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1.5 g/次,3 次/d。連續(xù)治療1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本院自主研制的和胃化濕片(梅州市人民醫(yī)院,粵藥制字Z20071020),處方組成:黃芪30 g、白芍30 g、茯苓30 g、白術30 g、萊菔子30 g、枳實30 g、蒼術30 g、藿香60 g、神曲30 g、木香15 g 等,飯前口服,5 片/次,3 次/d。連續(xù)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1 個月后,采用SAS 量表、SDS 量表進行評分,SAS 評分<53 分為正常,SDS 評分<50 分為正常,分值越高提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4]。
1.4.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腸易激綜合征癥狀評分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1 個月后,采用IBS-SSS 量表進行評分,包括腹痛不適、每10 天腹痛發(fā)作天數(shù)、當天腹脹不適程度、對大便情況的滿意度、腸道癥狀對生活的困擾,每個評分項滿分為100 分,采用5 級評分,依次遞進20 分,每個評分項得分相加得出總分。總分75~175 分為輕度,176~300 分為中度,>300 分為重度[5]。
1.4.3 中醫(yī)證候積分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1 個月后,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2017 年)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對腹痛、腹瀉、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中醫(yī)癥候進行評分,采用4 級評分法,根據(jù)癥狀嚴重程度依次記為0、2、4、6 分,將各癥候積分相加計算出總積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嚴重[3]。
1.4.4 安全性及隨訪 觀察記錄兩組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隨訪6 個月復發(f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IBS-S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腹痛不適、每10 天腹痛發(fā)作天數(shù)、當天腹脹不適程度、對大便情況的滿意度、腸道癥狀對生活的困擾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腹痛不適、每10 天腹痛發(fā)作天數(shù)、當天腹脹不適程度、對大便情況的滿意度、腸道癥狀對生活的困擾評分及總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腹痛、腹瀉、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積分及總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腹痛、腹瀉、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積分及總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IBS-S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IBS-S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復發(fā)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期間發(fā)生口干2 例,胃腸道反應2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0%;對照組治療期間發(fā)生口干2 例,頭痛1 例,皮疹1 例,胃腸道反應2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0%。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44,P>0.05)。隨訪6 個月,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4.0%(2/50)低于對照組24.0%(12/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06,P<0.05)。
IBS-D 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大便性狀和次數(shù)改變、“腹痛”、“腹瀉”。西醫(yī)一般認為,IBS-D 與胃腸道功能紊亂、腸道炎癥反應刺激、腸道高敏感性有關[6],因此,西醫(yī)治療多選用間苯三酚解痙止痛,蒙脫石散等止瀉,益生菌改善胃腸功能紊亂,若精神緊張焦慮等引起的腸道功能紊亂,則加用抗抑郁焦慮類藥物等對癥治療,但長期使用不良反應較多,患者難耐受,且長期療效不確切,復發(fā)率高。
中醫(yī)認為,IBS-D 屬于“腹痛”、“泄瀉”的范疇,多因情志失調、腸道清濁不分、腸道動力紊亂所致,患者因長期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外邪入侵,致使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暢,從而出現(xiàn)血瘀、氣滯等[7],因此治療應以疏肝理氣、調節(jié)情志、活血止痛為主。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guī)西醫(yī)對癥治療基礎上加用本院自主研制的和胃化濕片治療,治療后SAS 評分、SDS評分、IBS-SSS 評分及中醫(yī)癥候積分均有明顯下降,且下降幅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加用和胃化濕片后對于改善臨床癥狀、生活質量和患者情緒心理狀態(tài)都有明顯效果。本院自主研制的和胃化濕片組方中白芍可平抑肝陽、柔肝止痛,茯苓可健脾滲濕,有止瀉之功,二者搭配可收補脾抑肝、祛濕止瀉之功,是為君藥;白術用于脾胃虛弱所致食少、便溏、虛脹、神疲乏力,現(xiàn)代藥理研究還指出[8],白術還具有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受損黏膜修復的作用;萊菔子降氣化痰、消食除脹;枳實歸脾、胃經(jīng),用于大便秘結、積滯內(nèi)停、痞滿脹痛、瀉痢后重;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藿香可發(fā)表解暑、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神曲可健脾和胃、消食化積;木香可行氣健脾,導滯止痛;黃芪可健脾補氣,增強免疫力;諸藥共奏和胃健脾,化濕導滯之功,顯著改善IBS-D 患者腹瀉、腹痛、大便次數(shù)及形狀改變等癥狀,還能發(fā)揮其保護胃腸道,增強胃腸道免疫力的作用,減少復發(fā)。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6 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4.0%顯著低于對照組24.0%,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可見聯(lián)用和胃化濕片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和胃化濕片治療IBS-D 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減少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