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
糖尿病腎病目前已經成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會對患者肝臟器官的正常功能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甚至還會對廣大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2]。本文對比研究病情處于終末期階段的糖尿病腎病患者采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模式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接收的82 例接受透析的病情處于終末期階段的糖尿病腎病患者,以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1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8 例,年齡47~75 歲,平均年齡(61.8±4.6)歲;治療組中男25 例、女16 例,年齡44~76 歲,平均年齡(61.6±4.3)歲。兩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對于自身疾病情況知情,由家屬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全;年齡過大;治療前有嚴重感染;具有其他重大疾病等。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選擇碳酸氫鹽及反滲水作為本次治療的透析液,血液通路選擇長期導管或動靜脈內瘺,血流量水平控制在200~300 ml/min,透析液的流量水平設定為500 ml/min,選擇低分子肝素鈣,每4 h 進行1 次,每周進行3 輪治療。
1.2.2 治療組 接受腹膜透析治療,對患者實施持續(xù)性非臥床腹膜透析,劑量為2000 ml/次,4 次/d。同時需要根據(jù)實際需要給予降壓、降糖治療,對鐵劑、鈣劑、葉酸、骨化三醇、紅細胞生成素進行適當?shù)难a充,定期檢查相關指標水平,調整治療方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腎功能相關指標水平恢復正常,無其他并發(fā)癥出現(xiàn);有效:癥狀減輕,腎功能相關指標水平改善幅度≥50%,無其他并發(fā)癥出現(xiàn);無效:癥狀沒有減輕,腎功能指標水平的改善幅度<50%,出現(xiàn)其他并發(fā)癥,或病情惡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治療前,治療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9%(2/41)低于對照組的22.0%(9/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我國醫(yī)學相關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透析治療的方法也呈現(xiàn)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其中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最為常用,但何種透析方法能夠對糖尿病腎病的病情產生更好的控制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4-6]。腹膜透析屬于針對腎臟類疾病進行治療的一種替代性療法,首先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體液濃度特性,對透析液進行配置,然后在利用重力的作用,將準備好的透析液經過相應的導管灌入腹腔的內部[7,8]。與臨床上以往常用的血液透析技術比較而言,其在血液透析的基礎上可以對患者體內的代謝產物進行更加徹底的清除,并使機體電解質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9,10]。本文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治療后,腹膜透析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低于血液透析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血液透析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血液透析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因為腹膜透析的操作比較簡單,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作用影響不大。同時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療可以對患者體液平衡產生影響,保證體液流變學的穩(wěn)定。和血液透析治療方法相比,患者的血液需要進行體外循環(huán),容易出現(xiàn)超濾現(xiàn)象,為患者的情緒和身心狀況帶來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病情處于終末期階段的糖尿病腎病患者采用腹膜透析模式進行治療,能夠減少不良反應,大幅度改善腎功能,縮短住院時間,使治療的總有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