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南洋職業(yè)學院,福建廈門 361101)
從硬科幻的鼻祖——《2001: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游》到國內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51年間的科幻電影發(fā)展不斷刷新我們的視覺想象力,絢麗的場景和巨大的視覺沖擊力讓觀眾的心靈激動不已?!霸谝曈X奇觀引人入勝的電影觀感背后,概念設計這一鮮為人知的電影制作環(huán)節(jié),逐漸被影迷所熟知和被導演所重視,并在電影制作工序中的必要性不斷獲得驗證。在當代硬科幻電影中的概念視覺所呈現(xiàn)出來的科技設定,也都是今天人類所掌握的技術理論,或者尚未實現(xiàn)卻能從物理定律原理中揣度展現(xiàn)出來的科技水平”。當代科幻電影概念設計中除了角色概念設計、場景概念設計外,載具作為科幻背景設定的重要體現(xiàn),也在很多故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成為電影概念設計的重要分類。本文即從科幻電影中的載具概念設計形式出發(fā),結合電影世界觀設定,試圖分析出基于不同時代科技背景下載具概念設計的形式特點與途徑方向。
科幻類型電影的生產流程和方式,在數(shù)字攝影技術與后期特效技術支持下獲得了極大的改變與生產效率的提升,讓各類科幻題材的創(chuàng)作文本被導演們改編拍成電影,這也使得科幻流派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fā)展?,F(xiàn)如今科幻類電影作為數(shù)字技術下最具代表性的影視門類之一,由于其類型所需要具備幻想類情景與科技背景,這就需要從過去單一攝制組全程推進的“單線程工作形態(tài)”改變?yōu)槿缃穸鄶z制工作組同時展開的“多線程工作形態(tài)”,才能高效地完成科幻電影美術設計的部分,而電影概念設計環(huán)節(jié)作為科幻電影元素與情景的前期表達,已成為科幻電影創(chuàng)作工作流程的新常態(tài)。
我們基本可以將“電影概念設計”定義為“電影藝術中提取出來的設計思維和原則設定”。對劇本中有關視覺造型的語言描述進行視覺化呈現(xiàn),其重要性決定了整部電影的視覺效果。而在科幻電影中,載具作為服務角色、烘托場景的重要元素,其概念設計也體現(xiàn)了電影世界觀的設定,主要功能是作為角色運輸、戰(zhàn)爭武器與穿梭時空,并能夠代替人工完成相應任務的機械工具,從空間用途上又可分為陸地載具、水域載具、飛行載具以及多棲載具,每種類型的載具概念設計離不開現(xiàn)實世界中載具的結構特點映射,這些結構特點是在當下技術水平與功能需求所決定的。當涉及超現(xiàn)實科幻題材電影時,載具的概念設計更離不開該電影世界觀設定下的功能需求與風格表現(xiàn),因此在造型結構設計上也必須精準的反映出電影故事交代的情景,并能反映所在世界設定的技術水平,并用一定的元素風格進行表現(xiàn)。
電影載具概念設計往往是從電影劇本需求設定的概念開始的,例如1902年電影《月球旅行記》,被稱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由喬治·梅里愛執(zhí)導,講述了一個從發(fā)明載具到登上月球后再返回地球的完整故事,故事中一群天文學家到月球探險所乘坐的炮彈就是最早的科幻載具設計,該炮彈載具配合電影布景,匹配電影實拍時的布光,利用油畫、噴繪等方式繪制出具備三維立體效果的平面,很好地達到配合電影場景完成劇情故事的效果。此時的載具概念設計靈感來源就是從火炮發(fā)射炮彈的情景,是一種建立在現(xiàn)實世界中詼諧幽默的表達。到了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戰(zhàn)影片《新的希望》,將整個世界觀設定為在宇宙星系的背景下,導演為了創(chuàng)造符合電影世界觀的虛擬載具,設計并繪制了大量的方案圖稿,這些手繪圖稿給載具模型制作師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方案,在載具模型制作時能準確高效的呈現(xiàn)。由于是太空科幻題材電影,片中所呈現(xiàn)的外星飛行載具設計都架空于現(xiàn)實,在造型設計上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但在具體視覺呈現(xiàn)上很多載具概念設計融入了當時工業(yè)設計的部分理念以及現(xiàn)實中的軍用裝備部件,此時工業(yè)時代標準化的制作流程概念開始在電影制作環(huán)節(jié)中得到體現(xiàn)。
到了數(shù)字虛擬技術在電影中應用時期,不論是編劇還是導演想象中的幻想概念都可以通過數(shù)字技術轉化為具備真實存在感的視覺形象。而科幻載具的設計在銀幕上也能讓局部與細節(jié)更大膽的呈現(xiàn),視覺上更加“合理化”,結構原理更符合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科學認知,從造型上的設計到動力驅動原理也都能根據(jù)電影的設定需求,讓電影概念設計師進行具像化的視覺呈現(xiàn),最后通過電腦特效技術輔助完成。
人類對于太空領域的好奇心從未間斷,限于目前太空探索的技術水平,能夠給太空科幻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的現(xiàn)實依據(jù)也是有限的,但是對于編劇來講,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未知卻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特別是在飛船載具的概念設計上,給了概念設計師很大的發(fā)揮空間,在缺少劇本文字對載具相關描寫的情況下,概念設計師可以基于劇本所描寫的其他細節(jié)信息來呈現(xiàn)。比如電影《普羅米修斯》中外星工程師的飛船造型,呈現(xiàn)的是一個未封閉的環(huán)形狀(見圖1)。觀眾在銀幕上很難從對現(xiàn)有地球上的飛行器造型、動力原理的認知上產生認同,是一種完全新奇的感知,從概念的設計手法上可以理解為一種反認知的創(chuàng)作,完全打破人們對于某一事物的認知或原本的心理預期,帶來陌生感,同時整體造型又處于人們所熟悉的視覺感知體系內,這兩種感知的沖突讓這類載具的設計獨具風格化,最終視覺呈現(xiàn)也恰好符合在電影中外星工程師所掌握的黑科技完全異于地球上的設定,給外星人種族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圖1 電影《普羅米修斯》外星飛船 圖片來源于電影截圖
在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提到的“由強互作用力材料(SIM)所制成的宇宙探測器,因為其形狀與水滴相似,所以被人類稱之為水滴。表面會反射幾乎全部的電磁波,絕對光滑,溫度處于絕對零度,原子核由被強互作用力鎖死,無堅不摧?!毙≌f中對于三體人的宇宙探測器的文本描述,給電影概念設計提供了清晰的具像化視覺呈現(xiàn),首先是水滴的造型,其次是表面絕對光滑,也就是鏡面反射的材質,在概念視覺的表達上更接近于現(xiàn)代玻璃材質的裝置藝術,是為人們所熟知的,再把這種熟悉的感知應用到宇宙探測器上的概念設計上,對于比我們文明先進的三體人設定角度來理解,也是符合觀眾的認知邏輯的。
對于科幻類型電影的奇觀展現(xiàn)是很多觀眾的一個期待。概念設計師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和視覺,可被看成是業(yè)界對市場尋求新奇的回應和超越。在對未知外星領域的載具概念設計,可以完全脫離建立在地球上的科學認知進行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也能找到自己的一套邏輯。而對于建立在人類世界基礎上的近未來科幻設定,人們對于載具的概念認知更多的是建立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史之上的,在從已有的載具設計認知出發(fā),去反觀科幻中的載具概念設計是否符合電影的世界觀設定。這就要求概念設計師應該通過科學剖析和深入考慮從各個角度進行探究,對于所處時代物理、材料、能源等方面的現(xiàn)實科學水平有一個認知,為未來的“合理”規(guī)劃做基礎。
以電影《流浪地球》為例,載具設計就包含救援球、無人機、飛機、車輛與行星發(fā)動機等,其中礦石運輸載車作為影片中的一大亮點,其造型的概念設計與現(xiàn)實中的ETF卡車造型相似(見圖2),對于電影設定中39米的龐然大物,不可能采用機械傳動來控制方向,所以也就不需要傳統(tǒng)方向盤,轉向系統(tǒng)的概念設計是基于現(xiàn)實的科學基礎來設計的,首先運輸車使用的轉向系統(tǒng)是方向球,以圓心為運動中心(見圖3),運載車采用全輪驅動以及全輪轉向技術,就可以實現(xiàn)側移、掉頭、斜前進等等操作,這樣就能在極短惡劣的苦況下輕便地實現(xiàn)大幅度轉向。其次,方向球能減輕操縱力度,在人口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可以讓更大年齡區(qū)間的駕駛員承擔駕駛運輸車的任務,也符合電影的世界觀設定。
圖2 左圖為《流浪地球》中礦石運載車,右圖為ETF礦用卡車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3 《流浪地球》中礦石運載車的放向球轉向系統(tǒng)設計 圖片來源于影片截圖
數(shù)字技術為電影帶來的技術效果在科幻類電影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也因此科幻類電影藝術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表現(xiàn)領域。對于科幻電影中的概念設計呈現(xiàn)不斷給觀眾帶來視覺奇觀的真實,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設定上已成了觀眾觀影的潛在訴求,同時前沿的數(shù)字技術對電影特效的推動也讓概念設計有了更大的實現(xiàn)空間。本文從科幻載具概念設計作為切入口,探析其創(chuàng)造的途徑方式與內在邏輯,力求在未來科幻電影中載具的概念設計有新的創(chuàng)新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