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瑜
魁梧偉觀、筋骨如鐵也不見得就有強健的心靈、獨立的人格、正直的品質
近日,教育部針對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出《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給出的答復,要求各省、校加大力度提高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改進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yǎng)。這一回復又一次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熱議。
其實,政協(xié)委員提案中的“男孩子女性氣質化”涵蓋了兩個方面。提案中所稱的中國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膽怯等現象”的氣質問題,而提案中批評的“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是審美問題。兩者之間當然有一定的聯系,卻也不能混為一談。
大眾審美中性化、“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走紅,是全世界普遍的現象,并不是中國獨有,也不是東亞的特產,歐美的情況也一樣。史泰龍、斯瓦辛格這樣的肌肉猛男在歐美娛樂圈也早已不是“頂流”,最流行的也是面貌姣好、清清秀秀的“小鮮肉”。其中的緣故并不復雜,年輕女性是大眾影視娛樂的主要群體,她們的審美標準影響了影視產品。
德塔文影視觀察《2019-2020年電視劇市場分析報告》的結論是,“18-30歲觀眾決定了網絡爆款”“31-40歲觀眾決定是否出圈”,在互聯網上較為沉默且不善于表達的中老年人已經邊緣化了。觀眾主力年輕化的同時,還有明顯的女性化趨勢。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9年劇集市場的觀眾以女性為主,其中又以年輕、高學歷女性為主。女性觀眾在整個市場占比高達62%,而且還有上升趨勢。
既然年輕女性觀眾是觀劇主力,那么女性化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少女化的審美趣味成為這個行業(yè)的標準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因此,“小鮮肉”成為流行風潮也就不難理解了——史泰龍、斯瓦辛格們從來不是少女們的菜,只是當年的少女們還沒有能力要求影視產業(yè)為她們定制偶像。
那么,年輕的男性觀眾去了哪里?節(jié)奏更快、對抗性更強的電子游戲、休閑體育運動是青年男性的樂園。只不過這些娛樂行業(yè)的明星效應僅限于圈內,和時不時出圈的“小鮮肉”的公眾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的大眾審美情趣源于娛樂產業(yè)的結構性變化,并不是導致“柔弱、自卑、膽怯”等氣質問題的主因,也不能全面反映中國青少年的精神氣質。
其實,也不必過于擔憂大眾審美會徹底“小鮮肉”化,影視業(yè)的市場機制會保證審美標準的多元化。相較于電視劇明顯的年輕女性向,電影產業(yè)的性別分布更為多元化。最為顯著的是,吸引更多男性觀眾的電影更容易成爆款,有所謂“得直男者得天下”的說法。好萊塢的超級英雄系列、近年來堪稱現象級作品的《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都是如此,反而是“小鮮肉們”在大銀幕上的“翻車率”很高。這說明,平時不太關注電視劇的男性更愿意為大銀幕埋單。他們會以買票進場的方式,保持自身的審美話語權。
至于所謂審美女性化,對年輕人氣質的影響不應夸大。面貌姣好、眉清目秀并不必然伴生提案中所稱的“柔弱、自卑、膽怯”等氣質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喜歡八卦的太史公司馬遷見了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的畫像,感慨這位敢在搏浪沙刺秦的英雄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魁梧偉岸”。反而是北宋大宦官“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分明是一副“偉男兒”的形象。以貌取人的男性化、女性化之爭不應該成為焦點,“陽剛之氣”更應該關注的是“氣”,而不是“貌”。
如果把“陽剛之氣”的討論局限于性別差異,是脫離時代背景的大題小作、無事生非。這在歐美有過前車之鑒。2018年由剃須刀品牌吉列的一則廣告引發(fā)了一場大爭論,討伐者控訴吉列在廣告中散布“有毒的男性氣質(Toxic Masculinity)”,吵吵鬧鬧地把“Toxic”送進了牛津字典的年度熱詞名單。其實,在剃須產品廣告中找“性別之爭”的茬,實屬荒誕,真是“柔弱、自卑、膽怯”的爆發(fā)。這種高度敏感的玻璃心,不正是批判者陷在“刻板印象”的陰影中不可自拔的表現嗎?
其實,“男子漢氣概”的Mascu-linity也好,“陽剛之氣”也罷,固然有起源于性別文化角色的歷史淵源,但以今天的社會發(fā)展水平大可不必糾結其中的“性別含量”。強調“陽剛之氣”顯然不是要重建“男性的統(tǒng)治地位”,而是著眼于改變今天年輕人群體中普遍存在的過于馴服、缺乏獨立精神的風氣,確有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加強體育課程或是提振“陽剛之氣”的應有之義,但是僅此是不夠的??鄠ビ^、筋骨如鐵也不見得就有強健的心靈、獨立的人格、正直的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肌肉男”大流行未必是什么好的時代風氣。比如古羅馬帝國中后期,被帝國福利豢養(yǎng)的羅馬人淪為百無聊賴的流氓無產者,流氓無產者的粗鄙與狂暴充斥著帝國上下,對角斗場上的肌肉猛男如癡如狂,連角斗士的鮮血內臟都成了靈丹妙藥。
一個健康的社會確實需要“陽剛之氣”,但這不該是男性專有的精神氣質。人人都有責任營造好的時代精神和風貌,不辜負這個時代。
(作者系歷史、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