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艷艷
(遼寧省撫順市中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008)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狀動脈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出血、壞死所致,其臨床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突發(fā)性或間接性胸口疼痛、胸悶、嘔吐等[1]。該病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預后差等特點,若未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臨床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進行溶栓藥物治療,然而常規(guī)的溶栓治療時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再灌注損傷,嚴重者可能引起陣發(fā)性室顫甚至猝死[2]。因此,如何降低再灌注損傷程度、減少再灌注損傷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zhàn)B心通痹湯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本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4例。對照組男 21 例,女 23 例;年齡 31~76 歲,平均年齡(53.50±8.56)歲;其中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壓15例,合并冠心病11例。觀察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4.00±8.83)歲;其中合并糖尿病19例,合并高血壓16例,合并冠心病9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3],符合中醫(yī)《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中相關標準[4],主癥:胸悶胸痛,乏力氣短,次癥:失眠多夢,食少納呆,神疲少寐,苔薄或少苔,舌紅少津,脈象中細、數(shù)脈等;②近3周未進行外科大手術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不全者;②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③近2~4 周存在活動性內(nèi)臟出血者。
1.2 方法 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抗休克、抗心律失常、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吸氧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溶栓治療:選取注射用尿激酶(廣東星昊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406,規(guī)格:150 萬U)作為溶栓藥物,將150 萬U尿激酶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30 min);溶栓前患者需口服300 mg(首次服藥劑量)阿司匹林腸溶片(內(nèi)蒙古海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5020261,規(guī)格:300 mg),每天1次,服藥3 d后改為100 mg,每天1次;首次服用300 mg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35,規(guī)格:75 mg)后改為每天75 mg,每天1 次。溶栓結束后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急性抗凝、抗血小板、降壓)對癥治療。在上述溶栓治療基礎上,觀察組加用自擬養(yǎng)心通痹湯進行治療,藥方組成為:丹參、山楂、雞內(nèi)金各15 g,當歸12 g,川芎、三七、茯神、遠志、石菖蒲、麥冬、五味子各10 g,炙甘草5 g,用水煎后取汁300 mL,每天1劑,于早晚分服。兩組均以14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于治療前及治療3 個療程后抽取患者5 mL 空腹靜脈血,3 000 r/min 離心15 min 后取上層血清,將其放置于-70 ℃環(huán)境下留待檢測:使用免疫抑制法測定肌酸激酶(CK)水平,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高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使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法測定高敏肌鈣蛋白 T(TNT-Hs)水平。②使用 QRS 計分法(54 個標準,32 分制)對患者心肌梗死面積(MIS)水平進行測定,3%左室面為1 分,心肌梗死面積與QRS 積分呈正相關;使用Wagner 法對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水平進行測定,LVEF=(63-3)×QRS積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CK、hs-CRP、TNT-Hs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K、hs-CRP、TNT-Hs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CK、hs-CRP、TNT-Hs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K、hs-CRP、TNT-Hs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K、hs-CRP、TNT-Hs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CK(U/L)22.45±7.88 21.81±7.91 0.380 0.705 17.30±4.11a 12.45±3.85a 5.713 0.000 hs-CRP(mg/L)1.80±0.87 1.73±0.81 0.391 0.697 1.29±0.58a 0.91±0.35a 3.721 0.000 TNT-HS(ng/mL)1.70±0.89 1.65±0.86 0.268 0.789 1.29±0.60a 0.86±0.25a 4.388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MIS、LVEF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MIS、LVE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MIS水平低于對照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溶栓治療有利于促進梗死冠動脈快速開通,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降低病死率[5]。目前,臨床常用的溶栓藥物為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早期對患者進行尿激酶溶栓治療,冠狀動脈再通率可達60%~80%[6]。然而有研究表明,在使用尿激酶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過程中,氧自由基因瀕臨壞死的心肌細胞恢復供血而大量產(chǎn)生,進而導致心肌組織損傷,即再灌注損傷,嚴重影響溶栓治療的效果[7]。因此,有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心肌再灌注損傷具有重要意義。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IS、LVEF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IS、LVEF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MIS(mm2)33.81±3.90 33.58±3.61 0.287 0.775 25.88±3.09a 15.96±2.16a 17.454 0.000 LVEF(%)35.95±11.50 35.48±10.82 0.197 0.844 55.43±15.60a 71.25±19.46a 4.208 0.000
祖國醫(yī)學認為,急性心肌梗死屬“胸痹”“心痛”范疇,其病機主要為正氣虧虛、寒邪入侵等導致患者氣滯血瘀、寒氣凝痹于心脈,進而引發(fā)心悸氣短、心悶胸痛等癥狀[8]。因此,治療該病應以散瘀痛痹、扶氣養(yǎng)心為主。本研究使用的養(yǎng)心通痹方中,丹參具有養(yǎng)血安神、活血化瘀、清心除煩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增強心肌細胞耐受缺氧能力,改善血液流變性;山楂、雞內(nèi)金具有健胃消脾的功效;當歸、川芎、三七具有養(yǎng)血、活血、散瘀痛痹的功效;茯神可寧心、健脾;石菖蒲、遠志可通心竅、定志、安神;炙甘草、麥冬、五味子可強心利尿、益氣生津[9]。諸藥合用可起到散瘀痛痹、扶氣養(yǎng)心的功效,正對病癥。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CK、hs-CRP、TNTHs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可見養(yǎng)心痛痹湯可有效減少因溶栓治療而大量釋放的炎癥因子,進而減輕炎癥反應,挽救瀕臨壞死的心肌細胞,從而促進心肌損傷恢復,最終達到改善心肌功能,減少病死率的目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MIS 水平較低,LVEF 水平較高,可見養(yǎng)心通痹湯能減緩患者心肌梗死的進展,進而避免壞死范圍擴大,最終達到改善心肌功能,促進心肌損傷恢復的目的[10]。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溶栓治療后加用養(yǎng)心通痹湯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溶栓治療后的再灌注損傷程度,改善患者LVEF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