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孫長儉,張樂
(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zhàn)區(qū)空軍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沈陽 110000)
原發(fā)性肝癌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僅次于肺癌,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多種因素。疾病的早期癥狀無明顯特異性,易出現(xiàn)漏診與誤診情況,而當疾病發(fā)展到中晚期,已喪失了最佳手術治療時機,疾病死亡率較高[1]。為有效改善疾病預后,須及早治療。有研究顯示,血清鐵蛋白對原發(fā)性肝癌有一定的診斷價值[2]。當疾病發(fā)生后,患者機體內的血清鐵蛋白水平會明顯升高,同時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存在密切關聯(lián)。血清鐵蛋白屬于肝癌診斷的重要血清標志物,甲胎蛋白屬于肝癌診斷的特異性指標[3]。而目前研究報道中關于兩種指標聯(lián)合應用的效果研究較少。本研究選取原發(fā)性肝癌72例,肝硬化80例,健康體檢者80名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聯(lián)合檢測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72例(原發(fā)性肝癌組),并選取肝硬化80例(肝硬化組),健康體檢者80名(對照組)為研究對象。原發(fā)性肝癌組男40 例,女32 例;年齡32~81 歲,平均年齡(52.8±6.8)歲;病程3~16 個月,平均病程(6.3±2.2)個月;HBsAg 陽性51 例,陰性 21 例;Child-Pugh 分級:A 級 40 例,B 級 32 例;腫瘤直徑1.2~6.3 cm,平均直徑(4.3±1.5)cm。肝硬化組男49例,女31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1.1±6.5)歲;病程5~28個月,平均病程(12.4±4.7)個月。對照組男50名,女 30 名;年齡28~82 歲,平均年齡(53.2±5.5)歲。3 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原發(fā)性肝癌與肝硬化符合臨床診斷標準[4];入組前未接受任何治療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腫瘤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
1.2 方法 采集3組空腹靜脈血5 mL,2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層血清,保存于-20oC 環(huán)境下待檢。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的檢測方法均為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儀器為奧德巴斯HKD550 型電化學發(fā)光檢測儀,試劑為儀器配套試劑。血清鐵蛋白水平超過300 ng/mL 判定為陽性,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超過20 ng/mL判定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 觀察3 組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同時實施ROC曲線分析,對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靈敏度、特異度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 組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比較 肝癌組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明顯高于肝硬化組與對照組,且肝硬化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比較(±s,ng/mL)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ferritin and alpha fetoprotein among three groups(x±s,ng/mL)
表1 3組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比較(±s,ng/mL)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ferritin and alpha fetoprotein among three groups(x±s,ng/mL)
組別對照組肝硬化組肝癌組t值對照組-肝硬化組P值對照組-肝硬化組t值對照組-肝癌組P值對照組-肝癌組t值肝硬化組-肝癌組P值肝硬化組-肝癌組例數(shù)72 80 80血清鐵蛋白130.55±41.87 196.57±80.27 335.41±101.47 6.254<0.001 15.949<0.001 9.285<0.001甲胎蛋白10.22±3.52 129.46±43.68 329.41±112.47 23.089<0.001 24.063<0.001 14.151<0.001
2.2 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ROC曲線分析在對原發(fā)性肝癌進行診斷時,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的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15與0.825(P<0.05),血清鐵蛋白的截斷值為257.55 g/L 時,診斷特異度為82.30%,靈敏度為72.22%;血清甲胎蛋白的截斷值為195.20 g/L時,診斷特異度為85.31%,靈敏度為78.45%。通過將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檢測值作為自變量,肝癌診斷結果作為因變量實施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程為Y=-0.6822+0.012X1+0.015X2,其中X1為甲胎蛋白,X2為血清鐵蛋白。結果顯示,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聯(lián)合應用對原發(fā)性肝癌進行診斷的ROC 曲線下面積為 0.835(P<0.05),診斷特異度為 84.66%,靈敏度為90.41%,見圖1。
圖1 ROC曲線圖Figure 1 ROC curve
原發(fā)性肝癌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及致死率,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因此,通常不會引起患者的關注和重視,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發(fā)展至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預后通常較差[5]。有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盡早診斷和治療,可有效提高5 年生存率,為改善肝癌的疾病預后,需做好篩查及早期診斷工作[6]。臨床上在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時,B 超及CT 診斷存在一定局限性,確診難度高。腫瘤標志物是反映腫瘤存在的化學類物質,可用于臨床了解腫瘤組織發(fā)生、細胞分化,可為腫瘤疾病的診斷、分類、治療和預后提供參考。
甲胎蛋白屬于血清單鏈糖蛋白,在機體內的分泌組織主要為胎兒時期的卵黃囊及肝臟,當成年人機體處于健康狀態(tài)時,血清內的甲胎蛋白水平極低,而當肝臟發(fā)生病變,則會激活甲胎蛋白的合成基因,使血清中的甲胎蛋白水平升高,同時其水平受肝癌分化程度及病變嚴重度的影響。血清鐵蛋白屬于高分子鐵結合蛋白,主要合成臟器為肝臟,臨床發(fā)現(xiàn)當機體出現(xiàn)部分惡性腫瘤時,會使機體內的血清鐵蛋白大量合成與分泌,從而導致血清鐵蛋白水平異常升高,因此,臨床上將其作為對惡性腫瘤進行判定的輔助標志物[7]。當機體內肝臟功能受到損傷后,則會使血清鐵蛋白的儲存量降低,加之肝細胞受到損傷會導致血清鐵蛋白的轉移速度減慢,限制鐵蛋白的攝取及清除,由此導致血清鐵蛋白沉積。而肝癌細胞合成血清鐵蛋白異構體增加,會加快血清鐵蛋白的釋放速度[8]。本研究結果顯示,肝癌組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明顯高于肝硬化組與對照組,且肝硬化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會明顯提升患者機體的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當臨床檢驗中受檢者機體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大幅度異常升高,則需考慮是否發(fā)生肝部嚴重病變,并實施進一步的檢查[9]。
臨床上在對原發(fā)性肝癌進行診斷時,理想的腫瘤標志物需具備較高的特異度與靈敏度,因此,本研究應用ROC曲線對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靈敏度與特異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對原發(fā)性肝癌進行診斷時,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的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15與0.825,血清鐵蛋白的截斷值為257.55 g/L時,診斷特異度為82.30%,靈敏度為72.22%,血清甲胎蛋白的截斷值為195.20 g/L時,診斷特異度為85.31%,靈敏度為78.45%。將兩種指標聯(lián)合應用對原發(fā)性肝癌進行診斷的ROC 曲線下面積為0.835,診斷特異度為84.66%,靈敏度為90.41%。提示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聯(lián)合檢測診斷原發(fā)性肝癌效果較好,其診斷靈敏度與特異度優(yōu)于單一指標[10]。
綜上所述,血清鐵蛋白和甲胎蛋白聯(lián)合檢測可取得較好的原發(fā)性肝癌診斷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