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沈陽話中借自滿語多音節(jié)詞的第一音節(jié)的詞①

        2021-02-01 10:24:31關(guān)辛秋
        關(guān)鍵詞:語義

        關(guān)辛秋

        (中央民族大學(xué) 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北京100081)

        一、問題提出

        沈陽話中有一些單音詞,寫出來的話,有的不知道對應(yīng)的是哪個漢字,如女童游戲“嘎拉哈”(嘎拉哈源自滿語gacuha。其意為背式骨,是豬、羊等后腿的脛骨,可做游戲時使用。游戲時使用羊嘎拉哈居多。嘎拉哈共有四個面,以四個為一副,配之以沙包,能提高孩童的敏捷力。)中羊膝蓋骨四面中的其中一面(形狀似花邊瓦)叫做[t?33],有珍兒/砧兒/真兒等不同寫法。有的詞雖然大家勉強接受寫作某個漢字,但這個字的讀音和語義與實際的情況都不同。如我們稱玩嘎拉哈時的一個典型動作叫[t?hua213],在介紹這種游戲的文字材料上多寫作“歘”[t?hua55]?!皻_”發(fā)第一聲,是擬聲詞,“形容短促迅速的聲音”[1]。但實際語言中[t?hua213]發(fā)上聲,是動詞,它的意思不是“玩兒”,是指快速伸出手,迅速抓住目標中的嘎拉哈?!皻_”與[t?hua213]詞義上有重疊,但是聲調(diào)和詞性都不同。有的詞作為普通話收入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比如,“瘆”(shèn,詞典中“瘆”詞條的釋義為,動使人害怕;可怕:瘆人夜里一個人走山路有點兒瘆得慌。)[1]1215。還有的詞成為現(xiàn)在的流量流行詞,比如,“懟”(duǐ)。

        這些詞是音譯詞,但不是整體音譯,是把滿語多音節(jié)詞的第一音節(jié)和語義,加上一個漢語的聲調(diào),借入到漢語。這是滿語借詞進入漢語的一種借入方式,也可能是他語言的多音節(jié)詞匯借入到像漢語這樣單音節(jié)語言的一種方式。

        筆者的母語為沈陽話,因而文章標題將借詞的使用范圍劃定為沈陽話。事實上,這四個單音詞的使用范圍不局限在沈陽。

        二、沈陽話中“t?33”“t?hua213”“瘆”“懟”四個詞的來源

        (一)“t?33”的來源

        “嘎拉哈”一共有四面,其中的三面沈陽人把它們叫做“坑兒”“輪兒”“背兒”,全部都有兒化音尾,寫成漢字也沒有疑義,因為它們和所描述的實物很一致。一面的中間洼下去,像個小坑兒,故叫做“坑兒”?!翱觾骸边@一面被視作正面,相對的另一面叫做“背兒”,其樣子也有點像人的后背。也有的地方依據(jù)其形狀像肚子,把我們稱作“背兒”的這一面叫作“肚兒”。嘎拉哈立起來,有一面看起來像兩個輪子,因而把它叫做“輪兒”。與“輪兒”相對的那一面形狀像花邊瓦,叫做[t?33],聲調(diào)屬陰平,調(diào)值為33,低于普通話的第一聲55調(diào),也是兒音尾?!翱觾骸薄氨硟骸薄埃踭?33]”“輪兒”,四個兒化音的詞,非常整齊,成為一套,作為嘎拉哈四面的稱呼。

        滿語詞jerin[t??rin]名詞,意為邊,折邊,卷邊。其形容詞形式為jeringge[t??ri???],有花邊的;有折邊的;有卷邊的。例如:jeringge wase[t??ri???wɑs?]花邊瓦;卷邊瓦[2]885。這個詞的第一音節(jié)[t??]加上兒化音尾與沈陽話的[t?]音節(jié)發(fā)音一樣,其語義和實物的形狀也一致。

        綜上,推想可能是沈陽話借入了滿語jerin或jeringge的第一音節(jié),加上了陰平調(diào),用來稱說嘎拉哈形狀似花邊瓦的那一面。

        (二)“t?hua213”的來源

        [t?hua213]的聲調(diào)是上聲。發(fā)音時,韻尾a發(fā)的不完整,伴隨著舌尖向上翹起,有兒化音,但不足以記作[t?hua]。調(diào)值為213,屬上聲字,比普通話的第二聲214的尾音略低。前述在文字材料上這個動作記作陰平字“欻”(chuā),但它的實際讀音是上聲[t?hua213]。筆者問到在北京城區(qū)長大的、童年玩兒過嘎拉哈的人,將這個動作也發(fā)上聲。不過,他們習(xí)慣把嘎拉哈叫做拐或羊拐,玩這個游戲叫“chuǎ拐”或“chuǎ羊拐”。長春也發(fā)上聲。例如,2017年發(fā)表在長春晚報上的一篇文章《欻嘎拉哈太有意思了》特別注明了它讀第三聲?!霸瓉?,這里在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欻嘎拉哈【注:欻(chuā)本是象聲詞,口語中變成動詞,而且音也有了變化,變成(chuǎ)】比賽,那位哭著走出活動室的小朋友,是因為練不會欻嘎拉哈急哭的。”[6]因而,這個動作發(fā)成上聲應(yīng)該不是因為沈陽方音把它發(fā)成了上聲。

        [t?hua213]是嘎拉哈游戲中重要的、代表性的動作。具體的動程為:面對桌子上或炕上的嘎拉哈,一只手(絕大多數(shù)人用右手)向上扔出沙包,這時騰出的這只手伸向嘎拉哈。[t?hua213]的動作開始,快觸到嘎拉哈時,手腕先有一個自然的略微向外、向上的動作(可能是為了發(fā)力),然后向下,觸到嘎拉哈前,手開始收攏,漸呈半圓狀,這時迅速將嘎拉哈攏起來,抓住目標中(比如搬成同一面)的嘎拉哈的同時,快速掃起。有人用“欻”字來記錄,也體現(xiàn)出了這個動作“短促、迅速”的特點。漢語普通話里找不到另一個確切的動詞或漢字與之對應(yīng)。筆者童年時,沈陽的男童游戲玩具有玻璃球兒、啪嘰([phia53?i])、冰車,稱說它們時前面都可以加“玩兒”,但通行的叫法是在這些詞前面加上一個典型的動作,彈球兒或彈玻璃球兒、扇啪嘰(北京話叫拍洋畫兒)、滑冰車。[t?hua213]就是玩兒嘎拉哈時的典型動作,因而玩這個游戲叫做[t?hua213]嘎拉哈。

        沈陽話中還有一個詞的發(fā)音與[t?hua213]相同,就是一種民間的打擊樂器“镲”,漢字寫作“镲”,普通話或北京話發(fā)作chǎ[t?ha214]。沈陽話發(fā)作[t?hua213],發(fā)的時候多數(shù)情況下和[t?hua213]嘎拉哈的[t?hua213]一樣,有一個不太明顯的兒音尾。有時會加一個明顯的兒音尾,如“鑼鼓[t?hua]”?!帮铩迸c動詞“打”搭配,“打镲”。

        在沈陽話中,“打镲”這個動作中的名詞“镲”和[t?hua213]嘎拉哈這個動作除了發(fā)音相同,在語義上兩者之間有關(guān)聯(lián)嗎?打镲時的典型動作是,拿著镲的兩只手也是先有一個向外、向上的動作,然后向下收回,左右兩個镲發(fā)生碰撞發(fā)出聲音,伴著聲音,兩只手迅速散開,向上。也可以一只手中的镲相對不動,另一只手中的镲去找那面不動的镲,碰撞、摩擦之后,動態(tài)中的镲向上,仿佛畫出一道弧線。氣氛熱烈時,伴著鑼鼓點兒,只見镲左右快速碰撞,胳膊在空中劃弧,镲上的紅綢在空中飄動。結(jié)尾處,兩個镲同時快速碰撞后,打镲人的胳膊舒展地向上分開,定格。

        從打镲和[t?hua213]嘎拉哈的動作過程來看,這兩個動作的主要特點是相同的,都是伸出手后,先做一個向外、向上的[t?hua213]的預(yù)備動作,然后迅速地與一個物體觸碰后,掃起,完成動作。上述從語音和語義兩個方面感受到了沈陽話中嘎拉哈游戲的典型動作[t?hua213]和“打镲”的典型動作的契合點。在詞典中,筆者找到了“打镲”在滿語中對應(yīng)的詞。

        根據(jù)《滿漢大辭典》,滿語中镲叫carki[t?hɑrkhi],打镲的動作叫carkidambi[t?hɑrkhitɑmpi],辭典對carki的釋義為:“[名]①拍板;檀板;鼓板。②镲。”從釋義看,carki指兩種物件。carki的動詞形式均譯為“打”,“carkidambi[及]①打拍板;打檀板;打鼓板。②打镲?!盵2]829都是在名詞的后面加上了[tampi],其中[mpi]是滿語動詞的詞尾。在滿語中carki和carkidambi是兩個詞,一個名詞、一個動詞。在漢語中“镲”和“打镲”,一個是名詞,另一個則是動賓詞組。滿語這兩個詞的第一音節(jié)都是[t?hɑr],輔音[r]在元音后面可以發(fā)成完整的舌尖中顫音,也可以發(fā)成兒化音。也就是說,如果這兩個滿語詞的第一音節(jié)借入到漢語,語音上名詞和動詞都可以發(fā)作[t?hɑr]或[t?hɑ]。如果漢語中名詞“镲”和動詞[t?hua213]是同一個來源,它們在滿語語義上的共同點也應(yīng)該是站得住的。

        carki[t?hɑrkhi]和carkidambi[t?hɑrkhitɑmpi]是滿語的固有詞,兩個詞均收于清代滿語的第一部官修詞典《御制清文鑒》(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和其增訂本《御制增訂清文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队魄逦蔫b》是一部單語詞典,只有滿文。在它的卷三禮部·祭祀器用類和樂部·樂器類都收入了carki,祭祀器用類的釋義為:“像個牌子,表面光滑的、窄的,木質(zhì)而成,有三片或者五片,用皮條串聯(lián)起來,把這個經(jīng)擊打而發(fā)聲、與太平鼓相合的東西叫carki。祭祀時使用,唱歌、吹、彈樂器時也使用?!盵7](筆者譯)樂器類的釋義為:“略窄、類似木牌、表面光滑,若干個用皮條串聯(lián)起來,把這種經(jīng)擊打發(fā)出響聲的東西叫carki?!盵7]卷三樂部(筆者譯)《御制增訂清文鑒》為滿漢合璧本,每個滿文詞目后,不僅有漢文對譯,還用滿文對該詞的漢文對譯注了音。carki仍被收入禮部和樂部兩部,禮部的滿文釋義相較《御制清文鑒》少了“祭祀時使用,唱歌、吹、彈樂器時也使用”(筆者譯)一句。樂部的滿文釋義使用的是“窄的”一詞,而《御制清文鑒》用的是“略窄的”形容詞的比較級。漢文對譯上,禮部譯為“札板”,樂部譯為“楂板”,兩者的滿文注音相同,都是jaban[t?ɑpan][8]。把“打札板”的動作叫carkidambi[8]卷七樂部。

        《御制清文鑒》及其增訂本雖然對“札板”的樣貌進行了描述,《御制增訂清文鑒》選用了漢字“打”來對譯它的動詞,遺憾的是沒有介紹演奏“札板”或“檀板”時怎樣“打”。筆者在網(wǎng)上查找打檀板的視頻、有檀板伴奏的歌舞表演,咨詢見過薩滿儀式、漢軍旗香藝術(shù)、滿族家族說古的滿族歷史、民俗專家,查看清代滿洲世譜式樣圖,均沒能得到與《御制清文鑒》的描述相一致的答案。形若木牌,略窄,數(shù)量上是“三片或五片”或“若干個”,用“皮條串起來”,擊打發(fā)出聲音,這些信息匯集到一起,“札板”的演奏方法可能和快板中節(jié)子板的打法類似。打節(jié)子板時,手腕先向外、向上轉(zhuǎn)動用力的動程和[t?hua213]很相似,轉(zhuǎn)回,擊打,掃起。若“札板”的打法果真如快板中的節(jié)子板,那么“打札板”“打镲”“[t?hua213]嘎拉哈”三個動作就都有了共同點。

        漢文中的“镲”字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據(jù)已掌握的、現(xiàn)有的漢字字源文獻來看,漢字“镲”出現(xiàn)的時期較晚,可能要在《辭源》初版的1915年之后,舊版《辭?!房械?936年之前。東漢的《說文解字》、清康熙年的《康熙字典》均沒有收入“镲”?!掇o源》初版于1915年,2015年修訂第三版,三版均未收入“镲”。“镲”收在《辭?!氛Z詞分冊下冊,而非《語詞增補本》,應(yīng)在1936年舊版時就已經(jīng)收入?!帮铩钡尼屃x非常簡單,沒有例句。“镲[鑔](chǎ)小鈸,打擊樂器。”[9]《現(xiàn)代漢語詞典》也收了“镲”,“镲(鑔)chǎ名鈸(bó),一種打擊樂器。”[1]144《辭?!泛汀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均用“鈸”來釋“镲”?!墩f文》雖然沒有收“鈸”字,但《康熙字典》已經(jīng)收了“鈸”,為一種打擊樂器。《康熙字典》的釋義為:“《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蒲撥切。音跋?!队衿罚衡徱病!都崱罚衡弻??!俄崟贰稑窌罚恒~鈸,南齊穆士素所造,其圓數(shù)寸,大者出於扶南、高昌、疎勒之國,其圓數(shù)尺,隱起如浮漚,以韋貫之,相擊以和樂,唐燕樂、法曲有銅鈸相和之樂?!墩滞ā罚阂嘀^之銅盤,司馬承禎制玄真道曲、大羅天曲有鐃鈸,蓋其小者,今亦用之以節(jié)樂?;蛑^之草子,或謂之鋪鈸。”[10]這段文字記載了鈸的制造者是南齊(479年—502年)的穆士素,制造原料是銅,形狀為圓形,用來和樂,古時大的鈸在東南亞的扶南國、西域的高昌國、疏勒國都有使用,鈸有大有小。镲是小鈸。

        從“镲”字的語義、讀音和它在漢語詞典中出現(xiàn)的時間來判斷,漢語普通話的“镲”可能是一個非漢語固有詞。但目前還不能十分確定它來自滿語。約成書于清乾隆末年(1795)的滿文、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漢文《御制五體清文鑒》,在滿語carki[11]詞條下,漢文對譯為“札板”,對應(yīng)的蒙古文、維吾爾文第一音節(jié)的讀音都與滿文接近。蒙文發(fā)作ɑrɡil[t?h?rɡIl],ɑrɡil的發(fā)音依據(jù)《蒙漢詞典》(增訂本)標注[12]。維吾爾文發(fā)作cakildak[t?hɑkhil tɑqh],維吾爾文的發(fā)音依據(jù)《五體清文鑒》中的滿文注音轉(zhuǎn)寫[11]663。因而“镲”可能來源于滿語,也可能來源于蒙古語或維吾爾語,“镲”應(yīng)該是阿爾泰語系的一個同源詞。

        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和東北的蒙古族也有玩嘎拉哈的游戲。據(jù)介紹,玩兒法和筆者童年時相似,中國鐵路文工團的包連鎖先生介紹說,也有的地方將看嘎拉哈的四面用于占卜。他們用綿羊、山羊、牛和馬(或駱駝)四種動物稱嘎拉哈的四面。蒙古語的嘎拉哈叫[?ɑ]或[?ɑɡɑi],玩嘎拉哈叫[?ɑnɑ:tɑx]【意為玩兒游戲】。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8級蒙漢雙語專業(yè)的畢力格同學(xué)說她在市場上聽到過漢族叫它羊拐骨。口語中類似于沈陽話[t?hua213]的動作蒙古語叫[?u:rx]。蒙古語的“镲”叫ɑrɡil[t?h?rɡIl]“打镲”發(fā)作ɑrɡildaxu[t?h?rɡIldǎx][12]1236,其構(gòu)詞思路與滿語相同,在名詞后面加上動詞詞尾,兩個詞的第一音節(jié)[t?h?r]也與[t?hua213]相近,但是[?u:rx]與[t?h?r]的發(fā)音差異顯著,因而蒙古語的動詞ɑrɡildaxu[t?h?rɡIldǎx]的第一音節(jié)應(yīng)該不是沈陽話里嘎拉哈游戲中動作的來源。

        為什么“镲”的讀音在沈陽話中和[t?hua213]相同,在普通話或北京話中卻發(fā)作[t?ha214],沒有u介音?這可能和滿語自身的語音變化有關(guān)。

        滿語輔音字母c的發(fā)音一直有爭議,有[t?h][t?h]兩種觀點,國內(nèi)的滿語詞典和教材均記作[t?h]。關(guān)辛秋依據(jù)清代英語、朝鮮語、蒙古語對滿語的記音文獻,滿文特定字母的創(chuàng)制,與滿語同語族語言的輔音分布,現(xiàn)代滿語和錫伯語的輔音分布,得出清代滿語標準語的輔音字母c應(yīng)該發(fā)作[t?h],而不是[t?h][13]。滿文字母c發(fā)作[t?h]是后來語音變化的結(jié)果。推想沈陽話在將滿語的[t?h]音位借入的時候,用[t?h]音位加上一個元音[u]介音來模仿[t?h]音位。普通話或北京話“镲”發(fā)作chǎ[t?ha214]的語音材料或許能對滿語輔音字母c的音變研究提出一個佐證。

        綜上,沈陽話中[t?hua213]嘎拉哈的動詞[t?hua213]來自滿語動詞carkidambi[t?hɑrkhitɑmpi](打札板)的第一音節(jié),發(fā)音時,發(fā)作上聲,帶有不明顯的兒音尾。漢語普通話或北京話中打擊樂器“镲”的發(fā)音,沈陽話中鑼鼓[t?hua213]的[t ?hua213]可能也來自滿語,是名詞的carki[t?hɑrkhi](札板,它可能是阿爾泰語系的同源詞)的第一音節(jié)。沈陽話中的名詞[t?hua213]發(fā)音時多數(shù)情況下帶有不明顯的兒音尾,有時說成[t?hua]。

        (三)“瘆”的來源

        “瘆”在普通話里發(fā)作shèn[??n51],沈陽話中不發(fā)成卷舌的[??n53]而是平舌的[s?n53]。去聲,調(diào)值為53。其語義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相同,“使人害怕;可怕”,詞典中的兩個例子“瘆人|夜里一個人走山路有點兒瘆得慌。”在沈陽話中均適用。

        漢文文獻中“瘆”的聲母多讀[s]。據(jù)已掌握的漢字文獻,《說文解字》未收該字。《康熙字典》收錄,其釋義為:“《集韻》楚錦切。音墋。駭恐貌。又《廣韻》疎錦切?!都崱匪\切。並參上聲。義同。又《玉篇》寒病也。又《集韻》所禁切。音滲。義同?!盵10]733《康熙字典》匯總了“瘆”的兩個語義,一個記錄在《集韻》,一個在《玉篇》;共有四處反切注音,楚錦切、疎錦切、所錦切、所禁切。這四個反切上字,兩個是“所”字,其現(xiàn)代漢語的聲母為[s]?!隘E”字現(xiàn)在讀作shū[?u55],但是在《廣韻》中也用“所”做它的反切上字來標音,“(廣)所葅切山魚開三平遇?ǐo”[14]可以認為“所”與“疎”的聲母曾經(jīng)相同?!俺钡穆暷脯F(xiàn)代讀作ch[t?h],從其古代聲母擬音為[t?h]來看[14]97,“楚”的聲母與“所”不同。如果把“所”和“疎”歸為一類的話,用現(xiàn)代漢語來讀“瘆”的聲母,有s[s]和ch[t?h]兩個讀音,s[s]占3/4,沒有sh[?]音。

        “瘆”的反切下字,有“錦”“禁”兩字,從中古漢語的擬音和現(xiàn)代漢語的讀音來看,兩者的韻母相同,中古為[kǐěm],現(xiàn)在同為[in],但是聲調(diào)不同,“錦”為上聲,“禁”為去聲[14]236-237。其現(xiàn)代漢語的韻母均是[in],加上“瘆”的聲母[s],現(xiàn)代漢語當(dāng)擬音為[sin],很顯然漢語中沒有這個音節(jié)。

        依據(jù)漢文文獻,“瘆”的同音字“墋”“滲”的韻母為[?n]?!犊滴踝值洹妨辛藘蓚€“瘆”的同音字,作“駭恐貌”同“墋”。據(jù)《康熙字典》記載,“墋”在《廣韻》記初朕切?!都崱贰俄崟贰墩崱烦\切,並音磣[10]170。按“磣”的現(xiàn)代讀音,當(dāng)讀chěn[t?h?n214],韻母為[?n]。作“寒病”意音同“滲”。按“滲”的普通話讀音,它與“瘆”是同音字,都讀shèn[??n51]。但是《廣韻》中“滲”的反切上字是“所”字?!埃◤V)所禁切生沁開三去深”[14]231,《廣韻》中記載的“滲”是個去聲、平舌的[s]而非翹舌的[?]。結(jié)合上述文獻,“瘆”“滲”同音,北宋時期(《廣韻》成書于此時)它們的讀音可擬為[s?n51],這與沈陽話中“瘆”“滲”的情形相同,都是平舌、韻母為[?n]、去聲,沈陽話擬為[s?n53]。

        “瘆”表達“駭恐貌”的語義應(yīng)該是后起的,記載“害怕”義的文獻出現(xiàn)在明清之際?!隘}”屬疒部,《康熙字典》匯集其語義兩分,“寒病”和“駭恐貌”。從造字的角度來看,“寒病”意應(yīng)該早于“駭恐貌”。收入“駭恐貌”的《集韻》成書于宋代,收入“寒病”意的《玉篇》完成于南朝梁大同九年(543),南朝下啟隋朝,也就是說《玉篇》早于《集韻》問世。從這兩部文獻來看,“寒病”義確實早于“駭恐貌”?!稘h語大字典》收了“瘆”(shèn)字,語義仍為這兩分。“駭恐貌”的援例來自距清最近的明代,為明湯顯祖《牡丹亭·魂游》中的一句“一霎價心兒瘆,原來是弄風(fēng)鈴臺殿冬丁?!边@個“瘆”雖然表示害怕,但是沒有使動義,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所示語義“使人害怕”不完全相同?!昂 币馑齼蓚€例子都來自唐代。一是劉禹錫在《述病》中言:“如是未移日而疾也,瘆如覆癏于躬?!倍橇谠凇杜c蕭翰林俛書》中說:“忽遇北風(fēng),晨起薄寒中體,則肌革瘆懔?!盵15]從這三則文獻所記載的使用過該字的年代來看,“寒病”義也早于“駭恐貌”。《牡丹亭》成書于1617年,明萬歷四十五年,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quán)的天命二年,也就是說,“瘆”作“害怕”義的文獻出現(xiàn)在明清之際,而不是在《集韻》成書的宋代。雖然《集韻》說“瘆”的意思是“駭恐貌”,但目前尚未見文獻中的實用援例。

        不知何故,《辭海》(語詞分冊)和《辭源》都未收“瘆”字。但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從其1978年的第一版就收了“瘆”字,卻未收“寒病”義(或許口語中已經(jīng)找不到表“寒病”的例子),也未收“駭恐貌”,而是收了與“駭恐貌”相關(guān)的語義,“瘆(瘮)shèn使人害怕;可怕:~人|~得慌”[16]。延至現(xiàn)在的第七版,該詞條的讀音和釋義一直未變。從現(xiàn)有材料還很難得出“駭恐貌”“使人害怕”的語義是由“寒病”義引申發(fā)展而來的。

        “瘆”字所承載的信息可謂細膩而復(fù)雜,兼有害怕和使動兩個語義。這與滿語中表使役的動詞sengguwebumbi[s??kuw?pumpi](使人害怕)的語義完全相同,發(fā)音上與其第一音節(jié)相近,與沈陽話的發(fā)音更接近。sengguwembi[s??kuw ?mpi]是滿語的基本動詞,意為:害怕;懼怕;畏懼;恐懼;發(fā)怵。與該動詞相關(guān)的派生動詞有sengguwebumbi(動詞,使恐懼,使可怕;附加bu音節(jié)),sengguwecembi(動詞,一直在恐懼,時常在恐懼,總是畏難;附加ce音節(jié)),sengguwenumbi(動詞,一起畏懼,一起畏難;附加nu音節(jié)),sengguwecuke(形容詞,恐懼的,擔(dān)心的)sengguwecun(名詞,恐懼,畏懼)[17]。

        sengguwembi是滿語的固有詞?!队魄逦蔫b》在卷八人部四·怕懼類收入該詞,有兩義:“把內(nèi)心畏懼叫做sengguwembi。把倦怠也叫做sengguwembi?!盵7]卷八人部(筆者譯)在《御制增訂清文鑒》中將該詞分收在第十三卷人部四·怕懼類和第十七卷人部八·懶惰類兩處,怕懼類中保留了《御制清文鑒》滿文釋義的前一句“把內(nèi)心畏懼叫做sengguwembi?!睗h文對譯為“懼”。在懶惰類的釋義是:“把對事情倦?。òl(fā)懶、心灰意懶),不愿上前叫sengguwembi?!盵8]卷十三、十七人部(筆者譯)漢文對譯為“發(fā)怵”。乾隆朝辭典將sengguwembi修訂為兩義:“懼”和“發(fā)怵”。兩處、兩個意思的漢文注音相同,都是“塞鞥沽倭穆畢”。第一音節(jié)由“塞鞥”兩個漢字拼合而成。“塞”的中古擬音為[s?k],入聲[14]22?!叭?“鞥(ēng)”的讀音按北方明清音系擬為去聲[s?+??],合為[s??]。這個擬音符合滿文seng guwembi第一音節(jié)的字母讀音[s??]。

        如果漢語中“使人害怕”的語義是借自滿語sengguwebumbi[s??kuw?pumpi](使人害怕)的第一音節(ji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音節(jié)發(fā)音為seng的漢字呢?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普通話中,seng音節(jié)四個聲調(diào)只有一個第一聲的漢字“僧”,其余聲調(diào)無字。也就是說,找不到一個音節(jié)讀音與seng相同,語義上與“使人害怕”有關(guān)聯(lián)的漢字?,F(xiàn)有的漢字“瘆”在語義上與“使人害怕”有關(guān)聯(lián),語音上sengguwebumbi的第一音節(jié)與沈陽話更接近,從上述古音構(gòu)擬的文獻看,也與沈陽話更接近。也許最早用“瘆”字來記“使人害怕”的意思是從東北的滿族地區(qū)開始的。

        綜上,沈陽話中的“瘆”,發(fā)音為[s?n53],意為“使人害怕”,有使動和“害怕”兩重語義,因表達這一細膩語義的需要,推想可能早在明代人們就在口語中將滿語表示“內(nèi)心畏懼”的動詞sengguwembi[s??kuw?mpi]的第一音節(jié)借入漢語,再后來也許是同時(缺少援例)將表使動義的動詞sengguwebumbi[s??kuw?pumpi]使人害怕)的第一音節(jié)借進漢語。早期借入時,由于漢語中找不到與seng[s??]語音和語義相匹配的漢字,就選擇了語音相近,語義有關(guān)聯(lián)的漢字“瘆”。這個借入過程在“懟”字上正在發(fā)生。

        (四)“懟”的來源

        沈陽話中[tui]為上聲,調(diào)值為213,發(fā)作[tui213]。[tui213]為動詞,主要有三個意思:一是爭執(zhí)時用拳推對方,一般是身體的上半部分,前胸、靠近肩膀的部位或者腹部,有時是后背。比如,兩個孩子打架,辯理時一方說:“他先[tui213]我,我才打他的?!薄八踭ui213]了我三下兒,我才還手的?!焙⒆釉谕饷姹蝗耍踭ui213]了,回家訴委屈,媽媽勸孩子:“算了,[tui213]兩下兒,[tui213]兩下兒吧,咱讓著他?!倍峭盎蛳蚶锿七M,有硬塞意。例如,停車時說:“前邊還有地兒,還可以往前[tui213]一點兒?!鄙w紅酒瓶的瓶塞時說:“勁兒小了不行,得使勁兒往里[tui213]?!比怯捎趯Ψ较仍谘哉Z上沖撞自己而被迫地反駁或質(zhì)問。比如:“我沒客氣,當(dāng)時就[tui213]了他幾句?!薄八@么說你,你就干聽著,你不能[tui213]他兩句???”據(jù)張明輝等對北京、東北、洛陽、廣州、廈門等方言詞典的統(tǒng)計,“懟”在各地都有捶、杵、推搡、捅、用拳頭直打等用法。漢字寫作“”“”“搥”[18],選用“”字居多?,F(xiàn)在人們一般寫作“懟”。沈陽話里所有的反駁或質(zhì)問的語義,在哈爾濱方言里也存在。據(jù)《哈爾濱方言詞典》記載,哈爾濱方言中也有“斥責(zé)”“責(zé)罵”的語義,用“”字來記,使用時為雙音節(jié)詞,“咕”“搭/嗒”“搡”[19]。同樣的句子,在沈陽話中可以用“”一個單字來完成。

        2017年“懟”被《咬文嚼字》雜志評為年度十大流行語?!叭藗冇盟鼇肀硎竟室庹也?、反抗、反對等意思。后來其義擴大,進一步衍生出‘比拼’‘競爭’等含義?!盵20]鞏建文通過收集“懟”的使用實例,得出“懟”有三個語義,1.反駁、指責(zé)。重在用語言駁斥、指責(zé)對方;2.對抗、攻擊。有用憤怒語言攻擊之意,程度較深;嚴重語言攻擊。3.打、干、撞等行為動作[21]。前兩個語義可以合為一個,意為反駁或用言語反擊,程度上有輕重之分。“懟”的流行義在反駁或用言語反擊,對“懟”來源的研究關(guān)注點也是這一語義。打、撞等義多用于方言。

        關(guān)于“懟”作“反駁或用言語反擊”義的來源,主要有兩種觀點,依據(jù)《說文解字》有“懟,怨也”的記載,認為“言語攻擊”義是由“懟”發(fā)展而來,為舊詞新義[22][23]。作“怨懟”義時讀作去聲duì。依據(jù)[tui213]在方言中的廣泛使用,認為應(yīng)寫作方言字“”,“直接源于其方言詞義,而非‘懟’的文言詞義?!盵24]若是舊詞新義,有兩點理據(jù)上的不足。其一,[tui213]與“懟”的聲調(diào)不同。其二,由“怨”到“言語攻擊”,語義上雖然有關(guān)聯(lián),但從所發(fā)表的論文所援引的例子來看,看不到兩者之間語義的演變軌跡。若是來自方言詞“”,“”又是來自哪里?

        滿語中有一個動詞duilembi[tuil?mpi],《滿漢大辭典》對譯為:質(zhì)對、勘斷[2]735。它的第一音節(jié)[tui]與“”和“懟”的發(fā)音相同。duilembi也是滿語的固有詞匯,在《御制清文鑒》中已收錄。屬政部·詞訟類詞條?!鞍逊彩买瀸?、審理叫做duilembi?!盵7]卷二政部(筆者譯)《御制增訂清文鑒》則保留了該詞條的滿語釋義,增加了漢文對譯“勘斷”,漢文對滿文的注音是“都衣勒穆畢”[8]卷五政部。第一音節(jié)當(dāng)發(fā)作[tui]。

        成書于嘉慶七年(1802)的《庸言知旨》,是清代最重要的滿漢合璧會話書之一。其第十章中有一句使用duilembi含有“質(zhì)問”義的語料?!癱ananggi ucaraha de,(前日遇著了)inde duileki seme,(要與他較正較證,意即想懟他幾句。)gisun femen de isinjifi,(話到了嘴邊上)dere de eterakū,(臉上待著沒法見,意即可是拉不下臉來)ainara sefi nakaha(那上頭打住了,意即也就放棄了沒說)”[25]duileki seme是動詞duilembi的祈愿式,動詞詞根duile加上表意愿的成分ki seme,意為想要去質(zhì)問。當(dāng)時的漢語將duilembi對譯為“較正較證”??梢娂螒c年間還沒有用漢字“懟”或“”來對譯duilembi?!缎聺M漢大詞典》也援引此例,將duilembi的漢語對譯為“校正,校對,核對”[17]200。現(xiàn)在的滿漢詞典中也沒有使用漢字“懟”或“”來對譯duilembi。雖然作“質(zhì)問”義的“懟”已成為流行詞,它在東北方言的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繁,但似乎找不到一個更貼切的普通話詞語來替代它。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只收了“懟”的“怨恨”義,標為第四聲(duì)。直至第七版表“質(zhì)問”義,第三聲的duǐ也未收入?,F(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dui音節(jié)第三聲沒有對應(yīng)的漢字。和“瘆”的情況一樣,現(xiàn)在的流行義選用已有的漢字,與duǐ的語義有關(guān)聯(lián)的“懟”字來記錄。

        綜上,沈陽話借用滿語表“質(zhì)問”“勘斷”義的動詞duilembi的第一音節(jié),表達“用言語來反擊對方”的語義。方言字記作“”,現(xiàn)在流行記作“懟”,發(fā)作第三聲?!皯弧保╠uǐ)所承載的感情色彩和細膩語義有不可替代性。表“怨恨”義,發(fā)作第四聲的“懟”與“懟”(duǐ)在語義上有關(guān)聯(lián),但“懟”(duǐ)不是“懟”的引申義。沈陽話中[tui213]表示“擊打”和“硬塞”意的來源尚沒有找到與滿文相關(guān)的語料。

        三、結(jié)語

        (一)這些滿語多音節(jié)詞應(yīng)該不是早期借自漢語的

        滿語的這些多音節(jié)詞會是早期滿語從漢語借去的嗎?從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來看,沒有找到佐證。從清代官方和民間對滿洲外詞匯的語言態(tài)度來看,這種可能性很小。前述清代第一部滿文詞典《御制清文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列一萬二千余詞條。63年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其增訂版《御制增訂清文鑒》中增加了五千余詞條,擴展了近三分之一的容量。除增加滿語的固有詞外,增訂版中將“新樂府”這樣的漢文化特有詞,滿語人已經(jīng)習(xí)慣用漢語稱說的詞,都放入專門介紹來自清語外的詞條集《續(xù)入新語》,“新定國語增入者尤為詳備,于以昭示來茲,為萬萬世同文之準云。”[8]序

        雍正八年,1730年刊行的漢文注音滿語教科書《清文啟蒙》對后世影響極大,更有英文版行世。它最早為作者舞格先生家庭自用,“此本庭訓(xùn)小子”[26]。在其第一卷作者專辟“滿洲外聯(lián)字”,列出33個來自滿語之外的詞語,這些詞經(jīng)過辨識可知,有的來自蒙古語,如sain[sain](吉、善、好);有的來自漢語,如toombi[thuompi](罵,可能借自漢語“唾罵”的“唾”);多數(shù)詞于今已辨別不出它的來源。在長白人舞格先生看來,滿洲內(nèi)和滿洲外的詞匯在滿語的學(xué)習(xí)之初就要劃分清楚。

        這些滿語借詞進入漢語的時期不同。從文獻來看,“瘆”可能早在明代就進入漢語了?!皯弧闭咴谟煞窖赃M入普通話的路上。最初這些詞都是以單音詞進入漢語的。

        (二)這些滿源詞(借自滿語詞首音節(jié))的共同特點

        語義上,它們所承載的信息細膩、傳神,有的詞不僅有詞匯義還有語法意義,如“瘆”有使動義。讀音上,有的音節(jié)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對應(yīng)的字,如chuǎ和duǐ;從已經(jīng)選用的漢字來看,其《說文》釋義或早期文獻釋義與本文所討論的詞義有關(guān)聯(lián),但缺少兩者之間有強烈關(guān)聯(lián)的文獻證據(jù)。比如,懟,怨也(《說文》)與“用言語反擊”;“瘆”,寒病與“使人害怕”?!掇o源》中“瘆(shèn)”“懟(duǐ)”都沒有收入,這應(yīng)該不是偶然現(xiàn)象。在外觀上,它們具有隱蔽性,以至于不被認為它們是借詞。在使用范圍上,它們在日常口語中十分常用。

        (三)漢語中的第一音節(jié)音譯詞的構(gòu)詞原則

        在漢語中選用語義上有關(guān)聯(lián)、發(fā)音相近的漢字來記錄這些音譯詞。比如:“欻”“瘆”“懟”。也有找不到語義有關(guān)聯(lián)的漢字的情況,例如“珍兒”“砧兒”“真兒”。有的漢字《說文》中沒有的或為其造新字,如“瘆”;有的字一直有兩種寫法,如用“懟”和“”來記“duǐ”。

        這種類型的滿語借詞不是幾個詞,可能是一批詞。例如漢語普通話中的“賴”“慫/”,方言詞“捯”,對應(yīng)的滿語詞是laidamb[ilɑitɑmbi]【意為:誣賴(無中生有)】、撒賴(小孩哭鬧、撒賴)和賴(把別人的占為己有,把別人的好爭為自己的),songgotu[so?kothu](意為:愛哭的、好哭的),dorimbi[torimpi]【意為:(向上)竄、跳、爬、扒】。受篇幅所限,文獻語料不能詳盡展示。

        除了從滿語中借來的這些第一音節(jié)詞,有一些英語詞也在以這種方式借入到漢語中。例如,網(wǎng)絡(luò)上看到用漢字“趴”來記錄英語party[phɑ:thI](聚會,“開個單身趴”),用“掰”來記錄battle[b?thl](戰(zhàn)斗、較量),用“劈”來記錄英文縮寫“PK”(與對方?jīng)Q勝負)的第一個字母P[phi:]。將某一種語言某個多音節(jié)詞中的語義和它的第一音節(jié)加上一個聲調(diào)借入到漢語中,進而變身為與某個語義上有些許關(guān)聯(lián)的漢字,這是漢語音譯借詞的一種借用方式。

        猜你喜歡
        語義
        為什么字看久了就不認識了
        語言與語義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吃+NP”的語義生成機制研究
        “V+了+NP1+NP2”中V的語義指向簡談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V+X+算+X”構(gòu)式的語義功能及語義網(wǎng)絡(luò)——兼及與“V+X+是+X”構(gòu)式的轉(zhuǎn)換
        語言與翻譯(2014年2期)2014-07-12 15:49:25
        “熊孩子”語義新探
        語文知識(2014年2期)2014-02-28 21:59:18
        “深+N季”組配的認知語義分析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国产三级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av毛片免费大全|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国产乱妇乱子视频在播放|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久久有码中文字幕| a级特黄的片子|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女同欲望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久久伊人色av天堂九九| 亚洲av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av中文字幕性女高清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天堂一区人妻无码| av中文字幕少妇人妻| 一卡二卡国产av熟女| 免费观看交性大片| 粗了大了 整进去好爽视频|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av毛片一区二区少妇颜射| 女人天堂av人禽交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色综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麻豆综合一区| 伊人久久综合狼伊人久久|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丁香五月 | 日韩女优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丰满多毛的大隂户| 亚洲三级香港三级久久| 国产av一区二区网站| 蜜桃日本免费观看mv| 在线免费黄网| 给我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花豆剧传媒精品m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