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楊凌示范區(qū)楊凌高新幼兒園 梁 杰
我園地處楊凌農科城,農科資源豐富,因此,我們對這些資源進行篩選、整合,開發(fā)出適宜幼兒的科學活動,引導幼兒,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陳鶴琴先生指出:“活教育”的內容應是來源于自然社會和兒童的生活,其組織形式也必須符合兒童的活動和生活方式。教師應鼓勵幼兒主動進行實踐操作,重視其直接經驗的獲得?!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注意身邊常見的科學現象,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萌發(fā)對科學的興趣;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边@與“活教育”主張的“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是一致的。如何在“活”教育思想引領下,并基于兒童發(fā)展,充分挖掘本土資源,進行幼兒科學活動是現階段我園立足于楊凌農科資源的園本課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下面以“蘑菇的秘密”為例,說一說我園是如何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
關于蘑菇,小朋友們有很多疑問:蘑菇是從哪里長出來的?怎么種植蘑菇?蘑菇需要澆水嗎?蘑菇有哪些種類?蘑菇可以怎么吃?都有哪些營養(yǎng)價值……這一系列的問題激起了幼兒探究的興趣。為此,我們購買了蘑菇菌包,在班級中開啟了“蘑菇的秘密”系列探究活動。
從認領蘑菇菌包開始,孩子們便對生活中常吃的蘑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與老師一起,為這些蘑菇菌包創(chuàng)設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每天區(qū)域活動的時候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后地去看一看自己的蘑菇菌包是不是長出蘑菇了。在老師的支持和引導下,他們知道了蘑菇適合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生長,且對溫度、濕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那么應該給蘑菇澆多少水?多久澆一次?蘑菇多久才能長出來?長出來的蘑菇是什么樣的?……小小的蘑菇培育蘊藏了很大的學問,也成了孩子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孩子們在照顧蘑菇成長的過程中對蘑菇有了深入的認識,豐富了生活經驗;在摘蘑菇、做蘑菇食物中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主動成長;在“蘑菇”探究活動中,我們驚喜地發(fā)現,孩子們喜歡去照顧植物,能對事物產生探究欲和好奇心了,原本不喜歡吃蘑菇的孩子也不再抵觸蘑菇的味道了……這不正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嗎?
圖1.認領菌包
圖2.創(chuàng)設適宜的主題環(huán)境
圖3.照顧蘑菇
圖4.撕蘑菇
圖5.洗蘑菇
圖6.制作面糊
讓我嘗嘗香不香!
在“活教育”思想的引領下和幼兒基于楊凌農科資源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對幼兒科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有了深入的思考:
1選擇適宜的主題,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內在動力,興趣越大,探究學習的動力越大,幼兒主動性也就更大了。在選擇探究活動主題時,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年齡特點和原有知識經驗,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蘑菇的秘密”科學探究活動中,每個小活動都是圍繞著激發(fā)幼兒興趣開展的,幼兒持續(xù)關注著蘑菇的生長過程,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并有所收獲。這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成長是積極主動的。
2以問題為導向,聯系生活實際
問題的提出是科學探究的開始,同時提出的問題要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貼近幼兒的生活,使幼兒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蘑菇的秘密”探究活動中,我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發(fā)展水平和規(guī)律,以楊凌的農科資源為探究對象,以問題引發(fā)幼兒自主探究,孩子們基于問題思考、討論、合作,在真實的情境中觀察、記錄,探究蘑菇的秘密,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究興趣,提高了幼兒的探究能力。
3活動材料要有可操作性,便于幼兒探索
幼兒期觀察事物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活動要易于組織,探究的事物或現象便于幼兒觀察,所選材料易于幼兒操作。在充分操作、積極探索中,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學對活動探知的興趣。
總之,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主張了解兒童,研究兒童,按照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去教養(yǎng)兒童,這就要求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以科學的教育觀和兒童觀為前提,回歸生活,以兒童為本,做到尊重、熱愛和信任兒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真正搞“活”教育,讓“活教育”理念推動幼兒園發(fā)展,在真生活中促進幼兒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