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凱
(江蘇省啟東市百杏中學 226200)
在進行初中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初中生通過自身思考,并與化學知識進行相應結合,從而提出有關于化學學習的問題,屬于對化學知識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并且當前教師需要進一步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更加有必要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進行思考、發(fā)現疑點并對化學知識形成的過程進行深入探究,也就要求在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并對教師的講解進行相應質疑,以對學生的提問意識進行有效培養(yǎng),并逐漸深入到化學教學中.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在開展科學實驗或是進行生活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更加能夠感受到自由,同時狀態(tài)更加專注,十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并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更加活躍的狀態(tài)之中,也就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教師應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強化,以創(chuàng)建起師生之間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學環(huán)境,將學生的發(fā)展作為開展教學工作最主要的目標.在進行化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化學知識形成的過程進行關注,以能夠更加深入地對學習化學的趣味性進行體驗,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對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變化進行關注,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以避免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
若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存在十分顯著的“不愛提問”和“不會提問”的情況,主要原因一般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尚不具有進行課堂提問的意識,另一則是部分學生在思想方面存在壓力.所以,教師應首先對自身的教學態(tài)度進行轉變,用真誠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保障在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能夠保持平和的態(tài)度,同時增加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師和藹親切的態(tài)度,從而逐漸對學生的思想壓力進行緩解,以能夠實現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提問.例如在對“氧化反應概念”這一部分內容進行學習時,磷和氧氣的反應、碳和氧氣的反應、鐵和氧氣的反應三者能夠對氧化反應這一概念進行充分體現,但是部分學生在對這一概念進行表述的過程中,主要采取“某物質與氧氣”的反應這一說法,但是從實際上來看,教材中的概念為“某物質與氧的反應”.以此為基礎,教師即可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問題進行發(fā)現和明確,并提出質疑,同時引導學生分析“氧”與“氧氣”之間的差異性,通過對相關資料進行查閱,可以了解到,“氧氣”屬于一種物質,而“氧”屬于一種元素,在氧化反應定義之中強調的是物質與“氧”這一元素所產生的反應,而非與“氧氣”這一物質產生的反應.由此可見,一字之差即能夠反映出一個十分關鍵的定義問題,若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一個知識點存在疑問,則可能會反映出更多問題,所以教師需要也有必要鼓勵學生積極、勇敢地對自身的想法和質疑進行表達,不要懼怕犯錯,只有犯錯才有進行改正的機會,也才能夠更加快速和有效的取得進步.
為了對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提問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教師應積極改善自身的教學方式,否定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鼓勵學生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在必要時還可以對合作學習方法進行應用,以強化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為學生創(chuàng)建起良好的探索問題和討論問題的環(huán)境,使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距離能夠不斷拉近,并在對問題進行分析探索和解決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提出問題和學習化學知識的樂趣,從而提升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有利于強化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信心.
從實際上來看,諸多學生選擇不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提問,并非是其自身不具有疑問之處,而是尚不具有進行提問的意識,所以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提問進行積極引導,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完全采用灌輸式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講解、對知識進行傳授的效果,必然不如學生提出自身的疑問使教師能夠更加有效地明確學生對于化學知識所掌握的不足之處,例如在對“一氧化碳在氧氣中進行燃燒”的問題進行學習時,教材中所闡述的內容為“火焰呈藍色”,但是在實際進行實驗的過程中,火焰為黃色,以此為基礎,教師即可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提問.
從實際上來看,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主要在于開展實驗的過程,化學實驗產生的各種現象,能夠大幅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對“燃燒的條件”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其中包含的實驗為將400mL熱水加入到500mL的燒杯之中,并將一塊白磷放入水中,燒杯上蓋一銅薄片,銅片的兩端則分別放置白磷和紅磷,之后請同學們對實驗現象進行細致觀察,也就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生進行提問的興趣.由此可見,新鮮的實驗現象是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吸引和對學生進行提問的條件進行創(chuàng)造的重要基礎之一,有利于對問題進行更加有效的解決,同時,能夠促使學生的相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開展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應時刻注意對學生對于問題的反應進行觀察,在學生的回答之中對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情況進行分析.并且,若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應對其進行及時處理,并且,教師的每一次提問均應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具有密切關聯(lián)性,同時解題思路也應與教學內容相符合,以促使學生對于化學知識進行了解的深度和廣度能夠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從而有效地突破學生對于自我的束縛,并能夠獲取到更多的化學知識.教師作為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應該能夠與學生保持平等、友好的合作關系,積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問題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落實于實際當中,并對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從而更加深刻地感受日常生活中化學問題的存在.例如當前環(huán)境保護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進行討論的熱點問題,與此同時,諸多化工廠能夠導致不利于環(huán)境保護的物質出現,教師即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如何對這一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由此,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于實際,還有利于促使學生的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提問,屬于教學中的重點部分之一,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及時給予細致耐心的回答,若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較大的難度,教師暫時難以進行充分的解答,教師則應首先對學生說明,之后及時查閱相關資料,對答案進行完善,并對學生進行講解,以充分體現教師自身對于學生提問的態(tài)度,并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由此,有利于強化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掌握,也就能夠實現學生化學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化學學習能力的提高,且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社會責任感,可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