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偉
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蘇昆山 215300
跟骨骨折主要發(fā)生在成年人群體中,在臨床骨科門診較常見[1]。據流行病學統(tǒng)計,跟骨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主要病因為跳躍或高處墜落時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易導致跟骨骨折,可分為跟骨關節(jié)外骨折和骨關節(jié)內骨折,扭轉暴力多造成跟骨關節(jié)外骨折,軸向應力多導致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有些患者還伴隨盆骨骨折和椎骨骨折[2]。主要癥狀為足跟劇烈疼痛,不能站立和負重,足跟橫徑增寬,有程度不等的腫脹和青紫瘀斑,前足增長和足縱弓低平,多有外踝下膨出,甚至足呈舟狀畸形,造成行走障礙。臨床常使用的手術方式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及切口愈合情況與引流方式有明顯關系,臨床實際中應根據結合患者年齡、身體狀況、合并疾病等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引流方式[3-4]。本研究探討負壓引流與皮片引流對患者并發(fā)癥及切口愈合情況的影響,進行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昆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4年8月~2019年11月收治的46例跟骨骨折手術患者的病歷資料。根據引流方式不同,分為負壓引流組(22例)和皮片引流組(24例)。負壓引流組中,男22例;年齡20~67歲,平均(36.4±7.1)歲;Sanders 分型:Ⅱ型12例,Ⅲ型6例,Ⅳ型4例。皮片引流組中,男21例,女3例;年齡19~64歲,平均(36.2±7.3)歲;Sanders 分型[5]:Ⅱ型13例,Ⅲ型7例,Ⅳ型4例。納入標準[6]:①局部壓痛、腫脹、畸形;②裸關節(jié)或距下關節(jié)活動受限;③X 片或CT 掃描診斷跟骨骨折。排除標準:①末梢血管病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④局部軟組織條件差者;⑤心、肝、腎衰竭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骨折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昆山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兩組均取俯臥位椎管內麻醉,采用根骨外側L 形切口,并行根骨鈦合金內固定加植骨術,術中均使用氣囊止血帶(壓力65 kPa),手術時間95~120 min。負壓引流組在患者外踝前緣行小切口,采用皮下潛行方式將負壓引流管置于腓骨長短肌腱和皮瓣下方;皮片引流組將引流皮片置于切口內外踝后緣處,對皮下組織及皮膚進行縫合。
術后用紗布覆蓋包扎,抬高患肢,負壓引流組患者引流量<10 mL 時即可拔出引流管,皮片引流組患者2 d后拔出引流皮片,術后3 d 內給予靜脈抗生素預防感染。
比較兩組患者總引流量、引流物放置時間、干燥時間及切口愈合時間(引流量的計算:紗布浸透前后質量差,按血液比重的1.05 換算為mL);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切口張裂、張力性水泡及切口感染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負壓引流組患者總引流量多于皮片引流組,引流物放置時間長于皮片引流組,干燥時間及切口愈合時間短于皮片引流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引流量、引流物放置時間、干燥時間及切口愈合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總引流量、引流物放置時間、干燥時間及切口愈合時間的比較(±s)
組別例數 總引流量(mL)引流物放置時間(d)干燥時間(d)切口愈合時間(d)負壓引流組皮片引流組t值P值22 24 309.52±28.73 162.34±20.68 20.066 0.000 3.86±1.49 2.14±0.20 5.681 0.000 3.41±0.72 8.87±1.75 13.607 0.000 14.58±1.34 18.72±2.06 7.998 0.000
負壓引流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皮片引流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根骨在構成足弓及下肢負重行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跟骨骨折患者行切開固定內復位術后常發(fā)生切口延遲愈合、感染及壞死等并發(fā)癥,降低并發(fā)癥的方式除提高手術技巧外,術后選擇合適的引流方式也至關重要,臨床一直都將預防跟骨骨折術后并發(fā)癥作為研究重點[7]。大多國內外研究都針對控制術前和術中的相關因素[8-9],本研究探討術后引流方式對并發(fā)癥的影響,根骨手術區(qū)面積較小,皮瓣較薄且腔隙較小,植骨后還可能發(fā)生排異反應,使皮瓣下積液增多,導致皮瓣與骨面、鈦板分離,切口出現滲液或滲血,使切口愈合困難。
高效、徹底的引流能顯著降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促進切口愈合[10]。負壓引流與皮片引流是臨床常用的兩種跟骨骨折術后引流方式,皮片引流為方便引流要將皮片置入切口內外踝后緣,完成后要進行加壓包扎,防止?jié)B血過多,但加壓操作會影響皮瓣供血,壓力過大會使皮瓣組織壞死,壓力不足又會加大滲血量及感染風險[11-12]。負壓引流方式將引流瓶調整至負壓狀態(tài),皮瓣供血狀態(tài)良好,使?jié)B液或滲血問題得到很好地解決,切口可始終保持干燥狀態(tài),降低感染概率,促進切口愈合[13]。本研究結果顯示,負壓引流組患者總引流量多于皮片引流組,引流物放置時間長于皮片引流組、干燥時間及切口愈合時間短于皮片引流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負壓引流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皮片引流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原因可能為切口始終保持干燥,皮瓣與骨面、鈦板更加貼合[14]。結果數據均表明負壓引流方式效果更佳。朱愛祥[15]認為負壓引流與皮片引流各有優(yōu)缺點,根骨為軟骨質易滲血,負壓引流徹底,傷口愈合快,但引流時間較長,引流物易成為潛在感染灶;皮片引流引是一種被動開放式引流,對手術創(chuàng)面影響較小,引流物放置時間較短,降低了由引流物造成傷口感染的風險,與本研究數據相符,但本研究顯示負壓引流更有優(yōu)勢,放置負壓引流管時注意引流管發(fā)生扭曲,影響引流效果,不宜太靠近切口處,會對切口處皮膚產生壓迫,造成皮膚壞死,引流管出口要位于水平臂遠端上方,與水平臂平行放置,將引流端置于最易積液、積血的距下關節(jié),起到充分引流的作用。皮片引流也有其優(yōu)勢,引流物放置時間短,在臨床實際中應根據結合患者年齡、身體狀況、合并疾病等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引流方式[16]。本研究優(yōu)點是病例選擇嚴謹,數據記錄準確,缺點是病例數較少,沒有對患者并發(fā)癥情況進行長期隨訪,相信隨著醫(yī)學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及藥物的不斷研發(fā),會進一步減少跟骨骨折患者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負壓引流較皮片引流優(yōu)勢明顯,引流徹底、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患者切口愈合速度更快,可以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