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提起數(shù)學復習課,不少教師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這樣的場景:老師在臺上講得聲情并茂、聲嘶力竭;學生在臺下學得無精打采、無動于衷。復習課上習題一道道、試卷一張張,但最后的結果往往是:一堂課下來,學生原本會的還會,原本不會的還不會,復習課只是例行公事、走走過場般的“炒冷飯”。上述現(xiàn)象或許并非普遍存在,但復習課收效甚微的問題確實成為不少教師心中的痛。
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認為,學習有四種值:一是動力值,即學生想學習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學生會學習的方法;三是知能值,即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四是意義值,即學生學到的東西是有意義或受用的。他還說,必須至少有一種值增加(即學后值與學前值之差為正量),沒有增值的課堂沒有意義。筆者深表贊同,沒有增值的課堂就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生命。進一步講,不只是新授課要實現(xiàn)至少一種值的增加(新授課要實現(xiàn)增值可以說輕而易舉),復習課也應如此。下面,筆者以蘇教版五上《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復習》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聚焦課堂增值,讓復習課“炒冷飯”的現(xiàn)象得以改變,真正做到溫故知新。
復習課是數(shù)學教學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課型,上好復習課,對于學生夯實所學知識點,將知識點系統(tǒng)化、結構化,提升思維品質,發(fā)展數(shù)學素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對復習課的意義與價值未必了解,甚至可能從來就沒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在復習課上布置的一個又一個任務,學習熱情不高帶來的結果就是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本節(jié)課伊始,教師和學生有了如下的對話。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復習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板書課題: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復習)同學們想一想,復習課和我們平時上的新課有什么不同?
生:復習課講的都是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新課講的都是我們沒有學過的知識。
師:既然都已經學過了,大家都會了,為什么還要上復習課呢?
生1:復習課可以讓我們對原來學過的知識加深印象,這樣做題目更熟練。
生2:復習課可以讓我們對一個單元學的知識理解得更清楚,尤其是前后幾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
生3: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我覺得復習課可以讓我們通過復習學到新的知識。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邊溫故邊知新。(板書:溫故而知新)
復習課與新授課有什么不同?課始,教師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逼迫”學生在復習課的開端就思考這一本源性問題,大家在交流碰撞中逐步明晰復習課的意義與價值。開門見山式的訪談直抵學生內心,促進他們思考“要不要學”“想不想學”,讓學生在內省的過程中實現(xiàn)復習課意義值的增值。
學習了幾種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遇到更多的是運用公式解決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而對面積計算公式是如何得到的往往會忽略、淡忘。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更長久地知其然。因此,在課的前半部分,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操作、交流,讓原先對公式掌握不熟練的學生熟練掌握公式(結論),讓原先對公式推導過程淡忘的學生進一步理解推導過程,使每一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實現(xiàn)知能值的增值。
師: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哪些多邊形的面積?(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給出這些多邊形的數(shù)據,你會計算它們的面積嗎?(課件出示標有字母數(shù)據的幾種多邊形)
師:剛才大家所說的其實就是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出多邊形,上面寫其面積計算字母公式)
師:回憶出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是我們今天復習的初級水平,我們還要想想這些公式是怎么得到的。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信封,里面有各種多邊形紙片,請前后四人一組,每人選擇一到兩種,在小組內說說這個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可以在圖形上畫一畫、寫一寫,也可以剪一剪、拼一拼。
師:在打開信封之前,我先問一問大家,你希望信封里每種多邊形各有幾個?
生:我希望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和平行四邊形紙片可以只有一個,但三角形紙片、梯形紙片能有兩個,而且兩個完全相同。
師:其他同學也是這么想的嗎?老師還真給大部分小組都準備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紙片和梯形紙片,但有少數(shù)小組老師可能一時疏忽,只準備了一個三角形紙片和一個梯形紙片,如果哪個小組拿到只有一個的,你們就中獎了,老師也對你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能不能只用一個三角形紙片或者一個梯形紙片,就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小組活動,探索、交流多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為學生準備好探索面積計算公式所需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畫、剪、拼、說,把書本上靜態(tài)的結論性公式變成動態(tài)的獲得公式的過程。學生在自主操作交流的過程中,對每個計算公式理解得更為透徹。教師在本環(huán)節(jié)特意設置了三角形紙片、梯形紙片個數(shù)不足的障礙,為學生后續(xù)更深入的探討埋下伏筆。
關于多邊形的面積計算,經過兩個階段的學習和練習,學生似乎對此已經司空見慣,沒有新的疑問和驚奇,其實不然。在復習了每個公式的常規(guī)推導過程之后,教師尋找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生長點,借助前面設置的多邊形紙片個數(shù)的障礙,“逼迫”學生思考三角形與梯形不同的面積推導方法,讓學生在“花式”推導驗證的過程中開闊眼界、拓寬思路、促進思維,從而實現(xiàn)學習方法值的增值。
師:剛剛有的小組只拿到了一個三角形紙片和一個梯形紙片,用一個三角形紙片和一個梯形紙片能推導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請其他小組也在組內討論思考這個問題。
生1(邊演示邊交流):我在書上“你知道嗎”看到過用一個三角形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將三角形從一條邊的中點向下作高、剪下,旋轉拼到上面,另一邊也這樣操作,就可以把三角形轉化成長方形,三角形的底的一半是長方形的寬,三角形的高是長方形的長,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講得真好,這就是《九章算術》中“半廣以乘正從”的方法。(課件出示推導圖,如圖1)還有不同的推導方法嗎?
生2(邊演示邊交流,如圖2):將三角形沿兩條邊的中點剪下,旋轉拼到下面,可以將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底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平行四邊形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圖1)
(圖2)
生3: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正廣以乘半從”。(教室里掌聲雷動)
師:同學們的創(chuàng)意出乎我的意料!但我還不滿足,你們能用一個梯形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生1:可以連接梯形的對角線,將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上底乘高除以2,另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下底乘高除以2,梯形的面積=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
師:真好!把梯形轉化成三角形,也能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
生2:其實,也可以仿照剛才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把梯形轉化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師:想法太棒了,課上時間有限,課后大家可以用這個思路試一試。
復習課也應努力尋找學生思維水平發(fā)展的新生長點,不斷給學生創(chuàng)造錘煉思維、提升素養(yǎng)的機會,讓學生在思維挑戰(zhàn)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筆者的初衷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思維創(chuàng)新的機會,沒想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還真把三角形、梯形面積推導的多種方法創(chuàng)造出來了。課件中預先做好的用于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推導過程圖,成為學生推導成功后的總結概括圖。
由于課時劃分等原因,在日常新授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到的知識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對于各知識點之間聯(lián)系的體會不深刻,難以從整體上結構化地理解知識塊。復習課恰恰可以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既見樹木(各個知識點),又見森林(整體知識塊)。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從更高維度有了更透徹的理解之后,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xiàn)學習動力值的增值。
師:從剛才大家交流這些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公式之間有內在聯(lián)系。你能根據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調整一下黑板上這五個多邊形的位置,用箭頭連一連,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五個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關系嗎?
學生的反饋如下圖3~圖5所示。
師:大家看,我們在研究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都是把新問題轉化為舊問題。轉化是數(shù)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板書:轉化)
在弄清幾種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關系之后,教師繼續(xù)乘勝追擊。
師:這些公式中,你覺得哪個公式最復雜?
生(異口同聲):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復雜。
師:其實,這個最復雜的公式也可以用來計算其他多邊形的面積。
師(課件出示將梯形上底逐漸延長變成長方形的過程):如果把現(xiàn)在這個長方形還看作梯形,梯形上底是多少?下底呢?用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計算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計算得到的結果一樣嗎?
師(課件出示梯形上底不斷縮短直至變成三角形的過程):如果把這個三角形還看作梯形,梯形的上底變成了多少?用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計算這個三角形的面積,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
課末,教師帶領學生交流本節(jié)復習課的收獲之后,教師在學生現(xiàn)有知識框架之上再次拋出新問題:普通四邊形的面積如何計算?為什么后面不再學習五邊形、六邊形等其他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無論是讓學生擺多邊形的面積計算結構圖,還是引導他們嘗試用最復雜(最一般)的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去計算其他多邊形的面積,抑或是課的最后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學完這五種多邊形的面積計算之后,教材不再安排學習其他多邊形的面積計算(進一步強化轉化的思想)”,都旨在讓學生的視線跳出一個個單體的多邊形,站到更宏觀的視角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和定位,用聯(lián)系的視角建構起多邊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體系。在多維溝通聯(lián)系的過程中,學生的眼界更加高遠,思維更加通透,學習的熱情也隨之升華,從而實現(xiàn)學習動力值的增值。
正如馮衛(wèi)東先生所說:為“真學”而教,也為學生獲得而教;如果不為獲得,還要教與學做什么。學生有獲得,能增值,他的學習則是成長性學習。數(shù)學復習課就應該以這樣的理念為指導,勇于向司空見慣的復習課“炒冷飯”說不,重視夯實每個知識點,重視將知識點串成知識鏈、織成知識網,立足兒童立場,聚焦兒童增值,讓每一位兒童都能在復習課上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