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海 曾 莉 陸慶革 劉 宇 杜雪峰 白國民
(河北省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炎癥性腸病是一組病因尚未闡明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當炎癥病變局限于直腸時則稱為潰瘍性直腸炎[1]。潰瘍性直腸炎一直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點之一,現(xiàn)在多主張美沙拉秦為治療潰瘍性直腸炎的一線用藥,并建議終身應用,但其長期應用會出現(xiàn)胃部不適,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治療依從性[2]。三七阿膠栓是河北省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院內(nèi)制劑,在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3],現(xiàn)嘗試將長程遞減法運用于臨床,以增加患者依從性,減輕患者負擔,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01—2017-01于河北省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門診就診并經(jīng)三七阿膠栓第1階段治療6個月后達到臨床治愈標準的潰瘍性直腸炎患者18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3組。治療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齡19~63歲,平均(34.26±1.47)歲;病程0.2~11年,平均(4.71±1.01)年。對照1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18~63歲,平均(33.51±1.46)歲;病程0.1~12年,平均(4.67±1.11)年。對照2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齡19~63歲,平均(33.62±1.52)歲;病程0.2~10年,平均(4.62±1.11)年。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參照《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中潰瘍性直腸炎的診斷及臨床治愈標準[4]。①有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腹瀉,每日4~6次,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病程多在4~6周以上;②電子予結腸鏡檢查顯示直腸黏膜充血、水腫,有散在出血點;③直腸黏膜組織學檢查或病理可見特異性細胞學改變。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電子腸鏡檢查顯示直腸黏膜恢復正?;驖儾≡钜研纬神:郏硎净颊哌_到臨床治愈。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病變范圍局限在直腸部位,大便致病菌培養(yǎng)為陰性;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有其他腸道器質(zhì)性病變者,如腫瘤、結核、腸道息肉等;入組前1個月內(nèi)曾使用其他藥物治療者;患有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三七阿膠栓(主要藥物組成為三七、阿膠、黃柏、地榆、紫草、罌粟殼、苦參、白及、白頭翁、黃連、秦皮、延胡索,按照3∶3∶10∶10∶10∶6∶6∶6∶10∶10∶10∶10比例,由河北省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制劑室加工制成栓劑,冀藥制字Z20050846)第1階段治療6個月,早晨1粒,晚睡前1粒,肛門納入給藥(深度約5 cm),并已達到臨床治愈標準。
1.3.1 治療組 開始三七阿膠栓第2階段治療。采用長程遞減法:三七阿膠栓1粒,晚睡前肛門納入給藥,每日1次,治療2個月后改為隔日1次,再治療2個月后改為每周2次治療2個月,共治療6個月。
1.3.2 對照1組 第1階段治療結束后停藥。
1.3.3 對照2組 開始三七阿膠栓第2階段治療。三七阿膠栓的用法、用量與第1階段完全相同,共治療6個月。
1.3.4 療程及其他 3組均治療6個月后統(tǒng)計療效。整個治療期間囑患者勿勞累,勿受寒,勿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生活規(guī)律,保持心情愉悅。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比較180例患者第1階段治療前后腹瀉、膿血便及黏膜腸鏡表現(xiàn)評分變化情況,參照《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4]中相關內(nèi)容擬定評分標準。腹瀉:0分,正常無腹瀉;1分,每日腹瀉<4次;2分,每日腹瀉4~6次;3分,每日腹瀉>6次。膿血便:0分,正常無膿血便;1分,少量膿血便;2分,以膿血便為主;3分,全部膿血便或便鮮血。黏膜腸鏡表現(xiàn):0分,正常直腸黏膜;1分,直腸黏膜充血、水腫,血管模糊,輕度易脆;2分,直腸黏膜質(zhì)脆,有接觸性出血;3分,直腸黏膜粗糙,有自發(fā)性出血;4分,直腸黏膜可見彌漫性、多發(fā)性糜爛或潰瘍,表面覆蓋膿血性分泌物。比較3組第2階段治療6個月后疾病復發(fā)情況,未達到臨床治愈標準者即為復發(fā)。
1.5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電子腸鏡檢查顯示直腸黏膜恢復正?;驖儾≡钜研纬神:郏伙@效:臨床主要癥狀明顯改善,電子腸鏡檢查顯示直腸黏膜表面輕度炎癥反應,糞常規(guī)鏡檢正常;有效:臨床主要癥狀改善,電子腸鏡檢查顯示直腸黏膜表面充血水腫,潰瘍面減少和縮小;無效:臨床癥狀、電子腸鏡鏡檢查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或加重者[4]。
2.1 180例患者第1階段治療前后腹瀉、膿血便及黏膜腸鏡表現(xiàn)評分變化比較 見表1。
表1 180例患者第1階段治療前后腹瀉、膿血便及黏膜腸鏡表現(xiàn)評分變化比較 分,
由表1可見,180例患者第1階段治療后腹瀉、膿血便及黏膜腸鏡表現(xiàn)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明顯降低,已達到臨床治愈標準。
2.2 3組患者第2階段治療結束后疾病復發(fā)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3組患者第2階段治療結束后疾病復發(fā)情況比較 例
由表2可見,第2階段治療結束后治療組、對照2組疾病復發(fā)率與對照1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低于對照1組,但治療組與對照2組復發(fā)率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潰瘍性直腸炎是一種彌漫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一個亞型,是指發(fā)生在齒狀線以上直腸部位的病變[5]。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潰瘍性直腸炎的臨床發(fā)病率也逐年上升,但其具體發(fā)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與遺傳、免疫功能失調(diào)、精神心理、機械性刺激等因素有關,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6-7]。臨床上對于潰瘍性直腸炎的治療方法雖然較多,但缺乏特異性藥物,多采用美沙拉秦等5-氨基水楊酸制劑抗炎治療,雖能達到治療效果,但需長期堅持服藥,并有終身服藥的理論觀點,成本高,價格貴,患者治療依次性差[8-10]。
潰瘍性直腸炎屬中醫(yī)學泄瀉、腹痛、痢疾等范疇,認為其病在血分,為濕蒸熱壅、氣血凝結所致。先天稟賦不足,或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怫郁,導致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郁而化熱,釀生濕熱,流注下焦,致濕熱蘊結大腸,腑氣傳導失常,腸道氣血凝滯,壅而生膿。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清熱燥濕為原則。三七阿膠栓是我們治療炎癥性腸病的經(jīng)驗方[11-12],方中三七活血止血,散瘀止痛;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與三七一散一收,祛瘀生新,有止血而不留瘀之效;阿膠滋陰補血,潤燥止血;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稽S連清熱解毒,燥濕厚腸;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秦皮清熱燥濕,收澀止??;地榆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紫草解毒祛瘀,清熱消腫;苦參清熱燥濕利尿;罌粟殼澀腸止瀉;延胡索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清熱燥濕、解毒斂瘡生肌的功效。采用栓劑通過肛門納入給藥,可使藥物直達病所,作用于患處,可有效避免口服消化吸收過程對藥效的影響,提高藥物的有效濃度,增加藥物的利用率[13-14]。
另外,由于潰瘍性直腸炎病程進展緩慢,治療周期較長,因此如何提高藥物的長期療效、降低疾病復發(fā)率、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一直是臨床醫(yī)生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經(jīng)過長期臨床實踐,并依據(jù)中醫(yī)治未病“愈后防復發(fā)”理論,創(chuàng)立了長程遞減法治療疾病,并取得了很好的療效[15]。長程遞減法是指在一定時期內(nèi),首先采用足量藥物以控制病情,待病情控制后逐漸減少給藥量或(和)頻次,最終達到以最少的給藥量或(和)頻次,來達到長期治療疾病的目的。本研究治療組采用三七阿膠栓長程遞減法治療潰瘍性直腸炎就是取其義,前期使用充足藥量在短時間內(nèi)控制病情,減輕臨床癥狀,待癥狀逐漸好轉(zhuǎn)穩(wěn)定后,再行減藥處理,這樣既可以降低突然停藥導致疾病復發(fā)的風險,最終又可以應用最少的給藥劑量和頻次,達到最好的療效,而進行長期維持治療,這樣可有效減輕患者負擔,提高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治療組及對照2組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停止治療的對照1組(P<0.05),且治療組與對照2組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的用藥劑量及用藥次數(shù)均少于對照2組,達到了應用最少的給藥劑量和(或)頻次達到最好療效的目的。
綜上,將長程遞減法應用于三七阿膠栓治療潰瘍性直腸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可有效減少患者用藥劑量,降低用藥頻次,增加患者治療依從性,鞏固遠期療效,降低復發(fā)率,值得臨床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