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汶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廣東珠海 519000)
“士”是中國政治體系中極其特別的群體,由于其追求的特殊性,先秦士人常常在自我界定中搖擺、迷茫,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呈現(xiàn)出哲學思辨意味的“為人”還是“為圣”的思考。這種人類在保留肉身和世俗生活的基礎(chǔ)上,升華成思想至高無上的圣人的嘗試,使得“士人究竟是怎樣的人”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問題。
先秦士人秉承“圣人之道”,對于一切竭盡全力接近“仁”“道”的人極力贊賞,而對于身陷世俗欲望的人則嚴加鄙薄,這之中便自然產(chǎn)生了一種圣人與凡人道德水平的博弈。
《論語》中載入了許多孔子對于顏回竭力追求“道”的大力贊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①在簡陋的生存條件下,顏回因為“安貧”且“樂道”被孔子大加贊賞。還有孔子自己對于禮的追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四書章句集注》,第93頁)士人常常以最世俗的活動反襯出他們對個人欲念的竭力摒棄,展現(xiàn)對于美好品質(zhì)和禮樂社會的追求。
然而作為凡人,欲念是無可避免的,大部分的士人常常困于自我斗爭之中?!盎匾?,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四書章句集注》,第84頁)最得道的顏回,況且都只能保持一段時間無私欲,被稱為“圣人”的孔子自己,也未曾敢說能永遠“不違仁”,人類與自身欲望相抗衡的結(jié)果可見一斑。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風云變幻,使不少有志之士由于國家衰亡的強烈憂患意識,或主動或被動地投身到關(guān)于“國之道”“民之本”等思考中,積極入仕。
面對季康子對于仲由、端木賜、冉求能否從政的提問,孔子分別描述三個弟子為“果”“達”“藝”,回答都是“于從政乎何有?”(《四書章句集注》,第84頁)認為他們各有所長,從政沒有什么困難的,而且一定能造福百姓。還有諸如“雍也可使南面。”(《四書章句集注》,第81頁)等敘述,都寄托著孔子對弟子們推揚善道、教化黎民的期望。積極的入仕情懷是每個有志于“傳道”的人都該具有的。
另一方面,由于對名利的淡薄和對昏庸君主的失望,相當一部分士人對于入仕抱有著一定的反感,且由于士人擁有的崇高的“道”往往用以矯正君主的不賢,也使得君臣關(guān)系緊張,因此出現(xiàn)士人不屑于為官的“不為所召”和士人不被待見的“不為所召”兩種情況。
第一種“不為所召”是士人為了保持氣節(jié),拒絕為官的行為。“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保ā端臅戮浼ⅰ罚?26頁)孟子提出了“不召之臣”這個概念,認為士人應(yīng)當保持高尚,君主若有需求,應(yīng)當來“就”自己,而不是主動地混入名利場中。
第二種“不為所召”是統(tǒng)治者對士人的不待見。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各家之言興盛,士子供過于求,蘇秦在仕途早期游說失敗歸家,竟然招致“妻不下韌,嫂不為炊,父母不以為子”的對待,實在能窺見先秦士人的不易,也可見當時社會的功利思想之重。
不過,在士人有意保持自己崇高的地位同時,也出現(xiàn)一種情況,即在高調(diào)拒絕君主饋贈、批判君主不愛賢才的同時,實際上吊高了自己的身價,為自己未來仕途掛起了高潔的招牌。例如《戰(zhàn)國策》中顏斶與齊宣王的對話,在顏斶拒絕并嘲諷了齊宣王的同時,已經(jīng)達到了勸服齊宣王招賢納士的目的,從而更加有利于自己迅速地被任用。
先秦時期的士人確實在“仕與不仕”的問題上有著內(nèi)心的沖突、糾結(jié),他們既有一腔熱忱,又希望保持崇高,但實際上都是殊途同歸。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在中國最為受用?!爸袊R分子的價值取向素來是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他們瞧不起商人和工匠。他們認為‘問舍求田’是‘原無大志’的。”②士人的權(quán)威來源于掌握的知識,統(tǒng)治者都不能將其視作仆役與弄臣。因此,先秦士人具有前所未有的流動的靈活性(譬如執(zhí)六國相印的蘇秦),并嘗試與統(tǒng)治者建立互惠關(guān)系來保持自己在道德世界的崇高地位。
然而在君主制度之下,士人依然受制于王權(quán),自視過高容易將自己推入危險境地。另一方面,士人對經(jīng)濟確實的需求導致他們不得不維持一種居于人下的狀態(tài)??鬃釉诒环鹈Z召去做官時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四書章句集注》,第165頁)意思是自己也要養(yǎng)家糊口、也要一展抱負,即便從政環(huán)境不理想,自己也不得不接受??鬃由星冶簧嬎?、被實現(xiàn)抱負所驅(qū)動,先秦的眾多士人,又怎么能從這種自我矛盾中幸免呢?
士人窮其一生追求“道”這種不可見的抽象理想,竭力與世俗的一切劃清界限,直至超然狀態(tài)才罷休。談及對“義”的追求,孔子有“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四書章句集注》,第70頁),以“仁義”為核心思想的孟子,更提出了“魚和熊掌”的舍生取義理論
然而,理想社會中的生活狀態(tài)有多美好,就越會反襯當下的不足,這讓士人們認識到“至善”社會脫離實際而絕望萬分。
衛(wèi)靈公與夫人同坐一車而非與孔子一起出行,孔子嚴厲批判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四書章句集注》,第108頁)認為自己傳播的德竟然與美色齊平,倍感侮辱。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亦失望地訓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保ā端臅戮浼ⅰ?,第76頁)這些失望,不僅是對當事人的失望,而是對于人們抵抗不了欲念的失望。
即便是只求節(jié)制的中庸思想,至今都尚未能被廣泛實現(xiàn),先秦士人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的矛盾是難以調(diào)解的了。
“士”這一稱呼在后來漸漸演化為“知識分子”,近代封建制的瓦解,知識分子們再也沒有“仕與不仕”氣節(jié)上的糾結(jié),擁有比先秦士人擁有更加廣闊的施展天地。
“傳統(tǒng)的、很嚴正的中國知識分子,在人生上總是采取‘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態(tài)度?!雹弁砬逯R分子對祖國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們敢于在天朝上國的迂腐風氣中提出“學西方”的口號。五四運動期間,知識分子敢于對舊文字、舊思想、封建習俗破舊立新,再次在近代中國掀起另一股“救國”熱潮。他們甚至可以用桀驁不馴來形容:“梁漱溟當面頂撞毛澤東、張奚若說‘共產(chǎn)黨好大喜功’、陳寅恪開出‘二大條件’,都說明這一代知識分子在獨立性上,實領(lǐng)百年之風騷,成為最高脊梁?!雹苓@也是從先秦士人那兒繼承下來的高潔之氣。
但另一方面,士人自古就有的高尚品質(zhì)與困擾千年的自我矛盾,同樣帶到了近代風云中。
晚清知識分子固守舊觀念,“過于急切的入世態(tài)度,妨礙了他們對西方文化與學術(shù)思想的深入接受。否則,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末世,康梁怎么還寫得出《黃龍旗永飄揚》《愛國歌》,做著睡獅已醒新世紀屬我的‘世紀之夢’?”⑤對美好理想的維護和脫離實際的矛盾再一次暴露出來。
晚清知識分子對于平民群眾也保持著士人一貫的傲氣,只是居高臨下地在文字上“呼吁”了一番民眾覺醒,卻沒有一個人站到群眾中帶領(lǐng)他們前進。盡管后來也有像梁漱溟這樣愿意親近群眾的人,用鄉(xiāng)村建設(shè)保留傳統(tǒng)精神,但“梁漱溟卻把它(在中國農(nóng)村目睹的不滿)看作使對道德教化的召喚,并更快制定了一個方案,這個方案要讓農(nóng)村遍布‘君子’?!雹奘聦嵶C明,對于仁義充塞天地的理想千百年來始終是知識分子們的一種奢求。
從先秦士人到近代的知識分子們,一直陷于這個階層特有的自我矛盾之中,從前是,未來也可能仍將如此。但一個有骨氣的、嚴正的中國知識分子不會拋棄清高,不會丟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更不會停止對道德仁義滿天下的追求。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知識分子始終在向著理想中的“道”奔跑,以弱小卻不屈的力量戰(zhàn)斗著。
注釋:
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第85頁.
②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M].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59,第22頁.
③徐復(fù)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3頁.
④裴毅然.《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與探索》[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第350頁.
⑤裴毅然.《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與探索》[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第341頁.
⑥[美]艾愷.《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兩難》[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