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義君
(齊文化研究院,山東淄博 255000)
幸福觀是人們關于幸福的態(tài)度和看法,不同時代會產生不同的幸福觀。從古到今,人們對幸福的追求一刻都沒有停止過。比如,2011年“兩會”提出“幸福中國”的概念,2012年中國大街小巷都在講“你幸福嗎?”,可見“幸?!笔巧鐣P注度非常高的主題,也是人們熱衷談論的話題。針對幸福的問題,歷史上很多思想流派都有過思考,并進行了不同闡述。筆者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蘊含的各種幸福觀的源流進行梳理和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找出“幸福觀”的內核,這為我們實施幸福教育,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針對幸福問題,《尚書·洪范》是最早進行論述的,“向用五福,威用六極”思想就是其中的理論[1]。所說的“五福”指的是壽、富、康寧、好德、終命。而其中的“六極”思想與“五福”對立,指的是兇短折、疾、相憂、貧、惡、弱。能夠看得出來,五福指的事情是陽光美好的,是每個人都向往的;而六級指的都是不好的事情,都是讓人害怕和心生畏懼的事情。這種“五?!毙腋S^思想有下面兩個特點:一是對幸福進行了綜合性的定義,進行個體幸福情況判斷的標準就是長壽、富貴、健康安寧、尊崇美德、享盡天年這五項幸福要素;二是對其論述包含了相對論思想,關于“?!焙汀皹O”實施了同時思考,針對幸福和不幸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了相應結論。“五?!薄傲鶚O”給人們的幸福觀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后來的諸子百家根據其理論思想進行了自然、人生、人的價值等深刻思考。進而形成自己特色的幸福觀,對其后的儒家、道家、佛教的幸福觀思想影響深遠。
儒家是古代時期影響比較大的學派,“仁”“義”等思想是其中心道德觀,其幸福觀以道德為核心,是內因外因同時作用而獲得的良好結果。人們總說要長壽、富貴、命數(shù)等,這些幸福因素在儒家思想中是外部因素,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2]。德性是人幸福的內部因素,是能夠利用自身學習、不斷提高修養(yǎng)來進行改變的,因此,這是每個人要得到真正幸福的重要途徑,也是獲得幸福的基礎。儒家對幸福的看法,不是獨立概念,是和德性相聯(lián)系并進行共同形成的,體現(xiàn)了人的內心美好。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幸福觀實質就是幸福生活,也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修養(yǎng)。在論語當中的“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等就體現(xiàn)了儒家德性主義的幸福觀。儒家思想中,不但推崇個人幸福觀,還重視社會及群體幸福,同時認為社會及群體幸福更重要,對這個思想觀念的全面展示就是“內圣外王”之道。儒家幸福觀中,認為個人的幸福和德性要重視格物、正心、致知、誠意,要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斷進行個人人格的完善,進而獲得“內圣”之道,并以此為基礎,要把天下放在心上,以天下為己任,進而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思想境界,提倡和追求“眾樂”,考慮的是全天下人的大眾幸福,也就是幸福的至高境界。比如,人們都很熟悉的《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語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孟子·盡心上》中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都是對這種思想的闡釋。
道家思想和儒家不同,其主張的幸福觀主要是道法自然、天性無為。其觀點是合于自然、遵從天性、清靜無為。道家思想中,推崇一切都回歸自然,世間萬物要達到其自然狀態(tài),也就達到了它的最好狀態(tài)。人們的幸福也要自然,這與功名利祿、德性思想等都沒有太大的關系,只要順天性,合乎自然,與“道”相符,那么,就會獲得真正的幸福?!疤鞓贰敝械恼Z句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思想,如《莊子·天道》中的“夫明白于天地之道者,此謂之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辈⑶遥诘兰倚腋S^的理論中,也體現(xiàn)了很濃的辯證色彩,所說的幸福,和不幸相對立,同時也有聯(lián)系,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老子·第五十八章》所寫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就是這種關系。人要獲得真正的幸福,要對福禍間的關系進行正確理解。禍福是可以進行轉化的,所以,人們要考慮追求幸福的方法和途徑,面對不幸不能消極,想辦法轉化。道家思想是“寡欲”“無為”。“寡欲”并不否定人的需求和欲望,要其對欲望進行改變,進行降低。面對達窮貴賤、生死壽夭等人生百態(tài)時,要保持淡泊的態(tài)度,進而讓自己經常保持滿足感和幸福狀態(tài),也就是經常說的“知足常樂”,《老子·第四十六章》所說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
佛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要求人們向善,不爭[3]。提倡人們要遠離不幸,要擺脫痛苦,進而獲得幸福。佛教教義中體現(xiàn)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根”,痛苦是人必須經歷的?!峨s阿含經》提出了“八苦”。需要修行,做好事,形成好思想,進而脫離苦海而獲得幸福。最終達到“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澳鶚劇笔侨四軌蜻_到完全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是和當下完全不同的、非常優(yōu)越的生命場景。獲得涅槃讓人離苦得樂,獲得了永恒的幸福,得到了超然的境界。在我國的佛教思想中,提倡人們要追求涅槃,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另外,佛教幸福觀包含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思想,把每個人的富貴、長壽等各種人生的事情都列為業(yè)報,其思想是善惡有報,在人世中生活,要為來世積累福報,讓來生獲得美滿幸福,那么,在今生必須進行積德行善,遠離邪惡。這里所體現(xiàn)的幸福觀實質是與道德觀相相統(tǒng)一。積德行善,進行修行,這是得到幸福的方法和途徑。這與儒家思想中的“內圣外王”很相近,佛教的修行有所謂的大乘和小乘之分。修小乘是個人行為,是獲得自度,是個人脫離苦海,獲得幸福。而修大乘是在自己脫離苦海的同時進行度他,是要讓眾生都脫離苦海,獲得幸福。可以看出,佛教的幸福觀不只是進行自我解脫,還要幫助其他人,讓眾生都獲得幸福。
這是中國傳統(tǒng)幸福觀中,最貼合人民群眾生活實際的幸福觀,可稱為世俗幸福觀。它的核心要義是重視生命的價值和家族的興旺。這種幸福觀一方面是將幸福和生命價值聯(lián)系起來。各種民間活動以祈壽祝幸福,以“壽”護佑自身,追求幸福;另一方面是將個人幸福和家庭興旺聯(lián)系起來。民間追求的幸福是人丁興旺,子孫繞堂;講究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功名,而是要家族興旺發(fā)達,民間有“五子登科”“帶子上朝”等說法,重視家族官爵世襲,延續(xù)家族的繁榮。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改革進程不斷加快,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飛速,使得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加,并且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與發(fā)展速度相反的則是人們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當下一部分人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甚至為了滿足一己私欲,做出了一些違反道德的行為,并且當下社會中越來越多的拜金主義以及個人享樂主義在逐漸蔓延與擴張。另外還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當下人們還是將追求幸福作為生活努力目標,但是她們卻將幸福的定義定做為財富,導致盲目追求財富的同時忘卻淡化了親情、友情以及愛情還有誠實、信譽等待來的幸福感,異化了幸福的概念,并將物質作為幸福的代名詞,因此對中國傳統(tǒng)幸福觀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fā)展,還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幸福觀當代價值。
比如堅持儒家“道德滿足”傳統(tǒng)幸福觀,拋棄物質拜金主義幸福觀。所謂的拜金主義指的是,對金錢有了癡迷且能夠為了金錢而不顧一切,認為只有金錢才具有最高價值,并且盲目認為什么事情都要屈服于金錢之下,并將金錢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當然想要過上富裕的生活是人們生活追求的目標,并且為了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為此積極努力也是正確且符合道德理論的,正常渠道通過努力去獲取金錢并不是金錢主義,而盲目的、失去原則底線的則是拜金主義。拜金主義的橫行導致社會人情淡漠且物欲橫流,甚至社會風氣淪喪敗壞,這種錯誤的觀念影響了人們追求真正的幸福,因此想要有效毀滅這種拜金主義,體現(xiàn)人性本善良,就可以從儒家的“道德滿足”幸福觀著手。儒家幸福觀能夠從根本上消除拜金主義頑疾,并且儒家幸福觀是以道義作為衡量人們是否幸福和快樂的標準,在利益關系的處理上也同樣以道義作為利益獲取正確與否的標準,儒家幸福觀認為只有符合道義的事情或是利益,才是能夠讓人感到幸福的事情以及讓人感到幸福的利益,因此當代社會中儒家幸福觀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金錢的取之有道,以及道德滿足能夠帶給人更加幸福的滿足。
再比如道家“天人合一”幸福觀,遵循道家幸福觀當代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能夠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因為“天人合一”幸福觀思想理論主要是生態(tài)倫理觀念的重要思想支撐比,比如“仁民愛物”“返璞歸真”以及“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這其中都涵蓋著生態(tài)倫理觀念,且道家傳統(tǒng)幸福觀是將“自由逍遙”作為實現(xiàn)幸福保持幸福的根本,并且道家還倡導自然無為,返璞歸真,反對將自然事物以及一切自然通過人為進行改造,正確的認識自然規(guī)律,一定程度上道家幸福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并也為保護環(huán)境做出了貢獻,價值意義重大。
“幸?!睂τ谖覀儊碚f既容易又不易,因為幸福是多樣且脆弱的,也正是因此幸福才是我們生活當中最難以琢磨的問題,以往人們將“功名富貴與長生久視還有知性自足”定義為幸福概念,并且也影響著人們的心理以及生理結構,并支配與規(guī)范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因此本文對傳統(tǒng)幸福觀進行分析主要是希望能夠讓幸福變得不那么功利且能夠讓幸福更加容易一些,且能夠有效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
綜上所述,對于幸福,從古到今,人們都在孜孜追求,幸福成為人們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經過長久歷史錘煉而留存下來的瑰寶,其中蘊涵了豐富的幸福觀思想如今仍對我們的幸福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新時代,筆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幸福思想都濃縮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當中,我們應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樹立起自己的幸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