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娟
(吉林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德才兼?zhèn)洌逃紫纫寣W生學會價值選擇,其次是培養(yǎng)能力,然后才是知識。從高校培養(yǎng)目標來看,“德”是居于首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承擔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重任。 2014年,上海首先提出在一部分高校試點實行“課程思政”,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就。 “課程思政”從字面看僅是“思政課程”文字順序的重新排列,但卻蘊含著無限思想教育的“大思政”,從此改變了大學思政教育的“孤島現(xiàn)象”。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確提出:“要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 ”[1]在習近平總書記思想指導下,全國高校掀起了“課程思政”的改革浪潮。大學英語是高校學生必修的公共課之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更容易融入文化教育,提高學生文化自信,所以,從課程維度探析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也是“課程思政”實施的一個重要窗口。
近幾年,眾多學者研究“課程思政”,在中國知網輸入關鍵字“課程思政”,搜索近五年(2015—2020年)全部期刊論文總數(shù)為3482 篇,核心期刊論文數(shù)量為177 篇;輸入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近五年全部期刊論文總數(shù)有37 篇。
劉曉陽[2]分析大學英語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提出具體實施途徑:提高教師思想政治意識和綜合素養(yǎng);完善英語教材的編寫,英語教材應該有中國文化元素;注重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適時、適當?shù)厝谌胨枷胝谓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陳環(huán)[3]從以下幾方面實施“課程思政”:提升大學英語教師自身立德樹人能力;充分挖掘大學英語教材中思政育人因素,充分利用這些因素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利用英語第二課堂組織各項活動,宣傳正能量,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提升文化自信。
嚴婷[4]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尋求大學英語課堂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深挖課本育人因素;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思想育人環(huán)境;充分利用英語第二課堂,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劉澤林[5]通過分析當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重視教材文化體系構建;加強教師文化自信;拓展教學實踐空間。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實施“課程思政”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具有可行性。 通過語言了解西方文化,對比中西方文化,更突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愛國情懷。實施“課程思政”主要途徑是提升教師文化綜合素養(yǎng);深挖英語教材中育人的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大學英語課程育人功能。
大學英語是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具有授課周期長、開設范圍廣的特點,所以大學英語課應該成為“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多數(shù)高校英語授課時間是3~4 學期,在高校開設的眾多學科中是跨時相對較長的學科,所以教師與學生相處時間較長,師生情感相對親密,師生間了解甚深,教師幾乎了解每個學生性格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教學和思政育人。
有些學生或許一生都沒有機會出國親身感受西方文化和異域風景,但可以通過語言的學習實現(xiàn)這一目標。語言是文化和意識的載體,也是傳播媒介,英語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打開西方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加以甄別,易于學生形成正確判斷力。 通過文化對比,培養(yǎng)大學生家國情懷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所在,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可行性依據[6]。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傳道”要求教師言傳身教,傳授道理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人格,教師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對學生進行激勵、鼓舞、引導,用教師自己良好品質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學生,塑造學生高尚的靈魂。 現(xiàn)在很多大學英語教師更注重“授業(yè)”,在課堂上認真教授語言知識,深刻剖析篇、章結構,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多種技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但卻逐漸忽略了課堂思想育人的功能。
大學教師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首先自身應該思想過硬,一方面,自己要不斷學習政治理論,關心國家時事,用先進的政治思想武裝頭腦,形成正確世界觀、價值觀、思想觀,在教學過程中滋潤學生心靈;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加強大學教師思想教育,邀請優(yōu)秀思政教師對本校大學教師定期開展思政講座,觀看思政題材紀錄片等方式加強教師思政教育,使大學教師成為知識與正能量的化身。
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主要涉及文化、生活、經濟及政治等諸多方面,為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了大量素材。英語“課程思政”并不是生搬硬套,牽強地直接植入思政內容,而是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潤物細無聲地進行道德熏陶。教師應該深挖教材中現(xiàn)有資源,從眾多素材中挑選可以進行思政育人的內容,整合凝練德育教育資源,在解讀英語專業(yè)知識同時,關注深層次文化內涵,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7]。
大學英語教師通過應用項目教學、慕課教學、情境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氛圍和情境[8]。
教學設計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巧妙利用課前五分鐘演講,演講內容是關于愛國主義、中國文化風俗、中國優(yōu)秀人才代表、時事新聞等。例如,現(xiàn)在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至上原則,與西方國家“經濟利益”至上相比較,更加突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突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是我黨奮斗的宗旨。 通過簡短英語演講升華了學生思想境界,激發(fā)了學生愛國熱情、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同時用優(yōu)秀人才事例鼓舞學生不斷學習,砥礪前行,實現(xiàn)人生最大價值。
總之,“課程思政”突出課程教學目標中的“育人”導向,強調“立德樹人”與“協(xié)同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任重道遠,現(xiàn)在大學英語課堂未能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如何從課程維度實施課程思政依然是值得繼續(xù)探討和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