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云南昆明 650091)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只有根深才能葉茂,我們國家已經把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zhàn)略方針成為一項基本的國策,我們不僅要具有文化自信,還要積極傳承發(fā)展自己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目的正是要提升自己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方式,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xiàn)偉大復興,就必須弘揚發(fā)展民族文化。
文化必須依托媒介才能夠得以傳播,也就是說要形成文化產品,這種文化產品大大加快了文化傳播的效率,形成文化產品就是要靠設計去完成。我們可以將這種文化產品分成三部分:一種是必須借助文化制造,或者信息媒體技術的文化產品,即:影視作品、音樂、舞蹈、話劇等等,這類文化產品呈現(xiàn)出一種現(xiàn)場觀賞性或者通過影視媒體的技術進行傳播,這種傳播方式范圍廣、力度大;第二種是文化工藝品,這種文化產品有自己的物質形態(tài),主要用途偏向于精神性的欣賞,或者將現(xiàn)代技術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形成現(xiàn)代化的文化產品,使得這類產品也具有了一定的實用性;第三種是廣義的文化產品,這類產品主要體現(xiàn)產品的文化理念、思想等方面內容。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基于文化進行設計,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不僅僅局限在文化的圈子里而需要進行突破。中國的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是長期的戰(zhàn)略,因此我們未來的設計也必須設計出更好的、創(chuàng)新型的文化產品。
日本在設計領域可謂是碩果累累,二戰(zhàn)后日本從一堆廢墟中迅速崛起,經濟騰飛在設計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9年3月5日,日本著名建筑師、建筑學者、設計師磯崎新成為2019年度普利茲克獎獲得者,這已經是日本第八位普利茲克獎(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獲得者。日本在設計界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與日本所推行的設計政策是息息相關的,日本設計實行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雙軌制并行的方式,在一些手工藝、園林、工藝品等方面繼承了傳統(tǒng)的文化,利用傳統(tǒng)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從而設計出典雅、精致、富有意境的作品。在現(xiàn)代設計方面他們也迎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并且引進西方先進的設計思想,一些高科技的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2]。例如日本的汽車、照相機、電子產品等等都成了優(yōu)良設計的代名詞。在現(xiàn)代的設計中,可以看出這些產品中融入了日本的傳統(tǒng)思想理念,傳統(tǒng)文化與設計較好的結合,這也是日本設計發(fā)展迅速成就矚目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中國恒久的傳統(tǒng)文化逐漸消逝,古建筑的毀壞、非遺傳承的斷鏈、缺乏文化自信等等都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因此設計結合文化顯得刻不容緩。
“自然”一直是設計當中一個永恒的主題。人類不斷地通過勞動將自然之物改造為人造之物,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勢必要考慮到大自然的因素,不能夠忽視自然,造成與自然環(huán)境脫節(jié)的后果,這種“自然”理念也成了社會大氣候的必然產物。以建筑設計為例,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建筑美與自然美有機的結合,使得建筑與周圍的環(huán)境和諧共生,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設計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非不考慮自然的因素,完全由人造之物取代自然,從而造成建筑與自然格格不入,出現(xiàn)“失調”問題。例如世紀著名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他的許多作品將建筑與自然結合得非常巧妙[3]。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整個建筑的設計就地取材,色彩、質感、與遼闊的大山背景渾然一體,整棟建筑仿佛不是人為建造的而是本就屬于那座山的。日本的美秀美術館:貝聿銘為了不破壞自然之美,使建筑80%都埋藏于地下,通過一條隧道進入美術館,在隧道里看不出有什么,當走出的一瞬間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建筑大量采用玻璃,在室內行走仿佛漫步于大自然之中。貝聿銘先生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結合,有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
綠色設計基于人們對于環(huán)境破壞的反思,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對于自然物質資源的利用改造,經濟飛速的發(fā)展,對于社會進步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這種進步勢必會造成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而對于破壞自然環(huán)境所造成的代價也是嚴重的。當今環(huán)境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世界的國家共同去應對,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綠色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綠色設計也成為未來設計的一個重要的原則。
綠色設計的核心是3R原則,即Reduce(減少原則);Reuse(再使用原則);Recycle(再循環(huán)原則),即減少對物質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質的排放;設計時要求使產品及其零部件經過處理之后能繼續(xù)使用;設計應考慮產品材料的可回收性[4]。綠色設計著眼于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在進行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環(huán)境的效益,盡量減少對于環(huán)境的破壞,考慮產品的回收利用、循環(huán)利用,實現(xiàn)人-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共生。
綠色設計應該存在于產品設計制造的整個過程之中,包括產品的材料、包裝、功能到產品市場營銷、宣傳等等一系列的活動中,從而使得綠色設計成為一種綠色意識,成為大眾化的觀念,影響整個設計領域。
設計是為人服務的,一切設計要以人為核心,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必須把人的心理、生理、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因素考慮在設計當中,從而達到人與產品自然的交流接受,生理、心理、功能與情感的平衡,讓人感到舒適。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力求要從人體工程學、美學、心理學等角度考慮設計產品,尊重滿足設計接受者心理、生理的需要和精神追求。
以人為本的設計中所說的“人”并不是指某一類占比較大的人群。不同年齡的人群對于設計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一些公共區(qū)域,室外或者室內應該設計一些兒童玩耍的區(qū)域或者適合老年人活動的專門的區(qū)域,兼顧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這樣的設計更加的人性化,尤其是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程,這種考慮到特定年齡群體的設計將會意義重大。以人為本的設計也不僅僅是為正常人的設計,還包括殘疾人的設計,殘疾人中又分為不同的類型,針對不同的類型要有不同的設計。殘疾人需要被關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專門為殘疾人的設計在設計領域逐漸被重視,一些公共場所出現(xiàn)了為殘疾人的設計,例如一些樓梯的設計加入了緩坡,并且兩邊設有扶手,更加方便一些殘疾人上下樓梯,設計無障礙通道;人行道路上為盲人設計盲道;設計師專門為殘疾人進行產品設計等等,這種為專門為殘疾人的設計也是未來設計領域的重要課題。
“非物質”的意義是相對于哲學領域的物質,物質產品設計中主要是滿足基本的實用功能以及審美功能,而非物質的設計并沒有一定的物質的形態(tài),它涉及的主要內容是信息、基于服務的設計。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物質資源的消耗,物質資源是有限的,在這種條件下人類也將不斷的探索非物質化的設計。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的社會,隨著電腦、網(wǎng)絡的普及,新興技術推動設計的發(fā)展,“數(shù)字化”的產品不斷地涌現(xiàn),物質轉向非物質;原本從實物產品的設計逐漸轉向虛擬產品的設計;產品的設計轉向服務的設計。在這種背景下對于信息化條件下的網(wǎng)絡設計、虛擬設計、視覺藝術將成為設計領域的前沿主題。
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科技發(fā)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如何對這些龐大的信息進行處理,通過技巧和實踐提高人們利用信息的效率,是作為信息設計重要的方面。龐大的信息組成了大數(shù)據(jù)庫,我們可以把這些數(shù)據(jù)比喻為蘊藏能量的煤礦。煤炭按照其性質有焦煤、無煙煤、肥煤、貧煤等不同的分類,而露天煤礦、深山煤礦的挖掘成本又不一樣。與此類似,大數(shù)據(jù)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對于很多行業(yè)而言,如何利用這些大規(guī)模信息數(shù)據(jù)是贏得競爭的關鍵,而設計對于大數(shù)據(jù)的有效利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阿里巴巴創(chuàng)辦人馬云在演講中就提到,未來的時代將不是IT時代,而是DT的時代,DT就是Data Technology數(shù)據(jù)科技,可見大數(shù)據(jù)對于阿里巴巴集團的重要性。從這方面可以看出非物質的設計對于未來設計將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科技通過設計轉換為高科技產品從而服務人類,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與不斷發(fā)展使得人類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一個體積很小的產品也具有了強大的功能。例如全世界藏書量最大的圖書館——美國華盛頓會圖書館如今可以存儲在10立方厘米的光盤上。科技的發(fā)展將迅速蔓延到設計的各個領域并對各個設計領域形成強烈的沖擊。
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高科技的產品出現(xiàn)服務于人類,“藝術”與“科技”將更加廣泛的結合,隨著科技飛速發(fā)展,產品設計中“技術”的成分占比逐漸增加,而人們往往很容易忽略“藝術”的成分,也可以說設計的“物質”與“精神”中,“物質”的成分更多,就有可能造成人性的分裂和異化、社會的墮落,在設計中如何將“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是設計領域永恒的話題,而“藝術”與我們自身的文化、哲學思想緊密關聯(lián)。
我們整個社會在不斷地進步,設計領域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不同類別的設計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甚至消失,設計成為一門多學科交叉化發(fā)展的綜合性學科,身為一名設計師,不可能僅僅擁有某一方面的知識技能而是要掌握多種學科的知識技能,在進行某項設計任務時要兼顧上下游的設計領域,只有這樣整個設計項目才能銜接得當,才能夠成為一項真正可以落地的設計項目。設計活動中,我們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物理學、工程學、材料學等相關的理工類知識,還要具有哲學、文學、社會學、包括經濟學等一些文科類別的知識,對于一些美學、藝術學的知識也要有所了解。因此未來設計師必定要求具有豐富的知識體系,不僅僅局限于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
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相互結合,我們不能形而上學地把設計當作一種“技術”或者“藝術”,一個好的設計必然是“技術”與“藝術”良好的結合,“技術”的成分可以讓設計真正服務與人類,“藝術”的成分可以讓設計變得有思想有靈魂[5]。未來的設計也要結合這兩點,盡管未來設計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但是仍要遵循一定的發(fā)展原則。中國的設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給予設計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空間,未來的設計我們要把握大的發(fā)展趨勢,穩(wěn)步向前,推動設計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