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雷洲
(遼寧省鞍山市第三醫(yī)院心內科,遼寧 鞍山 114000)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臨床常見的心內科疾病,是指各種病因導致心臟疾病處于終末階段,老年群體受年齡或機體各器官功能減退等因素影響,發(fā)病率較高,同時冠心病、高血壓或擴張型心肌病等誘因導致患者出現食欲減退、呼吸困難及乏力等癥狀,部分患者伴有心肌梗死癥狀影響循環(huán)系統功能,甚至損害呼吸及腎功能,危及生命。目前,臨床治療以β受體阻滯劑為主,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但此類藥物的負性肌力效果顯著,不利于控制疾病進展,因此,有研究認為[1],利用比索洛爾治療能改善預后,其屬于β1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能改善心功能且獲得良好的治愈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采用比索洛爾治療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4 例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2例。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61~79歲,平均(70.18±5.36)歲;病變部位:前壁8例,下壁7例,廣泛性心肌梗死9例,室性心動過速10例,室性期前收縮8例;心功能分級:Ⅱ級21例,Ⅲ級21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 例;年齡63~81 歲,平均(72.29±5.15)歲;病變部位:前壁10 例,下壁7 例,廣泛性心肌梗死8 例,室性心動過度6例,室性期前收縮11例;心功能分級:Ⅱ級24例,Ⅲ級1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確診符合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肌梗死者[2];年齡≥60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內分泌系統功能正常者;近3個月內未接受β-受體阻滯劑治療者;具備自主溝通能力;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世界醫(y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心肌梗死前或心源性休克誘導心律失常者;本試驗藥物過敏者;精神障礙或依從性較差者。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方法治療,入院后給予患者常規(guī)吸氧及心電監(jiān)護,配合止痛、強心及擴張血管等治療,遵醫(yī)囑應用硝酸甘油、硝普鈉及阿司匹林,伴有心律失常者予抗心律失常治療,實時監(jiān)測呼吸狀況,若發(fā)生肺部啰音或呼吸困難等癥狀則實施速尿治療,定期觀察患者肺部啰音或心率等情況,根據病情提供對癥處理[3]。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比索洛爾(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江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049,規(guī)格:5 mg)治療,初始劑量6.25 mg,每天2次,根據患者血壓及心率變化調整用藥劑量,每隔5天逐漸增加藥物劑量,直至12.5 mg,每天控制用藥劑量為25~50 mg[4]。兩組均持續(xù)治療4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血壓。采用立式汞柱血壓計(上海眾鳴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9020)測定治療前及治療4 個月后的舒張壓及收縮壓,持續(xù)測定4 次后取平均值。②心率。利用聽診器聽診心尖區(qū)的心音。③心功能。治療4 個月后選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徐州派爾電子有限公司,型號:PL-3018Ⅱ)測定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與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5]。④治療效果。顯效:心肌梗死癥狀完全消退,心功能恢復正常;好轉:心肌梗死癥狀改善明顯,心功能基本恢復;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且病情加重[6],總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壓及心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壓與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壓及心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患者血壓及心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舒張壓(mmHg)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0.257 9 2.169 4 P值0.797 1 0.032 9 t值P值收縮壓(mmHg) 治療前治療后0.473 8 6.042 4 0.636 8 0.000 0 t值P值心率(次/min) 治療前治療后0.568 0 4.490 7 0.571 5 0.000 0 t值P值觀察組(n=42)87.24±19.36 73.18±15.25 3.697 2 0.000 4 136.59±18.24 114.46±9.32 7.001 7 0.000 0 101.18±13.26 79.25±10.03 8.548 1 0.000 0對照組(n=42)88.35±20.07 80.39±15.21 2.048 5 0.043 7 138.47±18.12 130.18±14.05 2.343 1 0.000 0 102.75±12.04 90.28±12.36 4.683 5 0.000 0
2.2 兩組心功能比較 觀察組LVEDV 及LVESV 均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心功能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LVEF(%)48.79±2.15 40.65±3.27 13.479 8 0.000 0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值P值LVEDV(mL)83.24±13.19 90.26±15.37 2.246 2 0.027 4 LVESV(mL)43.28±9.01 50.75±10.84 3.434 4 0.000 9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23%,高于對照組的80.95%(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n(%)]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臨床常見的心內科疾病,是指心肌梗死、心肌病或機體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引起的心肌損傷,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肌結構及心功能發(fā)生改變,使心室充盈功能及心室泵血減少,伴有心肌梗死者臨床表現為乏力、呼吸困難及液體潴留等癥狀,在老年群體內發(fā)病率高,未接受及時治療導致持續(xù)性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該病的治療策略有較大的轉變,由改善機體血流動力學轉變?yōu)殚L期修復為主,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具有兒茶酚胺濃度高、交感神經活性強及β 受體密度低等特點,常規(guī)療法不利于控制疾病進展,因此,研究認為[7],早期給予患者用藥治療能改善臨床癥狀,便于改善心功能及生活質量。
有研究報道[8],比索洛爾治療慢性心功能患者能改善預后,其屬于β受體阻滯劑,上調β受體密度后便于緩解心臟毒性,增加心肌反應且改善心室收縮功能,有效抑制機體交感神經過分興奮的狀態(tài),緩解血管的收縮頻率,達到降低心臟負荷過重的效果;同時該藥物能減慢心率、有效延長心室舒張充盈的時間,增加冠狀血流灌注,利于改善心肌的順應性及遲緩性,提高β受體的密度且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明顯增加心肌反應性及心室的收縮功能,充分發(fā)揮抗心律失常作用、降低死亡率,且該藥物能改善心肌缺血的現象,促進斑塊穩(wěn)定且有效縮小梗死范圍,降低心率及心臟指數,抑制心肌收縮程度,緩解對心臟的損傷力度且增加藥物對交感神經的敏感度。其次,比索洛爾能對過量兒茶酚胺造成的心臟損害及壞死情況加以阻滯,確保負性肌力作用下減少心肌耗氧量,確保心活動與心肌缺血具有一致性,同時該藥物能提高抗兒茶酚胺對心臟損傷的能力,對心室重構具有抑制作用,滿足心肌所需的營養(yǎng)需求,對機體早搏及室性顫動等心律失?,F象起到抑制,改善預后效果及心功能,便于獲得良好的治愈目的,具有充分的安全性及可行性[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血壓、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LVEDV 及LVESV 指標低于對照組,LVEF 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23%,高于對照組的80.95%(P<0.05),提示采用比索洛爾藥物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肌梗死,能改善患者心功能且緩解不適癥狀,發(fā)揮抗心律失常效果且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功能且療效顯著,具有較高安全性及可靠性,值得臨床推廣使用,與李蕾芳[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比索洛爾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控制血壓及心率,改善心功能且提高整體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