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碧 靜
(廣西財經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與教育評估中心,廣西 南寧 530200)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流大學建設水平在國家的戰(zhàn)略地位愈發(fā)明顯.許多國家政府和社會都高度重視一流大學的發(fā)展,迫切想要了解所在國家大學在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坐標中的地位及其與發(fā)達國家一流大學之間的差距[1].因此,本文以有一定國際地位的4種高校排名體系為研究基礎,包括由英國國際教育研究智庫提出的QS、由英國媒體《泰晤士高等教育》發(fā)布的 THE、由中國上海軟科提供的ARWU和由美國期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得出的USNEWS排名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其構成因子,比較4種排名體系的異同及其評價的側重點,同時輔以中國9所“985工程”高校群和美國常春藤聯(lián)盟大學群的實證分析,試圖把復雜問題簡化,以明確中國高校未來可能努力的方向.
全球高校排名體系主要是為了展示各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在不同維度上的具體情況及其一流高校在國際上的整體水平,得出的排名結果可以為高校發(fā)展提供參考.研究表明,4種全球高校排名體系對大學綜合實力水平分析的標準主要是圍繞財政經濟競爭力、生源市場和科研市場的競爭力、物質技術競爭力、師資競爭力和畢業(yè)生競爭力這幾個方面展開[2].
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體系旨在從學術聲譽(40.00%)、師均論文引用率(20.00%)、師生比(20.00%)、雇主聲譽(10.00%)、國際教師人數(shù)(5.00%)和國際學生人數(shù)(5.00%)等方面來對大學綜合實力進行評價[3];英國THE世界大學排名體系則旨在從教學聲譽調查(15.00%)、生師比(4.50%)、博士/學士學位授予比(2.25%)、師均博士學位授予數(shù)(6.00%)、師均收入(2.25%)、研究聲譽調查(18.00%)、師均科研經費(6.00%)、師均科研論文量(6.00%)、研究影響力,即歸一化的影響因子(FWCI,30.00%)、國際國內學生比(2.50%)、國際國內教師比(2.50%)、國際合作論文比(2.50%)和師均來自工業(yè)界的科研收入(2.50%)等13個指標對世界大學的整體情況進行評估;上海軟科(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主要依據(jù)教育質量(Alumni,10.00%)、教職員工中專業(yè)獎項的獲得情況(Award,20.00%)、研究人員情況(HiCi,20.00%)、研究產出指數(shù)(PUB和N&S,20.00%)和人均表現(xiàn)指數(shù)(PCP,10.00%)5個指標對各所大學進行綜合評分[4];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的一流大學競爭力評價體系則主要是圍繞全球研究聲譽(12.50%)、區(qū)域研究聲譽(12.50%)、出版物(10.00%)、圖書(2.50%)、會議(2.50%)、歸一化引文影響(10.00%)、總論文引用次數(shù)(7.50%)、高被引的出版物數(shù)量(12.50%)、高被引的出版物比例(10.00%)、國際合作論文(10.00%)、高被引論文數(shù)量(5.00%)和高被引論文數(shù)量占出版物數(shù)量的百分比(5.00%)等10多項指標展開[5].
從指標的初步分析結果可知,4種排名體系在指標類別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即每種排名體系都關注高校在教育質量以及研究方面的成就,且在整個指標體系中所占的權重都較大[6].
由于每種排名體系的側重點不同,導致每個排名體系所采用的具體指標和權重都存在差別[7].為了進一步明確高校排名的真正差距,首先要對各排名體系中的指標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公因子,將復雜關系的變量綜合為少數(shù)幾個核心因子,以利于分析判定影響競爭力的主要因素,進而明確中國高校今后的努力方向[8].
從4種排名體系的指標分析可知,不同排名體系所關注的大學功能不同,因此,必須要先確定各排名體系的衡量參數(shù),見表1.通過SPSS 23.0軟件對現(xiàn)有的評價模型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為了確保因素分析的順利進行,也就是使得指標總數(shù) <4,只分析4種排名體系.首先要對現(xiàn)有的7個指標類別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9],剔除相關系數(shù)較高的因子,然后選取更有可能影響學校發(fā)展的因子做進一步探索性分析.剔除的因子并非不重要,只是因為其可能不是影響一流大學競爭力的主要動力來源.
表1 2019年4種排名體系的評價指標
相關分析的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師均值和國際化的相關系數(shù)為 -0.968,且當顯著性水平為 0.05時,統(tǒng)計檢驗的相伴概率<0.05,即師均值與國際化顯著相關(P=0.032),且為負相關[10].因此可以剔除其中1個因子.本研究將選擇國際化作為因子分析中的1個指標.
表2 不同指標間相關系數(shù)
除了師均值與國際化2個因子存在相關關系之外[11],還有教師質量與國際化、以及與師均值之間均存在相關關系.本研究先暫時保留教師質量與國際化這2個因子,但為了確保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有效進行,必須要對其余因子進一步的篩選.因此,借助SPSS對原始指標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顯示,科研成果所占比例的均值最高,為57.25%,標準差也比較大,為14.50%,所占比例均值最低的后3個指標依次是聲望(2.50%)、師均值(2.50%)和社會服務(0.63%).由于在進行第1次篩選過程中,已經將“師均值”指標剔除,所以,經過此次篩選,可以剔除聲望和社會服務指標.此時,還有4個指標,分別為教育質量、國際化、科研成果和教師質量.根據(j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原則,樣本數(shù)(需要研究的排名體系總數(shù))高于指標數(shù).因此,本研究將借助《柏林原則》[12](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學排名專家組制定的16項原則)作為輔助標準,以保留這4個指標.在《柏林原則》中提出了排名的指標設計和權重問題的處理方法,即根據(jù)相關性與有效性來選擇指標,以及盡可能選擇產出而非投入的指標來評價[13].基于此,本研究將大學群的排名指標大體分為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2個類別.投入指標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師資水平、學科水平和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3個二級指標,而產出指標也進一步細化為基礎科研項目、重大科研成果、畢業(yè)生質量、國家聲譽和社會聲譽5個二級指標.再結合中國校友會網發(fā)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分配標準,本研究將師資水平、學科水平、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基礎科研項目、重大科研成果、畢業(yè)生質量、國家聲譽和社會聲譽8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定義為13.13%、11.11%、15.56%、13.33%、20.00%、20.00%、2.22%和4.45%,最后根據(jù)原有的指標做進一步的歸類,結果見表3.
表3 大學群輔助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使用SPSS軟件對現(xiàn)有的4個指標體系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如圖1所示的公共因子碎石圖[14].由此可見,前面3個公共因子的特征變化非常明顯,到第3個特征以后,特征值的變化趨勢逐漸變得平緩,選擇前3個公共因子作為原變量信息描述的關鍵因子,即這3個因子均是影響大學綜合實力的核心要素.
圖1 公共因子碎石圖
由此可見,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首先要同時提高高校的教師質量、教育質量和科研成果水平,輔以通過提高國際化程度來增強教師的質量.通過因子分析初始結果可知,其根據(jù)因子分析最終結果計算出的變量共同度依次為教育質量(0.985)、科研成果(0.965)、教師質量(0.981)和國際化(0.952).據(jù)此可知,全球高校排名體系最為關注高校的教育質量[15].
在本研究中,中國高校研究樣本選擇“985工程”中的9所一流大學.其原因在于,在中國重點建設的一流大學中,“985工程”首批建設的9所大學(簡稱C9高校)的定位更高、投入力度更大,是中國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也是“雙一流”建設的排頭兵[16].
為了給中國高校在建設一流大學方面提供借鑒,本研究中選擇的美國高校樣本是常春藤聯(lián)盟大學(Ivy League Colleges,IVY),這類大學群已經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其理由如下:從英國教育機構QS發(fā)布的世界大學排名(QS2020)[3]來看,C9高校與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IVY大學差距很大,因此,這類研究型大學群可以作為 C9高校“雙一流”建設過程中的“標桿”[17].
在歷年4種體系的排名中,美國高校的排名位次較靠前,且排名變動不大.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都是公認的世界頂尖高等學府,在4種排名體系中有優(yōu)越的排名[18].C9高校中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作為中國的一流大學,在排名體系中的排名也較為靠前,甚至遠超過IVY大學中的某些院校.但是,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2所院校在4種排名體系中存在著差距,形成二分格局.其原因可能是:北京大學是中國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但由于其在理科、工程和計算機等學科門類和專業(yè)上的表現(xiàn)相對靠后,因此在 ARWU上的排名相對也比較靠后[19].同時,由于在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數(shù)量上略少,所以在科研指向性強的ARWU和USNEWS排名體系中名次靠后,而在工業(yè)收入、國際化程度上略優(yōu)于其他院校[20],所以在THE排名體系中位居第30位;相比于美國一流大學的師生比數(shù)值,北京大學的師生比較低,因此其在QS排名體系中的位次會更低一些.清華大學的情況也類似于北京大學.這就初步證實了影響高校在4種體系排名情況的因素包括來自教育質量、教師質量以及科研成果之間的差距[21].
3.2.1 中美高校在教育質量方面的表現(xiàn)
中美高校在教育質量方面的表現(xiàn)(表4),可以通過比較高校生師比、教學質量和學生質量等3個維度的情況而得出.
表4 中美高校在教育質量方面的表現(xiàn)
在生師比這個維度上,通過比較中美一流大學在4種排名體系中同一年度的總排名,得出高校在師生比這個維度上的差距.有研究表明,總排名數(shù)值越小,則其在世界大學排名體系中的位置反而越領先[22].由表4可知,中國一流大學總排名數(shù)值偏高,9所高校的總排名均值為671,遠遠高于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中各所高校的總排名(達特茅斯學院除外).由此可見,中國C9高校在生師比這個維度上的表現(xiàn)與美國IVY高校在該維度上的表現(xiàn)存在很大差距.
在教學質量維度上,通過比較THE排名體系中的教學指標,以及USNEWS排名體系的出版物、書和會議指標的總體情況,得出中美高校在教學質量這個維度上的差距.在教學指標得分,統(tǒng)計包括教學聲譽調查、生師比和博士/學士學位授予比,中國C9高校得分的平均值為55.8分,遠低于美國IVY高校在教學指標得分的平均值;在出版物指標上,中國C9高校排名的平均值為77名,稍高于美國IVY高校在這個指標中的平均排名,主要原因在于,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中的布朗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在該指標的排名過低,拉低了整體的平均排名;在圖書指標上,中國C9高校排名的平均值為485名,而美國IVY高校在該指標的平均排名僅為69名,說明中國C9高校在“出版物”指標中平均排名遠遠低于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在該指標上的平均排名;在會議指標上,中國C9高校排名的平均值為57名,而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在此指標中表現(xiàn)出的平均水平相對比較差,8所一流大學的平均排名將達320名,則說明中國C9高校在這個指標中的表現(xiàn)優(yōu)于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在該指標上的表現(xiàn).基于此,中國C9高校在教學質量這個維度上的表現(xiàn)與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在這個維度上的表現(xiàn)基本一致,中美一流大學均各有2個指標結果優(yōu)于對方.
在學生質量這個維度上,主要選取的是中美一流大學在ARWU排名體系的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茨獎的校友折合數(shù)指標上的表現(xiàn)做出比較.中國C9高校在這項指標的表現(xiàn)一般,其中僅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2所高校實現(xiàn)了零突破,平均得分為2.4分,而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在該指標的平均得分為46.3分,相當于中國C9高校平均得分的20倍.
綜上所述,在評估教育質量方面的3維度6指標中,中國C9高校與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在教育質量方面的表現(xiàn)存在顯著差距.由此可見,在教育質量方面的差距會影響一流大學在4種排名體系的排名情況,同時說明4種排名體系都關注高校在教育質量方面的表現(xiàn).
3.2.2 中美高校在教師質量方面的表現(xiàn)
中美高校在教師質量方面的總體情況(表5),可以通過比較高校教師的人均收入水平、獲獎情況和論文引用水平3個維度的情況分析[23].
表5 中美高校在教師質量方面的表現(xiàn) 單位:分
在教師的人均收入水平這個維度上,通過比較THE排名體系中的教學和研究指標來得出中美一流大學在教師人均收入這個維度上的差距.如表5所示,在教學指標中,中國C9高校得分的平均值為55.8分,遠低于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在該指標上得分的平均值;在研究指標中,中國C9高校得分的平均值是57.4分,同樣也遠低于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在該指標上得分的平均值.由此可見,中國C9高校在教師人均收入水平這個維度上的平均水平遠低于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在這個維度上的平均水平.
在教師獲獎情況這個維度上,主要比較上海軟科ARWU學術排行榜Award指標而得出中美一流大學在獲獎情況這個維度上的差距.在 Award指標中,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在該指標得分的平均值為53.5分,而中國C9高校每1所高校在該指標的得分均為0分.
在教師論文引用水平這個維度上,主要通過上海軟科學術排名體系的HiCi指標來進行比較而得出中美一流高校在該維度上的表現(xiàn)情況.在HiCi指標中,中國 C9高校得分的平均數(shù)為20.3分,而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得分的平均數(shù)則為46.8分,是中國C9高校在這個指標中得分平均數(shù)的2倍以上.由此可以得出,中國C9高校在這個指標中的平均水平與IVY大學聯(lián)盟在該指標上的表現(xiàn)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綜上所述,在評估教師質量方面的3維度4指標中,中國C9高校與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在教師質量方面的表現(xiàn)存在顯著差距.由此可見,在教師質量方面的差異會影響一流大學在4種排名體系的排名情況,同時說明4種排名體系都關注高校在教師質量方面的表現(xiàn).
3.2.3 中美高校在科研成果方面的表現(xiàn)
中美高校在科研成果方面的表現(xiàn)(表6),主要通過比較高校在科研生產力、科研影響力、科研協(xié)作力和科研卓越程度4個維度上的情況而得出[24].
首先,主要通過比較THE排名體系中的研究指標、ARWU排名體系中的PUB指標得出中美一流高校在科研生產力這個維度上的表現(xiàn)情況.如表6所示,在研究指標中,中國 C9高校得分的平均數(shù)為57.4分,而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得分的平均數(shù)則為80.1分,明顯高于中國 C9高校的平均分;在 PUB指標中,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有獲得滿分的院校,也有分數(shù)很低的院校,因此美國IVY高校得分的平均數(shù)僅為59.3分,而中國C9高校的得分比較集中,基本上在50.0分左右,所以C9平均數(shù)為63.3分,略高于美國IVY高校的得分.由此可見,中國C9高校在科研生產力維度上的平均水平與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在這個維度上的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表6 中美高校在科研成果方面的表現(xiàn)
在科研影響力這個維度上,選擇QS排名體系中的師均論文引用率指標、THE排名體系的FWCI指標和USNEWS體系的歸一化引文影響力指標[25]來進行比較,從而得出中美一流大學在科研影響力這個維度上的差距情況.在師均論文引用率指標中,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得分的均值為81.5分,而中國C9高校得分的均值為71.43分,略低于美國IVY高校得分的均值;在FWCI指標中,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的平均得分為98.2分,而中國C9高校的均值則為56.5分,明顯低于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的均值;在歸一化引文影響力指標中,中國C9高校排名均值為584名,而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的排名均值為39名,因此,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的表現(xiàn)遠遠優(yōu)于中國 C9高校在該指標上的表現(xiàn).由此可以得出,中國C9高校在科研影響力這個維度上的平均水平遠遠落后于美國IVY高校.
在科研協(xié)作力維度上,通過比較QS排名體系的學術聲譽指標、THE排名體系中反映研究聲譽調查的研究指標、USNEW排名體系中的全球研究聲譽指標和區(qū)域研究聲譽指標而得出中美一流大學在科研協(xié)作力維度上的差距情況.在學術聲譽指標中,中國C9高校得分均值為68.1分,而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得分的均值達到87.6分,比中國C9高校得分均值高;在研究指標中,美國IVY高校的均值為80.1分,而中國C9高校的均值僅為57.4分,低于美國高校的均值;在全球研究聲譽指標中,美國 IVY高校聯(lián)盟的排名的均值為62名,但是中國C9高校的均值達到了232名,因此可知,中國C9高校的表現(xiàn)明顯落后于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的表現(xiàn);在區(qū)域研究聲譽指標中,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得到的排名均值為83名,而中國 C9高校的均值為194名,正好是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排名均值的2倍,由此可得中國C9高校的表現(xiàn)與美國 IVY高校聯(lián)盟在該指標上的表現(xiàn)是存在顯著差距的.基于此,中國C9高校在科研協(xié)作力這個維度上的平均水平落后于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在這個維度上的平均水平.
在科研卓越性這個維度上,通過比較ARWU排名體系的N&S指標、USNEWS排名的高被引論文數(shù)量指標、高被引論文數(shù)量占出版物總數(shù)的百分比指標、總論文引用次數(shù)指標、高被引出版物數(shù)量指標以及高被引出版物比例指標得出中美一流大學在科研卓越性這個維度上的表現(xiàn)情況.在N&S指標中,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得分的均值為46.9分,而中國C9高校的均分僅僅為16.7分,明顯低于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的均分;在高被引論文數(shù)量指標中,中國C9高校的排名均值為137名,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的排名均值則為56名,略優(yōu)先于中國高校排名的均值;在評估第3個指標時發(fā)現(xiàn),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排名的均值為47名,而中國C9高校的排名均值卻為476名,二者之間相差甚遠;對于第4個指標,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的排名均值也明顯優(yōu)于中國C9高校的均值;對于第5個指標,美國 IVY高校聯(lián)盟排名均值是63名,而中國 C9高校在該指標上的均值則是121名,美國 IVY高校聯(lián)盟的表現(xiàn)略優(yōu)于中國高校;對于第6個指標,中國 C9高校排名的均值是537名,而美國 IVY高校的排名均值僅為35名,差距顯而易見.由此可見,中國C9高校在科研卓越性這個維度上的平均水平較美國IVY大學聯(lián)盟在這個維度上的平均水平而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綜上所述,在評估科研成果方面情況的4維度15指標中,中國C9高校僅在1個指標中的平均水平優(yōu)于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說明中國C9高校與美國IVY高校聯(lián)盟在科研成果方面的表現(xiàn)存在著顯著差距.基于此,在科研成果方面的差異會影響一流大學在4種排名體系的排名情況,同時說明4種排名體系都關注高校在科研成果方面的表現(xiàn).
綜上分析,4種排名體系在對中美一流大學群的評估結果存在較高的一致性,但由于QS、THE與ARWU、USNEWS在指標體系構型上的導向不同,而呈現(xiàn)QS與THE、ARWU與USNEWS的排名結果更為相近,但兩兩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且這4種排名體系都一致關注高校在教育質量、教師質量、科研成果這3個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同時,中國一流大學同美國一流大學的主要差距來源體現(xiàn)在這3個方面.為此,中國高校未來應重點從提升教育質量、科研成果、教師質量3個方面加快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