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瑜
初中英語語法課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探究仍處于起步階段。英語語法教學不能僅僅著眼于語法規(guī)則,還應重視語言形式的意義、與之關聯的社會因素、文化背景和語篇語境等(程曉堂2015)?!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倡導的英語教學語法觀,是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tài)語法觀。由此可見,語言文本的教學不是簡單重復語言,而應該重在挖掘語言形式背后的語用,由語言空間向思維空間轉換。
大多數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講。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產生依賴心理,不會主動探究、積極思考,更不會自主總結語法規(guī)律,逐漸對語法學習失去熱情和興趣。在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少,不利于他們真正掌握和運用語法,暴露出語法概念不清晰、語法規(guī)則不明了、語法運用不靈活等問題。
大多數教師對教材的把握不夠全面,對文本的解讀不夠精準。例如,對于人教版英語教材中Grammar Focus的處理,教師通常讓學生直接朗讀、背誦、默寫,認為能夠默寫出來就代表學生已經掌握;4a—4c的語法練習通常被當作單純的語法習題進行當堂練或布置給學生回家完成,導致學生沒有深入地解讀文本,對于語法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沒能上升到語言的表意功能和語用層面。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讓教師關注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必要性,但教師較少意識到語法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學活動多聚焦于識記與理解,屬于低層次認知活動,而思維品質尤其是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需在高層次認知活動中才能實現。教師一旦把語法教學變成講解語法知識、完成語法練習,就容易導致學生學到的語法知識呈現碎片化,缺乏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且對于語法的理解停留在記憶規(guī)則層面,限制了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高玲玉 2019)。
思維品質是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教育部 2018)。英語教育可以著力發(fā)展學生以下思維品質:靈活性、敏捷性、準確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魯子問 2016)。學生學習語法不僅需要掌握語言知識,還需要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語法教學應立足英語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依托語篇、語境和語用,刺激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法進行思維(王欣 2019)。英語語法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語法教學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思維活動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以人教版(Go for it!)《英語》九年級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第三課時(Grammar Focus 4c)語法課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為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受主動語態(tài)和漢語表達習慣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慣性較大,讓他們主動運用被動語態(tài)談論事物是難點。文本解讀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解讀教材中每一部分的編寫意圖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人教版英語教材為例,Grammar Focus不是一個簡單重復聽說課中目標語言的擺設,而是語法教學中一個承上啟下、不可省略的部分。所謂“承上”,是指在前面課時聽力輸入、口語輸入和語篇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語言形式和語義的歸納;所謂“啟下”,是指為語法操練打下基礎。其中,4a—4b是控制性或半控制性的語法操練,學生在有意義、主題式的情境中運用語法規(guī)則進行語法操練;4c則是開放性的語言活動,學生在綜合性的語言活動中運用語言,達成語用目標。基于文本解讀,下面將重點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語語法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學生進行free talk,談論“small inven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并簡單闡述理由。
S1:I think the hotpot is a small invention that changed the world.Because I think it’s very delicious.
S2:I think wifi is a small invention that changed the world.Because it’s convenient for us to surf the Internet.
教師呈現茶葉、拉鏈和支付寶的圖片,在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下,學生根據圖片談論發(fā)明物的發(fā)明時間、發(fā)明者等,復習前面課時中茶葉和拉鏈的相關信息,談論當代的重要發(fā)明——支付寶。支付寶是一個新話題,故教師需引導學生使用目標語言。
T: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li pay?
S1:When was it invented?
S2:Was it invented in 2002?
S2:No,it was invented in 2004.
T: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S4:Who was it invented?
S5:It was invented by Ma Yun and his team.
T:What’s used for?
S6:It’s used for buying something.
T:It’s used for online payment.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談論圖片上的發(fā)明物呈現目標語言。首先以發(fā)明物的話題打開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開闊思路,構建發(fā)明物的概念。從學生的回答如火鍋、wifi、飛機等可以看出,他們對于發(fā)明物的概念構建較成功。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靈活、發(fā)散的特點。通過師生問答、生生問答,教師用顯性的問答調動了學生對發(fā)明物話題背景知識和相關生活經驗的隱性思維過程,從而引發(fā)其對相關話題的思考,激活已知,儲備背景知識。
讓學生齊聲朗讀和觀察板書并畫出被動語態(tài),引導他們歸納出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tài)的構成規(guī)則,即was/were done(過去分詞),在PPT上用中文注釋,明確“過去分詞”的概念。學生在回答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tài)的構成時總是直接說be done,教師通過舉例引導學生關注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
【設計說明】導入環(huán)節(jié)已在板書上呈現語法核心句子,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板書上標出被動語態(tài),并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tài)的構成規(guī)則,完善語法概念,提升思維的準確性。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是被“灌輸”語法規(guī)則,而是通過觀察例句主動探究語法規(guī)則。本環(huán)節(jié)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利于他們真正理解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為后續(xù)的語法操練和語用打好基礎。
教師將教材中的語法練習1替換成用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tài)或by填空的自編練習,動詞過去分詞涵蓋規(guī)則變形的幾種類型和不規(guī)則變形,添加一個反義疑問句的練習,使難度更有梯度(見圖1)。語法練習2選用課本上4a的練習,將主動句改成被動句,并引導學生歸納出兩條是否用by的語法建議(見圖2)。
圖1
圖2
語法練習3選用課本上4c關于電話機發(fā)明的語篇練習,綜合考查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的區(qū)別,一般現在時的被動語態(tài)和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的區(qū)別,并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另外兩條語法建議(見圖 3)。
圖3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任務,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1)觀察與分析。教師讓學生觀察各個例句,比較例句之間的差異,思考用by和不用by的表意區(qū)別,歸納出是否使用by的相對規(guī)則。(2)比較與對比。在本課時中,學生接觸了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也復習了一般現在時的被動語態(tài)。通過比較和對比例句,讓學生理解被動語態(tài)有時態(tài)之分,區(qū)分一般現在時的被動語態(tài)和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3)歸納與總結。在給出語法建議時,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歸納,通過提問、追問,讓他們在充分理解被動語態(tài)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而不是教師教條式地傳授新知。另外,在做語法練習2時讓學生板書,更容易了解他們對語言規(guī)則理解的準確性,發(fā)現其在理解上的誤區(qū)和思維上的盲點。教師將練習中碰到的重點過去分詞分類整理在板書上,關注生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過去分詞,平時自主進行分類和歸納。通過這樣的語法練習,讓他們深刻地理解被動語態(tài)。
讓學生先根據板書回顧談論發(fā)明物的核心句型,然后展示支付寶的范例,引導學生談論發(fā)明時間、發(fā)明者及“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發(fā)明并說明原因”。學生利用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搜集的關于發(fā)明物的信息,按照范例(見圖4)跟同伴進行pair work,談論發(fā)明物,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圖4
當學生準備對話時,教師將對話范例中的描述性詞語隱去,讓學生自己對所談論的發(fā)明物定性并闡述理由,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表達個人觀點。引導學生關注支撐觀點的理由需具體、生動和貼切,避免籠統(tǒng)和套用。學生在展示對話時不直接說出發(fā)明物的名稱,產生信息溝,調動其余同學通過整個對話內容或進一步的提問猜出發(fā)明物。
以下是課堂中兩組真實的學生對話:
學生對話一:
A:I think it’s an interesting invention.
B:What’s it used for?
A:It was first used for refreshing and relieving cough,but now it’s used for drinking.
B:When was it invented?
A:It was invented in 1886.
B:Who was it invented by?
A:It was invented by John Pemberton.
B:Why do you think it’s an interesting invention?
A:Because it tastes really good.
學生對話二:
A:I think it’s an strange invention.
B:What’s it used for?
A:It was first used for making drugs.
B:When was it invented?
A:It was invented in 1 500 BC.
B:Who was it invented by?
A:It was invented by Greeks.
B:Why do you think it’s an strange invention?
A:Because it can also ease the pain.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學生對話二結束后教師追問:
T:You think opium(鴉片)is a strange invention.It was used for making drugs.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S:It’s awful.
T:Now it is used for easing pain.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It’s quite helpful.
T:So you may think it was awful but it is helpful now.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綜合性的語言活動運用語言,以達到語用的目的。由于預習時學生已經搜集了發(fā)明的相關信息,在對話時人人都有話可說。在學生對話準備過程中,教師發(fā)現學生談論的發(fā)明物包含WPS軟件、空調、電腦、相機、東坡肉、手機、耳機、作業(yè)等,內容充滿趣味性,思路相當開闊。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發(fā)明物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觀點,例如,有學生認為手機是一項有用的發(fā)明,方便人們溝通、聯系,也有學生認為手機會影響學習。學生各抒己見,進行思維碰撞,培養(yǎng)了思維的批判性。
從課堂實錄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對話一中,學生運用了前面環(huán)節(jié)的語法建議,在真實語境中描述可樂的用途,準確地使用了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和一般現在時的被動語態(tài),批判性思維得到發(fā)展:有些發(fā)明的用途并非一成不變,也許會隨著時間和社會發(fā)展而變化,并恰當地運用了不同時態(tài)的被動語態(tài)。對話二中,學生用strange描述鴉片,但是strange并沒能直接地表達出辯證的看法。之后,教師進一步追問,引導學生闡釋strange的內涵包括awful和helpful兩層含義,使觀點更加明確。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學生能夠思考發(fā)明物的好處和壞處,批判性思維得到提升。
然而,教師在教學反思時意識到此環(huán)節(jié)還存在不足,pair work對話的開啟不夠自然、比較突兀,若能在開頭增加一個交際性的真實情境,能更好地體現真實的語用。比如,學校正在開展一個評選最感興趣的發(fā)明物的活動等。
本堂課中,學生明白了描述發(fā)明物時可以用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In what other situations do we usually use the passive voice(Past Simple)?
S1:Brazil was beaten by France in the final.
S2:My new phone was stolen on the subway.
S3:I was punished by the teacher because I didn’t finish my homework.
S4: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Asian Games would be held in Hangzhou in 2022.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用一個開放性問題檢測學生對被動語態(tài)的應用,從語言形式和語義層面上升到語用層面,讓學生思考除了談論發(fā)明物外,通常還可以在哪些情境中使用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并列舉出情境,說出例句,實現語法知識在真實語境中的遷移,讓學生對被動語態(tài)的語法點融會貫通,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切忌只看到語言形式和語義,應該深入挖掘語言背后的語用,包括語言使用的情境、語言使用的對象、語言使用的場合、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等。教師要充分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內容相對應的設計意圖和教學目標。文本解讀越深入,教學目標就越具體。但是,文本解讀也應根據學情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防止過度解讀。例如,在語法操練4a練習中,需要學生思考被動語態(tài)中by的用法,鍛煉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但教師也不能讓學生過度區(qū)分使用by和不用by,因為by的用法是靈活的、模棱兩可的,關鍵在于說話者想表達什么,要由具體的語境決定。
思維活動往往體現在一些合作探究的學習任務上,實際上思維無處不在?;\統(tǒng)地講,凡是能夠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活動都是有益的思維活動(陸鋒 2019)。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依托課堂問答和合作任務。開放式的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開放性,挑戰(zhàn)性的提問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師生問答時,教師要盡量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提升課堂的包容性;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互問答,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促進同伴交流與學習。教師設置靈活的合作任務,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克服思維定式,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通過交流、合作和展示,分享思維成果。當然,這并不代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體現思維的培養(yǎng),最根本的是要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目的和學生學習需求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和活動進行替換、補充和刪減(教育部 2012)。課例中的語法操練環(huán)節(jié)采用了自編填詞練習、4a句子練習和4c綜合性語篇,刪減了4b,選取的練習按照從詞到句子再到語篇的層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循序漸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深刻性。教材的使用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思維品質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語法教學中不容忽視。龔亞夫指出:“如果中小學英語教育可以通過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有可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積極的人格力量和美德?!背踔杏⒄Z教師只有精準解讀文本,有效開展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活動,才能全面促進其思維品質的發(fā)展。語法教學只有指向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才能讓語法真正地“活”起來,讓學生真正地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