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航
(南京梅山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江蘇 南京 210039)
外傷性顱腦損傷的發(fā)生多與意外事故相關,如交通事故、生產(chǎn)事故及墜落等[1]。其類型主要可分為硬膜外血腫、硬膜內(nèi)血腫、外傷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屬于危急重癥,需及時接受治療干預。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此類患者的存活率有了極大提升,但普遍存在預后不良等現(xiàn)象,故及早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采取妥善的治療干預方案是患者預后改善的關鍵性因素[2]。CT是顱腦損傷診斷的重要方案,可多切面、多角度檢測患者的顱腦損傷情況,從而為患者的診斷、治療等提供依據(jù)[3]。GCS是一種顱腦損傷昏迷程度評分量表,目前在臨床應用已較為普遍,通過評分能反映患者的顱腦損傷程度[4]。本次研究將CT檢查評分與GCS評分聯(lián)合應用,以探討兩種評分方案對患者預后、轉(zhuǎn)歸的預測價值,報道如下。
對我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28例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時進行CT檢查、GCS評分。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51例;年齡18~78歲,平均(42.36±7.26)歲。顱腦外傷原因:交通事故78例,墜落傷29例,其它21例。
納入標準:(1)經(jīng)臨床、影像學診斷明確為外傷性顱腦損傷;(2)相關資料保存完整,能夠保障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數(shù)據(jù)詳實、準確;(3)患者知情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存在CT診斷禁忌;(2)合并其它對患者預后產(chǎn)生影響的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主要器官器質(zhì)性損傷等;(3)合并精神、認知功能障礙。
患者在收治后接受CT診斷,儀器飛利浦64排螺旋CT,取仰臥位,頭位。掃描時自聽眥線向上連續(xù)掃描,管電壓130kV,管電流150mA/s,層厚10mm,螺距1mm,矩陣512×512,掃描完成時由儀器配套工作站將原始圖像進行薄層重建,由同一個影像學團隊閱片。
患者在收治后,采用GCS評分對患者的顱腦損傷進行評測。
CT檢查總分為15分,按照輕度、中度、重度進行分級,其中輕度得分為0~5分,中度為6~10分,重度為11~15分。
GCS評分主要涉及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語言反應、睜眼反應,總分為15分,其中輕度昏迷13~15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
患者預后理想:治療后6個月,患者的功能恢復理想,基本能獨立自主生活,可存在輕度功能缺陷?;颊哳A后不理想:治療后6個月,存在影響生活質(zhì)量的功能缺陷或障礙,患者臥床生存、植物生存、死亡。
當兩種檢測評分結果一致時,按照結果分級;當兩種檢測評分預測結果不一致時,采用級別更高的,如患者CT為輕度,GCS評分為中度,即采用中度作為最終評分。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顯示,CT檢查評分輕度組(n=62例)、中度組(n=39例)、重度組(n=27例),每組預后理想、預后不理想分別為(53例、9例)、(29例、10例)、(8例、19例)。CT檢查評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的預后不理想發(fā)生率為14.29%,25.64%,70.37%,相關性分析顯示(r=0.756,P<0.05),CT評分與患者病情嚴重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表1 CT檢查評分與預后的關系[n(%)]
表2顯示,GCS評分輕度組(n=61例)、中度組(n=38例)、重度組(n=29例),每組預后理想、預后不理想分別為(52例、9例)、(30例、8例)(9例、20例)。GCS評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的預后不理想發(fā)生率為22.95%,21.05%,68.97%,相關性分析顯示(r=-0.714,P<0.05),GCS評分與患者病情嚴重嚴重程度呈負相關。
表2 GCS評分與預后的關系[n(%)]
CT檢查聯(lián)合GCS評分輕度組(n=55例)、中度組(n=36例)、重度組(n=37例),每組預后理想、預后不理想分別為(51例、4例)、(33例、3例)(7例、30例)。CT檢查評分聯(lián)合GCS評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的預后不理想發(fā)生率為7.27%,8.33%,81.08%,相關性分析顯示(r=0.805,P<0.05)。
從表1、表2、表3可知,CT檢查評分、GCS評分及CT檢查聯(lián)合GCS評分均能夠預測患者的預后,但采用聯(lián)合檢測的輕度患者預后理想占比更高,重度患者預后不理想占比更高,更能夠預測出患者的預后情況。
外傷性顱腦損傷的患者在臨床常見,主要發(fā)生原因為意外事故,患者在受傷后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腦功能障礙、神經(jīng)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近年來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數(shù)量呈現(xiàn)增多趨勢,繼而引起臨床的更大重視。得益于醫(yī)療技術的提升,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的死亡率在顯著下降,但存活者出現(xiàn)相關功能障礙的占比居高不下[5]。因而在患者入院時對其開展有效評測及預后預測有重要價值。
CT診斷是臨床重要的影像學檢測方法,由于技術進步目前在顱腦損傷的診斷中應用廣泛且價值得到臨床醫(yī)師認可。在診斷顱腦損傷時,CT可對顱腦內(nèi)不同切面進行掃描,經(jīng)重建后,能評估外傷性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為醫(yī)師制定診療方案提供參考。GCS評分是格拉斯哥大學的2名教授總結設計的一種評估顱腦損傷后昏迷程度的評分量表,歷經(jīng)約半個世紀的應用,為評估顱腦損傷導致的意識障礙及損傷程度的評估做出了突出貢獻[6]。目前GCS評分是外科臨床醫(yī)師臨床應用較多的評分標準,其應用效果也得到廣泛認可。
在本次研究中,將兩種評分應用于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評估中,結果顯示CT檢查評分、GCS評分均與患者的預后有相關性(P<0.05),入院時的兩種評分能夠評估患者的顱腦損傷程度,并預測患者的疾病發(fā)展及預后情況。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還提示CT檢查評分聯(lián)合GCS評分能夠使評估、預測結果更為可靠,因此在患者入院時進行顱腦CT檢查,GCS評估具有必要性,對患者的診療,疾病發(fā)展預測及預后預測均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