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飄霞
【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初中語文古詩文閱讀的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詩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內容并體會主題。要求背誦優(yōu)秀篇目80篇,誦讀古代詩詞,并有意識地積累、感知和運用。提高自己的閱讀審美能力。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的一首課外閱讀散曲。是元代名臣張養(yǎng)浩的代表作。這首散曲是張養(yǎng)浩途經驪山觸景生情,有感而作,揭示了封建統治者荒淫奢侈和爭權奪位而導致滅亡的歷史教訓。作者觸目傷懷,引史為證,感情痛徹,風格沉郁,抒發(fā)了世事無常徒增悲嘆是我感慨。學習這首散曲重點在領會曲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并學習作者懷古傷今,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具有相關的古詩文,文言文知識基礎,有一定的閱讀鑒賞能力。在學習古詩文過程中,相對于低年級同學能稍容易一點。但是他們對元代散曲了解不是很充分。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復習鞏固散曲相關知識點。并引導學生加深對張養(yǎng)浩曲風的理解及引申拓展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散曲。做到融會貫通,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古詩文閱讀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1.積累學習張養(yǎng)浩的文學常識。
2.積累文言詞匯,疏通詩詞大意,賞析詩歌。
3.結合寫作背景,領會散曲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難點】
1.疏通詩詞大意,賞析詩歌。
2.結合寫作背景,領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資源準備】
制作PPT課件搜集張養(yǎng)浩相關史料張養(yǎng)浩其他代表作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故事激趣,引入課題
◆突破策略:
1.講述故事
張養(yǎng)浩生于富庶之家,去無半點紈绔志氣。七歲拾金不昧,十歲廢寢忘食,讀書不輟,做監(jiān)察御史時進獻萬言書,直陳時政“十害”,得罪當權者遭貶。仍不忘關中賑災,在政治文學方面都作出了極大貢獻。
2.復習張養(yǎng)浩文學常識
組織學生踴躍補充回答。
老師總結: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又稱齊老野人,濟南(今屬山東)人。元代文學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稱。張養(yǎng)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后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終將湮沒于歷史的滾滾長河,唯有青山與夕陽是不會改變、亙古悠長的。嘆世、懷古是散曲的流行題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欣賞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驪山懷古》。
◆設計意圖:
通過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張養(yǎng)浩散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古詩文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學生補充回顧張養(yǎng)浩相關文學常識,能更好營造學生你追我趕共同進步的學習氣氛。
環(huán)節(jié)二寫作背景及相關文體知識復習
◆突破策略:
1.背景介紹(學生課前預習,嘗試介紹)
2.多媒體展示
寫作背景:
驪山在今西安市的東北,阿房宮的西面,現有當初的宮殿臺基殘存。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從驪山建起,再向西直達咸陽,規(guī)模極其宏大,設施極其奢華。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項羽攻入咸陽后將阿房宮焚毀。張養(yǎng)浩途經驪山有所感而創(chuàng)作了這首小令。
文體知識:
散曲是曲的一種體式,和詩詞一樣,用于抒情、寫景、敘事。形式包括小令、曲、套數三種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數。
小令:散曲的一種形式,單獨的一支曲子,稱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種形式,由幾支同一宮調的曲子聯綴而成的曲,稱為套曲。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課前預習復習相關背景及文體知識,課堂上表述再現,并多媒體鞏固??梢栽谡n堂上就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并能在補充發(fā)言過程中,使優(yōu)秀的學生帶動后進的基礎薄弱的學生,達到分層優(yōu)化的效果。
環(huán)節(jié)三粗讀散曲
◆突破策略:
1.學生試讀,結合課文背景及課下注釋,讀準字音和停頓。
2.多媒體展示散曲原文,并名家范讀。
3.教師糾正讀音及停頓
讀音停頓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設計意圖:
通過自主讀,范讀,齊讀等各種讀,讓學生初步領會散曲的大意,并能初曉意境,進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環(huán)節(jié)四細讀散曲
◆突破策略:
1.學生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引導點撥糾錯。
2.多媒體展示散曲文意,重難點等內容。教師強調重點
疏通文意
在驪山上四處張望,阿房宮已經被一把火燒沒了,當年的繁華之景,現在在哪里?只見荒草疏落,凄水回旋彎曲。到現在,那些憾恨已消散于煙霧彌漫的林間。自周、齊、秦、漢、楚等國至今,贏了的,都變成一抔黃土;輸了的,也都變成一抔黃土。
散曲重難點賞析:(學生試著分析,教師點撥歸納,多媒體展示標準答案)
1.賞析“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開頭三句回顧驪山歷史。作者用“今何處”一個問句,強調了對從古至今歷史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2.賞析“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此兩句承上寫景。再不見昔日豪華的宮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鋪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草的蕭索、水的縈紆,更加重了作者懷古傷今的情感分量。
3.賞析“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這兩句歷數從古至今,亡國之恨已消失在煙樹之間。寄托了作者的諷刺:后人都已經遺忘了前朝敗亡的教訓。
4.賞析“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最后一句點明全曲主題,概括封建王朝社會歷史的規(guī)律。無論輸贏,奢華的宮殿最后都會化為黃土,封建統治者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主旨歸納:
這首小令從王朝的統治者的角度來看興亡,封建統治者無論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為爭取政權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及奪得政權后大興土木的奢侈無度。
寫作特色
(1)角度新穎。
從王朝的統治者的角度來談歷史興衰,封建統治者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2)引史為證,借古諷今,感情痛切,風格沉郁。
含蓄地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狀況的不滿,有著對封建社會歷史規(guī)律性的概括。
◆設計意圖:
本首散曲是課外古詩文選讀,在學習過程中,主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fā)學生會自己的表達意愿和主動學習的興趣,通過問題展示,教師啟發(fā)點撥,基礎優(yōu)秀的學生的師范引領,老師的鼓勵,很好的調動了學習基礎薄弱孩子的主動參與興趣,以期達到分層優(yōu)化,共同進步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五:復習鞏固 拓展延伸 布置作業(yè)
◆突破策略:
1.多媒體展示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和本散曲做對比閱讀.
分析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和《山坡羊驪山懷古》分別表達了什么主旨,你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參考思路:我更喜歡.....,《山坡羊驪山懷古》是以歷史興衰來吊古抒懷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作者以人文關懷角度結合當時統制者對百姓的態(tài)度來吊古抒懷的。作者的良知讓其以文章反應出當時百姓的真實生活。所以我更喜歡《山坡羊潼關懷古》。
2.作業(yè)布置
(1)背誦并默寫《山坡羊·驪山懷古》。
(2)閱讀馬致遠和張養(yǎng)浩其他元曲,體會元曲和唐詩宋詞的不同。
◆設計意圖:
通過對比閱讀,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散曲的能力,潛移默化中掌握相關知識點,并能拓寬知識面,為中考考查對比閱讀一題培養(yǎng)思路和賞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