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真,李文玲,吳文貞,楊燕萍,林 蕓,鄭麗君
(汕頭市中心醫(yī)院乳腺疾病診療中心,廣東 汕頭 515031)
經(jīng)外周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留置時間長等特點,且能避免血管反復穿刺、降低外滲發(fā)生風險,腫瘤輸液患者中廣泛應用、PICC置管方法不斷改進,由最初的盲穿逐漸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1]。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MST)PICC置管,置管靜脈位于肘窩以上,上臂的血管相對比較深,較粗而直,超聲引導下定位準確,置管成功率高,同時避開肘關節(jié),不受手臂的伸屈活動影響,方便患者日?;顒?,降低靜脈血栓形成、機械性靜脈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2]。但MST行PICC置管,在穿刺成功后必須進行擴皮,可損傷組織及皮下血管、淋巴管等,導致患者穿刺后發(fā)生疼痛。研究顯示,傳統(tǒng)擴皮刀擴皮 PICC置管患者,滲血發(fā)生率超過90%[3]。穿刺點滲液的發(fā)生率為2.21%左右[4]。一旦發(fā)生持續(xù)滲血滲液,護士必須多次為患者更換敷貼,增加了護理工作量和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因此,探索降低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并發(fā)癥的最佳擴皮方法非常必要。本科室通過臨床實踐,證實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時采用破皮針擴皮法可降低穿刺口滲血滲液、置管疼痛發(fā)生率,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份在我院乳腺疾病診療中心施行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術的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乳腺癌患者。納入標準:①乳腺癌對側上臂貴要靜脈或肱靜脈進行穿刺,②出凝血時間和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圍內;③意識清醒,能配合置管及置管后日常護理;④置管后仍在本院靜脈導管護理門診維護。按抽簽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100例。觀察組年齡31~73歲,平均47.5±13.7歲,對照組年齡27~70歲,平均47.5±13.7歲。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置管均由本中心同一名具備PICC置管資格認證的操作者完成。置放導管為單腔4F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統(tǒng)一按照《靜脈治療護理技術規(guī)范》(WS/T433-2013),在B超引導下結合塞丁格技術進行操作。在B超引導下穿刺成功置入導絲,退出穿刺針后,觀察組采用舒貝康導管包內18號專用破皮針,套在導絲外面,沿導絲走向送入至針頭斜面剛入皮(3 mm),停留2秒鐘后退出穿刺針。對照組采用臨床常用擴皮方法,即用擴皮刀刀背貼在導絲上,刀尖刺入皮膚2~3 mm擴皮。置管后統(tǒng)一用2×4 cm 8層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外貼3M透明敷料(10×12 cm)固定,并用大拇指在敷料外壓迫穿刺點15分鐘。做好注意事項宣教,進行X線定位。
①一次送鞘成功率:一次擴皮,導管鞘成功插入血管。②置管中疼痛程度:用數(shù)字評分法評分,0~10分,10分為劇烈疼痛,0分為無疼痛。③滲血量:根據(jù)外敷紗布滲血情況評定,少量滲血:滲血面積不足0.5 cm2;中量滲血:滲血面積0.5~1.0 cm2;大量滲血:滲血面積超過1.0 cm2。④記錄7天內PICC穿刺口淡黃色或無色透明液體溢出情況。
SPSS 22.0軟件(美國并SPSS軟件包)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均一次性擴皮送鞘成功。兩組置管疼痛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置管中疼痛評分比較(n)
觀察組無發(fā)生淋巴液漏,對照組1例。置管穿刺點即刻出血、24 h滲血滲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置管即刻穿刺點出血量比較(n)
表3 兩組置管24h穿刺點出血量比較(n)
MST行PICC置管,在穿刺成功后必需進行擴皮,如果擴皮方法選擇不當,可損傷組織和皮下淋巴管、毛細血管,引起穿刺點滲血及疼痛。如穿刺點發(fā)生滲血滲液,可增加局部及全身感染發(fā)生風險,并能影響導管固定,降低患者舒適性,增加患者治療恐懼性,影響患者留置PICC導管依從性[5]。
MST行PICC置管,傳統(tǒng)用擴皮刀進行擴皮,切口深度、大小等均可對皮膚及皮下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6]。擴皮刀刀尖切皮深度一般為2~3 mm[7],將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層均切開,其損傷組織較為廣泛,可顯著增加患者置管后疼痛程度,并能增加置管后滲血發(fā)生風險。研究指出,上臂血管有較多神經(jīng)、血管、淋巴管伴隨,擴皮可增加術后疼痛程度,如損傷損傷淋巴管,可使淋巴液從穿刺口滲出,形成淋巴液漏[8],從而影響切口愈合和敷料固定。而且擴皮刀擴皮法,刀尖切皮的深度及角度,對于初學者來說難以把握,擴皮太小及太淺,會引起送鞘失敗,擴皮過大及過深,會加重疼痛、穿刺口滲血滲液,角度及方向把握不好,可切斷導絲。
采用舒貝康導管包內18號專用破皮針,套在導絲外面,沿導絲走向將針頭斜面送入至剛入皮,直接擴張穿刺點,其擴張范圍、深度都是固定的,對表皮及皮下組織不會造成切割性損傷,穿刺口局部損傷小,不會損傷淋巴管,不會引起淋巴液漏,穿刺點的滲血也會明顯減輕。本研究顯示,采用18號專用破皮針擴皮法,患者疼痛感覺明顯減輕,PICC置管時,置管后24小時穿刺點滲血量明顯少于擴皮刀擴皮,所有病例置管后7天內均無發(fā)生滲液。
MST行PICC置管,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與擴皮大小,深度有關。傳統(tǒng)擴皮刀擴皮法,擴皮的大小及深度與置管人員的判斷及穿刺技術有關,擴皮過大會引起組織損傷,滲血滲液,患者疼痛,擴皮過小會影響送鞘成功率。而用導管包內配置的18號專用破皮針擴皮,擴皮大小是固定的,與穿刺鞘是配套的,能確保穿刺鞘成功送入。本研究兩組操作均由同一具有多年置管經(jīng)驗的靜療??谱o士進行,由于對兩種擴皮的手法比較熟練,均一次性送鞘成功。但對于初學者,如果用傳統(tǒng)擴皮刀擴皮法,擴皮大小把握不好,可影響一次性送鞘成功率。
綜上所述,MST行PICC置管,采用18號專用破皮針進行擴皮,可降低穿刺口滲血滲液、置管疼痛發(fā)生率,不影響一次性送鞘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