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權
(云南省開遠市人民醫(yī)院,云南 開遠 661699)
脛骨骨折是骨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常因車禍、高空墜落、重物砸傷等意外事件所致,在四肢骨折中的發(fā)生率約為3.77%[1]。針對脛骨骨折臨床上首選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但術中需選擇有效的麻醉方式以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促進術后麻醉恢復,以提高預后質量。全身麻醉是脛骨骨折手術的常用方式,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在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在提高麻醉效果、促進麻醉恢復、減少麻醉藥物用量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2]。為此本研究探討超聲引導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在脛骨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從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來我院治療的脛骨骨折患者中挑選60例,均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自愿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凝血異常、合并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對本研究麻醉藥物過敏、神經系統(tǒng)疾病、伴有慢性疼痛病史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19~76歲,平均(47.48±3.75)歲,體質量54~78 kg,平均(64.38±3.46)kg;ASA分級:Ⅰ級22例,Ⅱ級38例。依據(jù)隨機分配原則平均分為兩組,各30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不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接受全身麻醉,未給術前用藥,麻醉誘導用0.01 mg/kg阿托品、0.3 μg/kg舒芬太尼、0.6 mg/kg羅庫溴銨及2 mg/kg丙泊酚靜脈注射進行麻醉誘導,期間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待患者刺激反應及意識消失后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研究組接受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同對照組)后選擇Siemens ACUSON P500超聲儀,探頭頻率3~6 MHz,對腹股溝處常規(guī)消毒后將探頭置于腹股溝動脈搏動點處,明確股神經位置后將給予0.35%羅哌卡因20 mL于股神經周圍注射完成股神經阻滯,0.35%羅哌卡因5mL于股外側皮神經神經阻滯之后抬高患肢,對腘窩處皮膚消毒后將探頭置于腘橫紋近端并固定于坐骨神經遠端分叉處,將0.35%羅哌卡因15 mL利用平面內技術注射完成坐骨神經阻滯。之后給均予0.1 μg/(kg·h)瑞芬太尼、4~9 mg/(kg·h)丙泊酚及0.1 mg/(kg·h)靜脈微泵進行全身麻醉維持,根據(jù)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微調,直至手術結束前10 min停藥。
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VAS)評價兩組患者麻醉前及拔管后10 min的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評分越低表示鎮(zhèn)痛效果越好[3];采用Ramsay評分評價兩組患者麻醉前及拔管后10min的鎮(zhèn)靜效果,總分1~6分,分值越高表示鎮(zhèn)靜效果越好[4];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采用SPSS 17.0,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拔管后10 min兩組患者的VAS評分較麻醉前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拔管后10 min兩組患者Ramsay評分較麻醉前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點VAS評分與Ramsay評分(±s,分)
表1 不同時間點VAS評分與Ramsay評分(±s,分)
注:與麻醉前及對照組比較,*P<0.05;#P<0.05。
組別 觀察指標 麻醉前 拔管后10 min研究組(n=30) VAS評分 6.81±2.08 1.72±0.29*#Ramsay評分 1.03±0.22 3.53±0.38*#對照組(n=30) VAS評分 6.76±2.13 2.33±0.47*Ramsay評分 1.04±0.21 2.41±0.31*
研究組患者丙泊酚用量為(501.23±62.48)mg,蘇醒時間為(6.82±2.53)min,拔管時間為(10.43±2.41)min;對照組患者丙泊酚用量為(515.28±68.37)mg,蘇醒時間為(8.81±2.36)min,拔管時間為(18.28±3.52)min,兩組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患者麻醉后發(fā)生尿潴留1例,嘔吐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2/30),對照組患者麻醉后發(fā)生尿潴留1例,嘔吐1例,寒戰(zhàn)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3/30),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手術可有效矯正脛骨骨折重疊、旋轉移位,恢復脛骨原有的生理解剖結構及其功能,但不同的麻醉方式對患者術后恢復進程影響較大。全身麻醉方式麻醉藥物需經呼吸道、靜脈、肌肉等途徑進入機體,暫時性抑制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患者達到短期意識、痛覺消失,隨著麻醉藥物的調控而實現(xiàn)可逆性抑制,但全身麻醉無法阻斷術區(qū)痛覺傳入神經,且術后常會延長拔管時間[4]。而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符合全身麻醉可在超聲下直觀的確定目標神經位置并進行準確穿刺,不僅可阻滯區(qū)域神經,有效避免人體血管、神經,提高麻醉阻滯效果,且可減少丙泊酚用量,促進術后麻醉恢復[5]。
本研究結果表明,拔管后10 min兩組患者的VAS評分較麻醉前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拔管后10 min兩組患者Ramsay評分較麻醉前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較對照組更少,兩組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不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可有效提高鎮(zhèn)痛鎮(zhèn)靜效果,減少丙泊酚用量,促進麻醉恢復,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脛骨骨折手術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