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周石 程芝梅 顧芳
原發(fā)于顱內的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較為罕見,臨床及影像表現無特異性,術前診斷困難?,F報道一例中腦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并回顧文獻,總結其影像學特點。
病例資料患者,男,21 歲,因右手麻木伴右側肢體乏力兩個月,視物模糊半個月入院。查體:左眼瞼下垂,眼球稍內陷,左眼球外展活動可,向上下內側運動受限,右眼球活動正常。雙瞳圓形不等大,左2.5 mm,右2.0 mm,對光反射靈敏。雙側額紋存在,左側鼻唇溝變淺。右側肢體肌力4 級,左側肢體肌力5 級,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6.47×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6.3×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65.3%,血紅蛋白157 g/L,紅細胞4.8×1012/L。
CT 示左側腦橋區(qū)占位。MRI 平掃示中腦背蓋左份見類圓形結節(jié),大小約1.6 cm×1.6 cm,T1WI 等信號(圖1a),T2WI 稍高信號(圖1b),FLAIR 高信號,DWI 未見明顯擴散受限(圖1c),ADC 值不低(圖1d),病灶累及相鄰左小腦上腳及左背側丘腦,中腦導水管受壓偏移,未見明顯梗阻,周圍見環(huán)形水腫帶,MRI 增強顯示病灶呈明顯均勻強化(圖1e、1f),SWI 顯示病灶呈明顯高信號,PWI 顯示病灶灌注明顯減低(圖1g、1h),MRS 顯示Cho 峰稍有增高(圖1i、1j),DTI 顯示病灶區(qū)域神經纖維束中斷,FA 值減低,周圍神經纖維束受壓移位。診斷:中腦膠質瘤。
術中所見:行中腦腫瘤切除術,于中腦膨隆處切開中腦,腫塊質韌,色略白,血供中等,與周圍組織有明顯水腫帶,先行顱內減壓,沿水腫帶分離,近全切除腫瘤,大小約3.0 cm×2.0 cm×0.6 cm。
病理及免疫組化:鏡下觀,病灶以纖維母細胞和肌纖維母細胞增生為主,瘤細胞呈梭型,胞漿淡紅色,其間可見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圖2)。免疫組化:VIM(+),SMA(+),ALK 漿(+),Desmin 少數散在(+),CD30(-),Caldesmon(-),LCA(-),EMA(-),CD163(+),CD68(+),GFAP (-),CK (-),S100 (-),Olih-2 (-),CD15 (-),Myogenin(-),MyoD1(-),P53(-),SYN(-),PR(-),CD34(-),CD3(-),CD20(-),Pax-5(-),CDIa(-),PLAP(-),CD138(-),CD21(-),Ki67 增強指數約5%。病理診斷: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
討論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種來源于間葉組織較為罕見的腫瘤,兒童和青少年好發(fā),可發(fā)生于各個器官,其中以肺和肝為常見發(fā)病部位,顱內較少見[1]。本例患者20 歲,病灶發(fā)生于中腦。IMT 的病理學定義一直存在爭議,最初被認為是炎性假瘤的一部分,也稱為假肉瘤樣肌纖維母細胞瘤、纖維粘液樣病變、漿細胞肉芽腫等[2]。直到2002 年WHO 軟組織腫瘤分類最終將其歸入軟組織腫瘤范疇[3]。在2013年WHO 軟組織腫瘤分類中,將IMT 歸屬于成纖維細胞/肌纖維細胞瘤組的中間惡性腫瘤(很少發(fā)生轉移)[4]。
臨床表現:IMT 臨床表現因腫瘤部位而異[5],Kim 等[3]報道頭痛是顱內IMT 最常見的癥狀,其次是視覺障礙和癲癇,癥狀和體征可隨腫瘤切除而消失[6]。部分起源于腦膜的IMT 患者有炎癥反應的實驗室表現,如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免疫球蛋白增加及血沉升高,可有白細胞升高的表現[5]。腦干病變可出現交叉性癱瘓,既病灶側腦神經周圍性癱瘓和對側肢體中樞性癱瘓及感覺障礙。本例患者病灶位于中腦背蓋左份,累及相鄰左小腦上腳及左背側丘腦,中腦導水管受壓偏移,可能侵及動眼神經、滑車神經,故臨床表現為右手麻木伴右側肢體乏力、視物模糊,伴有左側眼球運動障礙及右側肢體肌力減低。
病理學特征:鏡下見成纖維細胞或肌成纖維細胞增殖,伴炎性細胞浸潤,如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且它們之間的比例是變化的[7]。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astic lymphoma kinase,ALK) 基因主要與IMT 的局部復發(fā)有關,與遠處轉移無關,其可能作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外的IMT 預后指標,但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患者中的機制還遠未闡明,因為發(fā)生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IMT 罕見[8-10]。本例患者的ALK(+)。術后隨訪10 個月,患者暫無復發(fā)。
影像學表現:IMT 具有不同程度的纖維組織增生,炎性細胞浸潤、凝固性壞死及炎性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根據其組織成分及病變的發(fā)展過程,IMT 具有不一樣的影像學表現,致IMT 的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相關顱內IMT 影像學表現報道更少[11]。CT 檢查病灶呈軟組織實性腫塊,密度均勻或不均勻,輕中度強化或顯著強化[12]。MRI 平掃示T1WI 低信號,T2WI 低/稍低信號,這可能由于病灶以纖維成分為主,缺乏移動質子[13]。增強后病灶呈明顯強化[14],因此亦稱為高血管性腫瘤。MRI 上腫瘤表現為局部侵襲,類似于常見的侵襲性惡性腫瘤表現[15],如病灶呈分葉或邊緣不清等表現[16]。動態(tài)增強MRI 和DWI 結合模數轉換器評估可以提高MRI 區(qū)分頭頸部腫瘤的良惡性,表征不同腫瘤的不同組織學類型。這些新的成像技術也可能有助于IMT 和其他腫瘤的鑒別診斷。但IMT 的fMRI 報道較少,部分病例在DWI 可呈輕度高信號或輕度低信號[16]。而本例患者發(fā)生于中腦,臨床較為罕見,影像特點如下:(1)MRI上病灶呈T1WI 等信號、T2WI 稍高信號影,周圍見環(huán)形T1WI 低信號、T2WI 高信號,FLAIR 呈高信號,MRI 增強呈均勻明顯強化,這與上述文獻報道的影像表現相符。(2)fMRI,DWI 呈低信號,ADC 值不低,PWI 示病灶灌注明顯減低,MRS 示Cho 峰稍增高。SWI 上呈明顯高信號。DTI 顯示病灶區(qū)域神經纖維束中斷,FA 值減低,周圍神經纖維束受壓移位。
本例患者病灶位于中腦,應與腦干疾病鑒別。(1)梗死,中老年居多,常伴高血壓和糖尿病,多為單側性,呈腔隙狀、小斑片狀,T1WI 低信號,T2WI 高信號,灶周無水腫,占位效應輕,增強呈斑片狀或環(huán)形強化[17]。(2)炎癥,青壯年多見,常對稱發(fā)病,有前驅感染病史,呈斑片狀,T1WI 低信號,T2WI 高信號,灶周無水腫,無占位效應,增強無強化[18]。(3)膠質瘤,兒童多見,單側發(fā)病,病程緩慢,呈腫塊狀,T1WI 低信號,T2WI 高信號,多伴有灶周水腫,有占位效應,增強多呈腫塊狀輕度強化。(4)轉移瘤,中老年居多,有原發(fā)腫瘤病史,常合并腦內轉移,呈結節(jié)狀,T1WI 低信號,T2WI 高信號,合并出血時T2WI 為低信號,灶周水腫明顯,有占位效應,增強呈明顯結節(jié)狀強化或環(huán)狀強化。
治療:IMT 多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后是否行放化療尚不明確,對侵襲性較強的IMT 可行輔助放化療[1,12]。IMT 具有輕度惡性腫瘤的表現,曾有復發(fā)轉變?yōu)槿饬龅牟±?],因此術后隨訪也是必要的。
診斷體會:IMT 是一種中間惡性腫瘤,但較少表現為局部侵襲、復發(fā)、遠處轉移和惡性轉化等特征,全身組織器官皆可發(fā)病,顱內少見?;仡櫛纠?,常規(guī)CT 與MR 成像缺乏特異性,診斷較為困難。當患者為兒童或青少年,MRI 平掃示病灶在T1WI 呈低信號,T2WI 上呈低/稍低信號,增強后呈明顯強化,DWI 呈輕度高信號/輕度低信號,且患者有炎癥反應的實驗室證據時,應考慮IMT 可能??蓱肞WI和DTI 等彌補常規(guī)成像技術的不足,提高術前診斷率,但確診仍需病理學檢查。手術切除是必要的治療手段,術后放化療尚存在爭議,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定制最佳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