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峰
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在臨床較常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的發(fā)生和藥物的特性相關。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可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加重患者的心理障礙,且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藥物進行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的對癥治療。本文對麻子仁丸方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便秘患者60 例,隨機分為對比組和治療組,各30 例。對比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1~45 歲,平均年齡(35.44±5.26)歲;精神病患病時間1~9 年,平均精神病患病時間(4.21±1.85)年。治療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21~45 歲,平均年齡(35.89±5.13)歲;精神病患病時間1~9 年,平均精神病患病時間(4.25±1.8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比組患者采取麻子仁丸方治療,組方:枳實12 g,白芍15 g,麻子仁20 g,杏仁12 g,厚樸15 g,大黃6 g,1 劑/d,分早晚兩次口服,治療時間10 d 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治療組患者采取麻子仁丸方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其中麻子仁丸方用藥方法同對比組;生物反饋方法: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促使患者明確生物反饋治療的原理及相關的作用,并指導患者根據屏幕顯示信號進行反復的縮肛和肛門外括約肌放松訓練及進行排便動作模擬訓練,30 min/次,1 次/d,治療10 d 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排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及治療前后癥狀(腹脹證候、便秘證候)積分、生活質量。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癥狀體征消失,大便性狀、日均排便1 次,排便輕松;有效:大便性狀有所改善,次數有所增加,排便輕微費力,1.5~2 d 排便1 次;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治療前后腹脹證候積分評定標準:每一項評分0 分表示正常,1 分表示癥狀較輕,2 分癥狀較為明顯,3 分癥狀嚴重。治療前后便秘證候積分評定標準:每一項評分0 分表示正常,1 分表示癥狀較輕,2 分癥狀較為明顯,3 分癥狀嚴重。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定標準:不同指標評分0~100 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對比組治療顯效12 例,有效12 例,無效6 例,總有效率為80.00%;治療組治療顯效25 例,有效4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為96.67%。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腹脹證候積分、便秘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腹脹證候積分、便秘證候積分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對比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對比組護理前軀體功能、機體活力、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61.05±5.21)、(61.96±5.21)、(61.67±1.42)分,護理后分別為(83.56±1.11)、(83.24±1.47)、(83.08±1.56)分;治療組護理前軀體功能、機體活力、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61.21±5.21)、(61.21±5.24)、(61.21±1.45)分,護理后分別為(94.21±2.21)、(95.13±2.21)、(96.15±0.45)分。護理后,治療組軀體功能、機體活力、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排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 治療組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排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分別為(7.21±1.12)、(8.21±0.78)d,均短于對比組的(13.46±1.78)d 和(15.56±2.77)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容易出現(xiàn)便秘,常規(guī)避免進食辛辣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同時需要加強營養(yǎng),多食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每天早上空腹喝一小杯淡鹽水,以保持大便通暢。除此之外,還需要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做好患者的解釋和指導工作,提供屏障屏蔽的排便環(huán)境,讓患者放心。還需要指導患者選擇合適的體位,幫助患者對腹部進行循環(huán)按摩,以刺激腸蠕動,幫助排便,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瀉藥軟化糞便,潤滑腸壁刺激排便[3]。
便秘是精神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的常見癥狀之一,也是影響精神病康復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醫(yī)認為,精神病患者多發(fā)脾腎氣虛,脾虛遺傳,腎虛,氣化功能不足,開放性降低,氣機紊亂。需解決患者血氣運行不暢、升降失常的情況。而麻子仁丸方有行氣通便和潤腸泄熱之功,對于功能性便秘和頑固性便秘有良好的效果。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麻仁可對腸黏膜進行刺激,促使其分泌增加和蠕動加速。
生物反饋治療可以直接應用于人體,可以直接刺激局部加速肌肉收縮,可有效改善局部血供,生物反饋是一種新型生物行為治療方式,其可感知人體內生理或者病理信息,通過學習和控制儀器所提供的外部反饋信號,而促使患者有意識進行意念控制而對自我內部心理生理變化進行調節(jié)而達到有效治療目的。生物反饋治療過程中,患者可通過學習和控制肛門肌肉活動而進行肌肉生理活動的有效調節(jié)和控制,通過兩個療程訓練后可產生生物反饋通路而對生理活動進行糾正,從而達到便秘糾正的目的。相關研究[4]顯示,麻子仁丸方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對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的療效確切,麻子仁聯(lián)合生物反饋組在服用麻子仁丸的基礎上進行了生物反饋治療,而單一藥物組則僅服用麻子仁丸。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臨床癥狀得到改善。麻子仁聯(lián)合生物反饋組排便能力、糞便性狀、排便感和肛腸梗阻有顯著性差異(P<0.05)。使用90 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進行評定,兩組SCL-90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梢娐樽尤释杪?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焦慮情緒及生活質量。相關研究[5]也顯示,低頻電脈沖療法對抗精神病藥引起的便秘效果良好。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腹脹證候積分、便秘證候積分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治療組軀體功能、機體活力、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排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麻子仁丸方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的效果良好,可有效緩解便秘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