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摘 要:在體育活動中,從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到關注教師的分層指導,再回到關注幼兒,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慢慢發(fā)現(xiàn)幼兒的成長。教師不是幼兒活動的指揮家,而是幼兒活動的參與者,要和幼兒一起體驗活動的快樂,真正的將心比心的去為幼兒創(chuàng)設體育活動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體育活動的“樂”滋味。
關鍵詞: 興趣導向;能力分層;指導到位;角色帶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培養(yǎng)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jù)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毖芯堪l(fā)現(xiàn),教師的角色行為對幼兒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里僅以大班幼兒跳繩活動為例簡述對幼兒園體育活動的關注點的幾點認識。
一、以幼兒興趣為導向,從基點出發(fā)創(chuàng)設主體環(huán)境
為了了解幼兒的原有水平,從第一次組織幼兒練習跳繩,我們發(fā)現(xiàn)班級41名小朋友,只有3名幼兒能夠連續(xù)跳繩的,有的幼兒只能跳單個,有些不知道怎么跳。對跳繩缺少相應的了解,不喜歡跳繩。我們積極鼓勵幼兒練習跳繩但是效果不明顯,有些幼兒甚至碰也不要碰。在此基礎上,我們決定先從激發(fā)幼兒興趣出發(fā),在班級教室戶外活動材料一角專門開辟了跳繩一欄,讓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跳繩材料,張貼有關“跳繩”方面的圖文資料,并親身示范和搜集跳繩的各種花樣。幼兒在欣賞到跳繩的材料豐富多彩和花式繁多后都對此喜歡的愛不釋手,都好奇于一根小小的繩子為何有如此的奇妙之處,產(chǎn)生了學的欲望。圍繞這一話題,孩子們一直充滿興趣,也不斷的開始探索。
二、以幼兒能力為依據(jù),從需求出發(fā)滿足幼兒發(fā)展
綜合我班幼兒的表現(xiàn),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水平:完全不會跳的;會跳但不能連跳的;能連跳但不能控制原地跳的。
為滿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的需要,我們對幼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基礎為零的幼兒要扎實基本動作:針對不會跳的幼兒我們要求幼兒能夠有基本的跳繩姿勢,即手握繩子兩頭,掌握跳繩的姿勢要求,并學習搖繩,然后跳過去,再搖繩這樣的分解動作。2)有一定基礎的幼兒要強化弱項:針對會跳但只能單跳的幼兒,我們要求幼兒能夠掌握跳繩的正確動作上,進行節(jié)奏連貫跳練習。培養(yǎng)幼兒搖繩和跳繩的頻率一致性。
三、對幼兒的指導要到位,從細節(jié)出發(fā)做到分層指導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經(jīng)過一定的觀察討論后,我們認為大班幼兒雖然在一些基本動作上都有相應的掌握,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發(fā)展,但是在整個過程中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指導示范。能力分層讓幼兒的練習有目標性,但是在練習過程中,保持幼兒的熱情需要正確的指導才維持,這樣細節(jié)的進步讓幼兒才能感受到跳繩的樂趣。
在活動中,我們積極地去觀察與發(fā)現(xiàn)幼兒在跳繩活動中出現(xiàn)的一些錯誤和難點。抓住每個水平里幼兒練習的關鍵點來進行指導,堅持從細節(jié)出發(fā),指導到位的原則對幼兒進行調整和引導。我們分別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來指導幼兒:
1、針對第一個幼兒能力水平的要求,我們重點強調幼兒徒手聽節(jié)奏跳,培養(yǎng)幼兒跳繩的節(jié)奏感,穩(wěn)定繩和腿的協(xié)調性。
2、針對第二個幼兒能力水平的要求,我們重點強調在掌握節(jié)奏后,我們可以讓幼兒練習雙腳正跳時,將繩子放在體后,兩手腕同時用力從體后向體前搖繩。當繩從身后搖轉到體前下落觸地時,兩腳立即起跳讓繩子通過腳下,然后再同時落地屈膝緩沖,并準備再次跳起。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手搖繩練起,然后過度到搖繩—跳過去—再搖繩這樣的分解練習階段,分解了幼兒學跳繩的難度,強化了跳繩時的節(jié)奏感,這樣幼兒學習跳繩就容易多了。
3、針對第三個幼兒能力水平的要求,我們重點強調讓幼兒在能夠平緩連續(xù)跳后,能在相對范圍內自行距離控制。
四、分清角色強弱的帶動,從感染出發(fā)進行良性鍛煉
我們教師在第一層面上已經(jīng)帶動了幼兒學習跳繩的欲望,但是過一段時間后,幼兒會覺得這是我們老師這一角色“強加”給他們的。所以維系跳繩氛圍的最佳動力還得靠幼兒自我的去消化。所以應從以下方面帶動兒童:
1、有效發(fā)揮教師榜樣作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是告訴我們教師身教重于言教。幼兒模仿性很強,教師的思想、行為以及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都會影響幼兒,幼兒也善于觀察教師的行動。跳繩需要持之以恒的練習,教師要與幼兒一起進行跳繩練習,在活動中與幼兒一起探討,一起鼓舞。并適當?shù)慕o幼兒獎勵,能連續(xù)跳10個以上的,就可以得到五角星、大蘋果等物質獎勵。相信這樣對幼兒的刺激會很大,他們學習跳繩的積極性會更大。
2、充分利用同伴帶動作用
大班幼兒交往能力增強了,他們不僅注意自己的活動,還會注意伙伴們的活動,他們會主動向伙伴們學習,一起討論問題。老師可以請會跳繩的幾個幼兒當“小師傅”幫助不會的孩子們練習跳繩。引導幼兒間相互學會掌握跳繩的方法和技能,幫助幼兒在活動中學會互相合作,使跳繩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適當發(fā)揮家庭促進作用
我們還可以倡導家長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和幼兒一起練習跳繩,家長及時與老師交流幼兒在家練習的情況,一起探討提高跳繩水平的方法。這樣,在家幼兒和家長一起跳繩,在幼兒園里,老師、幼兒和同伴一起練習跳繩,大家一起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快樂、輕松的學習跳繩活動氛圍。
體育活動中的關注點需要教師細心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在體育活動中,從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到關注教師的分層指導,再回到關注幼兒,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慢慢發(fā)現(xiàn)幼兒的成長。我們的每一步其實都不能脫離幼兒本身。教師不是幼兒活動的指揮家,而是幼兒活動的參與者,要和幼兒一起體驗活動的快樂,真正的將心比心的去為幼兒創(chuàng)設體育活動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體育活動的“樂”滋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白愛寶:《幼兒發(fā)展評價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90-93頁。
[3]李彬彬、符明秋:家庭影響青少年體育參與的研究進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4]劉琪、洪燕燕:體育游戲對幼兒健康人格發(fā)展的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5]黃韻玫:積極開展體育活動使同學們健康成長[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8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