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瓊姣
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是秉承教師的職責三十年如一日地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這就是我獻給黨的百年華誕的禮物!
做文化基因的喚醒人
語文教學就是讓每位孩子會說話會寫作,說話看是很簡單,寫文章似乎也不復雜,可是要讓他們好好地說好好地寫,一輩子幸福地說話幸福地寫作,并能超越生命地存在,卻不是那么簡單的了,這就是語文本身要承擔初心和使命。
如果教育忘記了初心,那么孩子丟掉的將是他自己!他們生怕自己輸在起跑線上,卻一個接一個地倒在了終點線前,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給人的不僅僅是知識,還要給人詩和遠方,以及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靈、創(chuàng)造美的雙手。2019年,在“我與祖國共成長——時代新人說”演講大賽中,來自山西太原的語文老師趙旭憑借題為《文化基因喚醒人》的演講而“走紅”網(wǎng)絡。她那次演講之所以能被很多人關注,是說到了他們的心里,他們包括許多學生和家長及做教育的工作者。
她講的那句“那個能影響人一生的東西從來就不是什么考試重點,而是有文化的教育”讓我們站在教學一線的語文老師好好反思,教書三十載也該進行反思和沉淀:語文教學不僅是教學生好好說話,好好寫字;并授人以智慧,結合這個時代文化的傳承!而語文教師就是做那個文化基因的喚醒人!
傳播“大語文”理念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認為“大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底色。如果從一個社會人的角色來給“大語文”下定義,我覺得“大語文”能夠幫人更清晰地表達自己,更寬容地理解他人,更細膩地感受世界。她包容萬物,沒有邊界,沒有固定的模式,現(xiàn)在的高考已經(jīng)基本回歸到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考查上,如果教師還用簡單的、生搬硬套的方法來應對,那就只有死路一條?!靶聲r代的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該享受知識?!庇谩罢娼逃苯虝W生“真思考”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你對我“虛情”,我對你“假意”,這哪里是在做教育?這分明是在互相傷害!教育學生,先得讓他們愿意在老師面前講真話,才能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
教育不是無為而治,不是放任天性,教育一定是一種“干預”,但又不能將這種“干預”生硬地固化為唯一的模式,那樣學生就會拒絕“干預”,或者和干預者一起變得“狡猾”,那將是教育的失敗。
近年來,語文日益受到學生和家長重視,而作文更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關鍵。作文本應是學生表情達意的一種手段,具有個人化的特點,然而在標準化考試面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希望掌握一套行之有效、能取得高分的寫作方法,這是導致“套路文”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這樣的寫作不僅導致學生喪失了對作文的興趣,僅僅把它當成完成任務、拿高分的工具,也導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鍛煉。如何找到個性表達與作文達標之間的平衡點,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話題。我們不妨追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初心”,看看葉圣陶先生怎么說。葉圣陶先生寫于近一個世紀前的《作文論》,是一本平實樸素的小書,卻代表了現(xiàn)代語文教育在其起點之處所懷有的理想。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作文無非是將自己“充實”“合理”“完好”的思想與情感,以適當?shù)姆绞綄懗晌淖帧K枷?、情感與表達,既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評判文章的主要標準。思想重在求真啟智,各人的思考與判斷可以有不同的面相和理路;情感重在深切感人,個體的性情和感會也有不同的質地與色彩;至于語言的組織,更是千變?nèi)f化,有著多種多樣的可能,由此也就顯露出寫作者各自的個性與才情。如果說“文”是人心中綻放的花朵,那絢爛多姿顯然是它的本然。寫作有其規(guī)律和章法,但不存在固定的樣式和定規(guī)。這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然而,在考試作文中,最多出現(xiàn)的卻正是格式化、套路化甚至“模板化”的寫作。這些作文看起來“規(guī)矩”“整齊”“平穩(wěn)”,但空泛的觀點與浮泛的情感,經(jīng)不起推敲,更不耐細讀。這一類為數(shù)眾多、綿綿不絕、看似“合格”的作文,或許說明我們的考試以至教育現(xiàn)實,存在著需要改進的空間。
應該說,不論是中考作文還是高考作文,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在命題、體式、篇幅和寫作時間等方面都有著嚴格規(guī)定,是一種“考試”驅動的寫作。這些特殊之處正是導致作文產(chǎn)生格式、套路的原因。
然而,承認中高考作文的特殊性,絕不意味著認同它背離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查閱一些高考語文試題作文部分的“評分細則”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它們各有側重,表述不同,但無論是評判審題立意是否深刻、妥當、鮮明,論述是否深入、周密、充分,還是推敲敘述描寫是否切題、生動、感人,語言是否流暢、準確、精到,共同的基礎仍是對文章思想、情感與表達這三個基本要素的考察。
教學與學習不能過于功利化,語文學習的意義也遠不止是完成一次成功的寫作。《大學》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笔軐W之期有盡,教學之道長存。教育的本質是“立人”,考試也終究是對人的考察。我們希望學生們的作文應該有深刻的思想、嚴謹?shù)倪壿嫛⑸鷦拥臄⑹?、真切動人的情感、精彩紛呈的語言,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希望這篇文章的寫作者——年輕的一代既有深刻的理性,也有充沛的感性,既善于獨立思考,也敢于自我表達,既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未來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
一個忘記來路的民族必定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一個忘記初心的教育必定是沒有未來的教育。一個人也好,一個秉承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者也好,最難得的就是歷經(jīng)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jīng)風霜而本色依舊。教書三十載后,我仍諄諄善誘我的學生: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的根深扎在中華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