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析抗戰(zhàn)勝利后天津對清寒學生的獎助

        2021-01-18 14:09:38王旭
        紅廣角 2021年6期

        王旭

        【摘 要】青年學生史是中華民國史和中共黨史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資助制度則反映了社會建設與財政系統的效能。辛亥革命后,新式學校體制次第建立,包括了經費來源、獎助設定與政治導引的多元要素。北伐建政之后,國民黨當局建立了初步的學生資助體系。經抗戰(zhàn)之際對流亡學生的救濟實踐,形成了政府撥款與民間募集的經費結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學生運動與教育救助之間,呈現出一種互動的聯系。1947—1949年,天津市政府發(fā)起了獎助運動,安置清寒學生與逃亡學生,以應對學潮四起和中共策動。國民黨當局壓制學生運動與獎助學生的實踐,效果不彰且有激化矛盾之勢。以小觀大,在政黨博弈、爭取青年與組織建設的張力中,構成了國民黨敗亡而中共革命成功的微觀闡釋。

        【關鍵詞】清寒學生;獎助運動;動員網絡;財政效能

        【中圖分類號】K27;D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1)06-0086-16

        1928年北伐建政之后,現代教育納入了由國家主導的社會建設之中,“中國初步建立起了大學、獨立學院和高等??茖W校相結合的現代大學體系,且公費、免費、津貼、獎學金和貸學金等各種助學政策相繼實施”。經歷所謂“黃金十年”的相對發(fā)展,在日本全面侵華之后,學校陷入戰(zhàn)亂泥淖,先后遷往內地以圖保存火種,“全國內遷高校共計八十三校,國立者三十五,省立者十七,私立者三十一”。1945年抗戰(zhàn)結束,學校復員與教育正?;蔀榻ㄔO工作一個主要的方向。中共各地組織積極聯絡進步師生,參與恢復秩序,“廣泛和其他同學接觸,多做好事,團結更多的群眾”,指向民眾關注的教育問題。在此過程中,國民黨意識到爭取學生支持的重要性,教育救濟與復興重建的決議開始萌生。

        一個重要的背景不可忽視,戰(zhàn)局之變導致學生群體的被動遷移。1946年6月,國共內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國統區(qū)大中學生離籍逃亡,形成了東北流亡學生、豫魯流亡學生等群體。在1949年之前的流向之一,便是北方的大城市天津。對于天津而言,原在淪陷區(qū)的教職員約40%,學生達半數之多,涉及各層級學校1300所,偽學校、私立學校更是林立,部分師生政治傾向復雜,國民黨當局開啟了教育甄審運動。此舉引發(fā)了輿論反彈與反甄審運動,這種亂局消解了國民黨恢復教育的進展與效果。1947年5月30日,毛澤東指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zhàn)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爭,這是第一條戰(zhàn)線?,F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zhàn)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泵鎸Υ似鸨朔膶W潮以及中共在“第二條戰(zhàn)線”的運思,國民黨當局的處置尤其是解決原淪陷區(qū)師生政策頗多失當之處,引發(fā)了教育秩序的混亂。為安定青年學生之心,并回應中共領導的學潮,1947年8月天津市獎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運動(簡稱“獎助運動”)正式發(fā)動,時人謂為“戡亂之一助”。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天津市獎助運動的關注比較有限,且對事件的前因后果缺乏討論。本文立足于檔案文獻,溯清其背景、原因、經過與效果,以期可以加深對戰(zhàn)后學潮及教育制度問題的學術討論。

        一、資助制度與學生向背

        教育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傳統時代的科舉體制與朝廷選官、階層流動乃至社會教化相關聯,而晚清以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則被賦予了人才培育與民族振興的現代化意涵。在古代“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與等級秩序導向下,寒門士子更多出于功名、身份上的優(yōu)越而被資助。各省府州縣設“賓興”組織,由地方官撥款或社會捐助創(chuàng)設專門資助科舉考生的賓興款,“往往在創(chuàng)設之初需要提前詳準立案,派遣專人或公舉董事進行管理,采取田租、店租以及銀錢生息等形式進行資產增值,這種形式具有典型的教育和公益屬性”。除此之外,由宗族、士紳、商會(號)、義莊、善會善堂及其他形式民間力量承辦的“助學助教”機構,運用地方公產、族產、學田、廟產或社會捐助所得,資助學子,但具有不固定性。清末實施地方自治之后,士紳、商人參與學務,對新式學堂事業(yè)亦有所補益。20世紀20年代,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對于清寒學生的救濟,影響了現代資助制度的形成,這些局部性舉措促進了學生救助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過程。北伐建政之后,各級學校獎、免、公、貸的體系有所完善,教育發(fā)展步入新局面。總體來說,助學模式演變主要呈現出三個階段性特征:其一,官府提倡兼之地方自發(fā)、自治狀態(tài)下的“捐資興學”實踐;其二,隨著紳商、實業(yè)群體的勃興,募集捐款、勉勵教育、助學育才等社會建設活動不斷出現;其三,以國民政府成立為主線,吸納社會力量,構建起現代教育體系與資助制度。三者之間并非割裂的,往往交相聯合、多方進行。

        在20世紀的革命風潮和演進中,青年學生在革命運動中起到重要作用,被賦予特殊的政治意涵,“誰有青年誰有未來”。清末科舉考試轉向學堂教育之后,學生即是革命黨重要的聯絡對象。獎助體系關乎學子的讀書成效,在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的介入下,各個省、市、地區(qū)名目不同的助學形式,諸如獎學金規(guī)則案、基金會、慈善會等,多有設立與出臺。1931年之后,大量流亡學生的出現,促進了國民黨當局資助與救濟的系統化,形成了經費來源的募征經驗。政府行為與民間實踐是救助學生力量的二重結構,一些私立、公立學?;蛏鐣M織在個人、商團或華僑資助下,開展“獎學運動”“助學運動”,設有各色名目、性質各異的資助類獎學金,如南開清寒獎學金、集美學校成人之美儲金、五樓獎學基金、邵力子獎學金、張其昀清寒獎助金等,形成各個地區(qū)形式不同、規(guī)模不一、力度有別的資助活動。從經費來源看,呈現出政府撥款、學校自籌及個人、社會團體捐助的多樣化特征。全面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當局由教育部統籌調查各地情況,先后出臺關于難童、學生、教員的政策。根據各地情況,設立戰(zhàn)區(qū)救濟機構,或招致、收容、安置,或提前考試、經濟補助,取得了一定成效。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深刻分析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并指出學生對于革命的意義與價值:“數十年來,中國已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知識分子群和青年學生群。在這一群人中間,除去一部分接近帝國主義和大資產階級并為其服務而反對民眾的知識分子外,一般地是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大資產階級的壓迫,遭受著失業(yè)和失學的威脅?!麄兓蚨嗷蛏俚赜辛速Y本主義的科學知識,富于政治感覺,他們在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中常常起著先鋒的和橋梁的作用。辛亥革命前的留學生運動,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一九二五年的五卅運動,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運動,就是顯明的例證?!笨梢哉f,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青年學生的政治引導與思想動員,亦存在一個顯著的源流??箲?zhàn)勝利之后,情況有變,蔣介石在日記中提到學潮之狂亂一方面緣于中共“作有計劃之反宣傳所致”,另一方面“經濟不調、生活困難亦為其因”,這種局勢不免引發(fā)學生政治傾向“偏左”之憂。國共內戰(zhàn)使得流亡學生二次出現,失學青少年數量日趨擴大,沖擊支絀的財政體系。資助與安置學生,事關政府的形象與政治的向背,呈現出與政局緊密結合的特征。寒門子弟和流亡學生得到《大公報》的關注,批評政府把教育視為次要而軍費卻占預算百分之九十的政策,1948年社評呼吁搶救流亡學生,切莫視若無睹,“社會人士倘能這樣熱烈援手,一面可以協助政府力量的不足,一面也更可以刺一下負責當局的良心,更喚起他的責任感,大家通力合作,趕快解決東北流亡學生的安頓問題”。時人看來,社會救助不是單純的民間運動,而夾雜著顯著的政治因素,“政府無時無地不在盡最大的努力,來培育獎勵力學上進的青年,因為只有他們才不辜負教育當局的一番苦心,也只有他們才能擔當起將來建國的重任”。為此,國民黨當局進行了資助制度改革,試行的貸金、公費模式被先后修正。1947年,國民黨當局訓令“各級政府應廣設獎學金名額,以扶助學行俱優(yōu),無力升學之學生”,由資助高覆蓋轉為獎助優(yōu)秀生。另有一個重要的背景,1945年1月國民黨當局設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代表政府作為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的對應機構,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設立了15個分署,對于國民黨當局教育經費短缺有一定的紓解。中共也在延安成立中國解放區(qū)救濟總會,并設上海辦事處,以開展包括學生在內的難民救濟工作。

        實際上,公費、貸金的改革暗含著財政支絀、壓縮開支的經濟考慮。戰(zhàn)時軍政工作是主導,1947年教育經費僅占當年國家總預算3%。1947年,《行總頒布清寒學生救濟辦法》正式出臺,將援華的善后救濟物資一部分用于教育事業(yè)重建。獎助模式的低覆蓋性加上基礎教育經費不足和惡性通貨膨脹的催化,教育事業(yè)“不得不因陋就簡”。蔣經國談及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時,曾指責青年學生多受中共“蠱惑”,自有教育之致因。戰(zhàn)后國民黨當局以軍事崩潰最為嚴重,崩潰過程卻是從學潮不斷與通貨膨脹帶來的人心動蕩為起始的。司徒雷登對此有所調查,可管窺內情,“1947年初尚有90%~95%的學生不贊成中共,但隨著局勢發(fā)展,天平急轉,卻有50%的學生同情中共”。此時,學生由于家境惡化而失學者,比比皆是,局勢每況愈下。國民黨激化學運的另一個政策是,即在收復區(qū)開展“教育甄審”運動,此舉雖有一定合理性,但引發(fā)青年學生的急劇對抗、懷疑埋怨乃至敵視政府。以天津市而論,1945年12月,經中共發(fā)動和組織,成立了天津市學生聯合會,要求政府“降低私立中小學學費,解決貧寒學生就學問題”。12月22日,成立了“反甄審”委員會,以廣東中學學生、共產黨員秦肯為代表,于31日發(fā)動了耀華、省女中、志達、廣東、進修、達仁等21所學校約“五六千中學生整隊赴教育局請愿”,教育局局長黃鈺生不得不妥切處置,請求南京政府延緩甄審。

        在國共政爭的策略交錯中,中共把學生群體與政治引導有機結合起來。團中央在工作中漸次認識到,與鄉(xiāng)村動員的經驗不同,在大城市中動員貧困工人、離鄉(xiāng)農民并不容易,策動學運則逐步成為地下組織工作的重點之一。面對國民黨學生政策與資助制度的弊端,中共在動員學生方面,及時總結得失,訴諸政治方向,取得顯著成效。1947年,共青團中央頗有深意地指出:“從生活斗爭的不斷發(fā)展中來突破,因為這是敵人弱點,我們更易推動群眾與準備力量;學生以增加公費,救濟清寒同學,保障學業(yè),反對會考,自治會自由選舉,發(fā)展到反對借外債,打內戰(zhàn),增加教育經費,擴充學校設備,提高待遇,救濟同學;雖以生活斗爭為主,但必須滲進一些政治斗爭,而使每個生活斗爭成為另一面的政治斗爭?!?1947年爆發(fā)的五二〇運動聲勢較大,可以說是中共動員學生的階段性成果。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發(fā)動后,迅速蔓延到全國六十多個大中城市。中共以政治宣傳與學生利益相結合的模式,在國統區(qū)反客為主,號召爭取國內和平,扭轉民心向背,擴大了組織學運的合法性和影響力。對此,素有蔣介石智囊之稱的陳布雷感慨:“對學潮問題,仔細考慮,殊無適當之解決辦法,使共黨利用青年破壞秩序之陰謀,無法得逞??嗨忌蹙?,不得其道。”到了1948年,中共上海局領導的平津地下組織和中共華北局城工部領導的平津地下組織合并,歸華北局統一部署,繼續(xù)在“第二條戰(zhàn)線”上發(fā)動學生、配合軍事活動。

        學潮的勃發(fā)與擴展促使國民黨當局注意到,中共動員學生的策略日漸生效,生出危機之憂。在軍事對抗急劇變動的背景下,缺乏經濟基礎、境遇不佳的學生在政治上敏感而易被策動,國民黨當局唯恐學生因無法受到完全教育的不滿情緒為中共所“利用”。相對應的是,各省紛紛出臺了助學政策,試圖改善學生經濟待遇以消弭學潮之湃動,并多數見諸于報刊之上,促進各界對政局之難的理解。國民黨當局發(fā)動宣傳機器,鼓勵“反共”宣講與講演,“為報道在共區(qū)親歷之實況起見,昨特分十二組出發(fā)全市各公共場所”。從資助條件來說,當時各地興起的助學運動,資金來源基本依賴于社會募捐,申請標準主要有三:家庭確屬清寒無力就學者;家在中共根據地、解放區(qū),經濟來源斷絕且思想“純正”者;體育操行學業(yè)各項均為優(yōu)良者。相比同時期的助學運動,天津力度最大,“獎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的舉措在南京首先開展,全國其它一些省區(qū)隨之響應,而天津曾掀起高潮”。從效能上看,資助運動并未緩解國統區(qū)學生對于國民黨當局的失望,反而增加了不少新的矛盾。從性質來看,獎助運動目標實為反學生運動,以紓解學潮帶來的不良影響和政治壓力。自然,隨著資金募集數額困窘與戰(zhàn)爭局勢的變化,1949年初天津解放后此運動宣告終止。

        二、運動宣傳與各界因應

        教育復員的核心在于財政經費之支持與保障。學子生活上的貧困造就了思想的游離與變動,內戰(zhàn)爆發(fā)后國統區(qū)物價飛漲,平時依靠公費、貸金的學生面臨難以為繼的窘境,在各類報刊上倡言在學期間“只能刻苦,不能挨餓”口號。不少學生向政府的呼吁被遷延或駁回,怨恨滋生,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在逐步增長,以致輿論四起,“物價的繼續(xù)高漲,影響到廣大清寒學生的學業(yè),使他們徘徊在學校的口外,深受失學的痛苦”。由于內戰(zhàn)膠著,蔣介石對此頗為憂慮:“軍事、經濟、學潮均在激蕩險惡中劇變,稍一不慎即可崩潰”。要求增加公費、保障學生利益、救助失學群體,即成為學潮風起的核心訴求之一。對于天津來說,東北流亡學生增多和經濟秩序混亂給復興重建帶來了極大挑戰(zhàn),超過了所能負擔的容量。盡管市長杜建時在天津復員兩周年的施政總結中指出,天津處于“非?!睍r期,在“恢復秩序”的主要任務之外,增加若干國民學校和中等學校,使得在學兒童相比于1946年增加百分之三十六,但教育資源短缺的危機并未得到有力解決。國民黨天津市黨部對此有所總結:“溯自勝利以還,奸匪猖獗,復員建設,障礙橫生,因而社會經濟,難趨安定,國家財政,極度艱難。以致學校設施未能盡善,加以物價飛漲,學費亦隨之增高。清寒學生迫于經濟現狀,紛紛輟學。即幸能維持學業(yè)者,亦惶惶終日,唯恐接濟不及,何能潛心研讀?政府當局雖力謀救濟,置有公費名額,并設復學就業(yè)之輔導機關,奈以幅員廣大,杯水難息車薪,實惠難期周到,本團有鑒于此,爰由中央團部發(fā)起全國性之清寒學生獎助金之募集運動,以圖集腋成裘,減少清寒學生經濟負擔,安心完成學業(yè),藉以協助政府作育人才,免致流入歧途?!贝颂幍摹捌缤尽倍郑菄顸h當局基于自身立場對中共引導學生的“誣指”,實際上顯示了對于學潮的無力感。

        1946年11月,杜建時正式任天津市市長。鑒于時局,他提出了獎助清寒學生的構思與規(guī)劃,運動進行了前期宣傳和動員,力求發(fā)動社會支持。市政府聯合各界代表,以國家政權屢遭破壞,須為將來建設工作之恢復儲備人才為由,指出應以“極具遠見”之視野加以重視人才培養(yǎng),“端賴元氣之保存”。獎助學生與社會各界之間的關系,在宣傳動員中被解釋為復興重建的必要內涵。如天津民國日報社社長卜青茂認為,資助清寒學生就是“培養(yǎng)復興重建的干部”。市政府、新聞界與文化名流,將資助學生置于“破壞—建設”這樣一對辯證關系中去考慮,不厭其煩表示學生獎助金募捐與一般募捐性質不同,認為此舉或可轉移社會風氣,“先政風,次學風,最后及于整個社會的風氣”,借此推動社會運動來教育民眾,凸顯構建獎助體系的特殊意義??梢姡旖蚴姓紤]到了救助學生道義上的正當性,稱救助學生乃“福音之事”。如河北省立女師院長齊壁亭感慨:“廣大的鄉(xiāng)村民眾,普遍在暴力下喘息著;而逃來及困居在城市里的人們,也多在饑餓凍餒中瀕于絕境,尤其一般正在求學中的貧苦青年們?!边B續(xù)的戰(zhàn)亂導致“華北慘遭破壞,十室九空,一般子弟無力入學,即在校學生,亦有常因經濟來源斷絕而輟學者。此種趨勢若任令發(fā)展,將來復興建設工作,其誰負擔”。不僅如此,隨著戰(zhàn)事擴大,“天津市為華北文化重鎮(zhèn),其地位僅次于北平,莘莘學子群集在此,內中很多家在匪區(qū)(編者注:國民黨對中共根據地、解放區(qū)的誣指),接濟來源斷絕”。為“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之理想”,獎助學生委員會以家庭經濟困難且學行優(yōu)良的學生為主要的資助對象。資助的目的,乃是因“學子多將廢學,為保存國家元氣,培育復興人才,則對此輩青年,實不容不加援助”。齊壁亭更是直接指出:青年是國家的命脈,建國的中堅,救助青年學生無疑是保存元氣,作為以后復興的基礎。

        作為資助對象,學生也發(fā)出聲音。天津市立女中受獎助學生曹仲蕙表示,“我們現在潛心修養(yǎng),將來竭誠服務,酬答獎助盛意”,求學有成后要承擔社會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市政府聯絡了當時社會各界代表,如教育界代表張伯苓、金融界代表李鐘楚、工界代表楊亦周、商界代表陳錫三等,通過報紙、雜志、電臺等媒體報道此事?!短旖蚴兄芸烦闪ⅹ剬W專輯,呼吁銀行、工商及富紳等踴躍認捐,促進社會影響。據統計,各界名流約有200人參與前期謀劃,“本市社會各界對此運動之熱心,至可感也”。在運動籌備階段,前期宣傳、日常辦公、人事開支及各種雜項費用,皆由天津市政府總務處統一承擔撥發(fā)。

        青年學生順利成長及接受良好的教育即可作為復興力量,獎助運動契合了恢復基本教育及青年學子的訴求。1947年7月8日,在天津市獎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運動大會上,杜建時作《發(fā)動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之動機及今后希望》的報告,號召社會各界奉獻“愛的精神”,避免“權利義務的不平衡”,通過募捐資助,以“盡忠”社會。期待各界“發(fā)揮人類互助相愛的本性,創(chuàng)造繁榮的社會與和樂的生活”。作為地方行政長官,杜建時鼓吹“禮義廉恥”“四維八德”,希求社會各界廣為援手,喚起“扶持與互助之精神”,達到“教育自救”之功效。中紡公司經理楊亦周作了題為《百年樹人》的講話,指出教育是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基礎,希望借助獎助學生,使得“優(yōu)秀青年的智慧都有充分發(fā)展”。他說:“在連年戰(zhàn)亂百物飛漲的情勢下,我國受創(chuàng)最深的是教育?!苯娱g接的影響,必將及于兩代。何況教育是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基礎,假如我們不能教育出知識充沛的優(yōu)秀國民,雖有新穎工業(yè)設備,亦難作有效的利用?!本戎嗄昱c復興重建之間的邏輯關系便植根于此。

        一部分時人還認識到,國運與教育密不可分,教育救濟乃是“最根本的救濟”。天津交通銀行經理李鐘楚作了《設立清寒獎學金的意義及對精神上的酬報》的報告,呼吁在國庫支絀而教育必須維持的情況下,“關心國運的人士,以自己的力量,盡個人的責任”,為挽救教育的危機貢獻力量。資助清寒學生其意義異常重大,“這非是從少數人的私囊中漏出來的布施,也不是慈善家一部分的救濟,貢獻這份力量是國民應盡的義務”。需要“本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群策群力,來救助國家教育的危機,使得進不了學校的能夠重新拿起書包來,平時因生活煎迫不能安心讀書的,也可以專心來研究他的學問了”。各界講話頗有社會感召力,此次會議后不久,就有397個企業(yè)和28名“紳富殷實之士”進行了資助。據相關檔案合計,參加捐款之工商戶、富紳與個人約有2700家(次)。捐款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捐助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分為一次性捐助和

        分期捐助兩種,其中,有愿意一次性樂捐者數家,如招商局一次資助1000萬元,永利化學公司一次捐助3000萬元,而大多數商戶公司則采取分期捐助的方式。募集而來的所有捐款均由委員會所設的常務機構統一收集、管理,最后按照擬定獎助金評定章程發(fā)放給清寒學生。

        三、基金募集和動員網絡

        (一)成員構成與運動章程

        1947年,天津市教育局為配合全國總動員令編擬的《天津市教育動員實施綱領》出臺。8月,由杜建時倡議,市政府牽頭并協同社會局、教育局等在市政府會議席上提出要資助學生的想法后,擬定了初步草案。9月19日,正式成立了天津市獎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運動委員會,由杜建時擔任主任委員,同時設立常務委員會,市政府秘書長梁子青擔任常委會主席,李鼎輔任總干事,張子奇、張伯苓、郝任夫、時子周、楊亦周、郭紫峻、李鐘楚、陳序經等人擔任委員。常務委員會下設勸募組、獎助組、總務組,辦理本組分掌事項。委員會共39人,因主要涉及教育事宜,學界人員居多,分布情況可見下表2。

        1947年8月15日,天津13所大、中學學生代表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開會,成立天津助學運動委員會。8月29日,李維新協同南開大學教務長陳序經、中紡津分公司經理楊亦周、市黨部委員李曜林等人,共同研究起草了關于運動的具體章程及草案。旋經教育局局長郝任夫、市立中學校長韓秋圃、私立耀華中小學校長俞大酉等人初步審查,8月30日,再由天津市獎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運動委員會成立大會通過,正式形成五種章則,見下表3:

        經過試行勸募,為減輕市政府壓力與分化職能,又成立了天津市清寒學生獎助金募集委員會、天津市清寒學生獎助金保委會和天津市清寒學生建委會,作為三個臨時性機構。實際上,在三個委員會未成立之時,清寒學生獎助金的募集運動已經開始施行??倳?,設有架構接近、職能類似的分會。1947年5月15日,三青分團即邀請第十區(qū)名流士紳及各校校長共17人開會,商議募集辦法及實際操作,初步形成簡單的組織架構,之后舉行數次區(qū)常務會議。各區(qū)分會組織及人員構成基本上是以各校負責人及區(qū)負責人組成。以第十區(qū)為例,可見組織運作詳情,見下表4:

        杜建時的目標是資助1萬名學生(主要包括斷絕經濟來源的戰(zhàn)區(qū)學生、家境確實清寒的學生、收入較低的公教人員的子女、保育生),后考慮到天津的實際的經濟情況,減至3000名,擬分布于60余所學校。實際上,1948年2月24日,資助學生有1296人。至同年7月,增至1446名。由于戰(zhàn)局變動,政府工作重心的變化,募集資金逐步減少,資助速度明顯減緩。1948年9月15日,由于通貨膨脹,為增進獎助實效,單人獎學金數額增加。從運動單位分布而言,包括國立南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工商學院、國術體育師范???、市立中學、耀華中學、渤海中學、南開中學、市立商科??坡殬I(yè)學校、市立女子中學、市立中西女中、匯文中學、中正男中、廣東中學、扶輪中學、達文中學、通瀾中學、西開中學、慈澤中學、究真中學、新學中學、圣功中學、立人工職、眾成商職、育才商職、益世高級護士職業(yè)學校、志生助產職校、建德工職等各級學校,以中小學生和職業(yè)學校階段的清寒學生為主要資助對象。據統計,1948年2—7月共資助1446名學生,其中,大學生僅有127名,占據總體比例不到十分之一。根據1947—1948年受到資助的學生統計,初設目標并未達到。

        (二)資金來源與名單造冊

        資金募集是獎助成效的核心問題。獎助委員會所頒發(fā)的《天津市獎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簡要說明》中,對認捐者“選請”及捐助款額分級作出解釋:“此次所請認捐者是經多方調查,共認其慷慨好義樂為助人,且有力出款者,全市金融工商紳富各界,只選請二千余戶,并非普遍募捐。所請認捐數額,亦依財力分級,務使皆行有余力,以便出款。”在資金募集方面,為便于操作,市政府、各單位遣派專人調查,由社會局局長胡夢華負責。根據天津市內企業(yè)及殷富之人的財力狀況進行評級,分為若干等,詳加造具各工商號名冊,交由募集機構備案,作為募征的前期評估與后期依據。隨著商戶負擔的增加,資料勸募與名單造冊相對困難,“最費時日及精力者,乃各認捐者之調查選定”。對于工商業(yè)之調查、紳富名單之開列,委員會原本想利用城防工事之募捐所開列的名單,然而由于推行困難,進度緩慢。

        市政府借發(fā)動助學運動的機會,召集各區(qū)長及有關局代表商討辦法。實際情況是“各局長多以恐開罪紳富,不愿報告。然經梁秘書長再三說明,此舉為轉移社會風氣,使富者資助貧者讀書之友誼的慈善事業(yè),與一般捐款不同,并允為各區(qū)保守秘密,各保長始允開報富紳名單,經二日后送來”。這種臨時性攤派不免引發(fā)紳富、商戶群體的不滿。政府開列名單的“保密”表述,側面顯示了推行過程中的現實阻力。為確保認捐名單的準確度及募征效率,設計小組進行了詳細審核。1947年10月8日召開了常務委員會,修正了以下兩點:第一,分等名稱改為四等。即一二三四等,取消特等名稱。第二,原稿所列工廠商號合并改為工業(yè)商業(yè)二類,每類分四等,先由社會局做初步分等,再邀請中(中央銀行)交(交通銀行)營業(yè)部人員各一人,各銀號交際主任三人,共同審查等級。

        獎助委員會相關決議下發(fā)后,社會局組織重新編造分等名冊,計有非國營企業(yè)2220家,至10月30日完竣。只是銀錢兩業(yè)代表委員均不在天津,所以部分審查無法進行。11月6日,銀錢兩業(yè)派出熟悉工商業(yè)虛實情形代表各一人,共同審查。出席代表有130余人,地點借用票據交換所,每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二點,連續(xù)審查至11月8日。經審查后,有升等者,有降等者,有刪除者,有增列者。加上國營、公營事業(yè)的名單,以此為據確定認捐份額。11月13日,提交至第三次常務委員會通過。除此之外,社會局齊科長開列了富紳名單,地政局送來在繁華區(qū)域數達十畝以上者之名單,警察局送來乘坐汽車的富人名單,對此特別注意,經統計有200余人。紳富名單的審核標準,最初主要依據日常生活的優(yōu)越而編入。但此法過于模糊化且損及公職人員利益,后經設計小組研究,凡是衣食住行享受有關機關所供給不足以代表其個人富有者,如國營公營事業(yè)機關及銀行銀號公司之經理等均予以刪除。

        天津市政府主動對國營、黨營企業(yè)實施某種庇護,但一些國營企業(yè)為了配合政府宣傳與動員,也主動救助失學青年。如恒大公司,1947年獎助天津市優(yōu)秀清寒學生4名,大學生與中學生各2名,每人每月45萬元;1948年2月7日,平價售出面粉500袋給獎助清寒學生委員會;1948年3月,資助大學生馬仲林、馬蔭楠、張惠若、劉又午、于立云、宋未堂,每人每月100萬元;中學生葉寶申、徐慧容,每人每月30萬元;1948年8月7日,為救濟河北省流亡青年及貧苦學生向天津市工業(yè)會捐款3億元。1948年10月5日,資助私立志達中學生2名,每人每月30萬元。后來,為了彌補刪去后的空缺,由基金募集組再尋獲購買“美金債券”人士的名單,加以擴充,編成最終名冊。經委員會最終審定,草擬了《天津市獎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運動委員會獎助金籌集保管辦法》來規(guī)范資金保管、使用和分發(fā)。

        (三)勸募實施與組織協同

        為了順利實現勸募,減少阻力,委員會草擬了一個形式精準的操作章程:其一,總會各職業(yè)團體募集組以其名稱所示,為其募集對象和范圍,如銀行組以各銀行為勸募范圍,依此類推。其二,募集分會及各勸募隊之募集地區(qū)應由總會事先妥為劃分,精確至各隊,在空間上避免重復巡講與募集,以免引起商戶的反感。組織架構見示意圖1:

        為了實現各部門聯合,獎助清寒學生運動委員會聯同青輔會、善后救濟委員會、三青團,共同承辦救助學生事宜。同時,委員會對于組織協同作出了規(guī)定:在基層行政單位,如區(qū)公所、各保甲、賑濟會、宗教組織、大學自治會、學生社團(如天津工商學院管弦樂隊公益性演出),都可以共同推動募集順利進行。從形式、程序到步驟,資金勸募皆有精詳的程序設計。根據《天津市清寒學生獎助金募集委員會募集辦法實施綱要》,規(guī)定了募集的方式與對象:(一)募集的對象主要包括:金融實業(yè)界、娛樂場所、殷富商戶、名流巨子、各界熱心教育之人士;(二)募集方式主要有:請各機關團體認募、請各界名流巨子個人認募、發(fā)動娛樂團體公演、舉行教育榮譽章義賣、組織勸募隊分頭勸募、利用其他各種足以激動人心慷慨樂助之方式募捐之;(三)募集組織依托于三青團及各中小學,分為募集組、募集分會與勸募隊三個層級。

        具體來說,總會募集組劃分為銀行組、商業(yè)組、工業(yè)組等,各組原有委員中互推一人為主任,綜理全組募集事宜。各組主任聘定會計一人,掌理本組捐款之征集出納事宜。募集總會成立募集分會,除了五、九、十一、十二為職業(yè)分團可合組為一分會,其余以每分團成立一分會為原則。各分會應成立募集小組或勸募隊,普遍展開募集工作。分會募集組、勸募隊及募集辦法應參酌綱要及實際情況訂定。對于各個學校與分區(qū),委員會商請教育局通令成立勸募隊,以每校一隊為原則,利用星期日勸募。各校勸募隊之下,又設分隊,冠以一二三四分隊等番號。在財務監(jiān)督層面,各勸募隊、勸募分隊應設置專門資金保管員以杜流弊。其中,第十區(qū)起步較早,積極籌劃,于1948年5月21日成立了募集總隊1個及13個分隊,見下表5:

        1948年10月4日,杜建時在耀華禮堂舉辦天津市復員三周年紀念會上,把獎助清寒學生作為一年多來政府重要工作、值得一提之事加以強調。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新政府除保持清寒青年學生工讀學校外,其余組織設置基本廢止,獎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運動委員會結束了運作。

        四、多重捐輸與商戶負荷

        作為一場戰(zhàn)時社會運動,有別于軍事交鋒,助學募捐是教育經費結構性缺失的對策。事實上,獎助基金的募捐并非獨立的汲取政策,與救濟特捐、自衛(wèi)特捐等運動基本同時進行。救濟特捐的捐募,以一次為限,以自然人及法人為對象,以大中城市的富戶為主??梢哉f,助學運動是“自衛(wèi)特捐、救濟特捐”政策的補充形式。1948年1月23日,國民黨當局通過《救濟特捐辦法》,規(guī)定救濟特捐的捐募區(qū)域為:南京區(qū)、上海區(qū)、重慶區(qū)、廣州區(qū)(包括港澳)、漢口區(qū)、天津區(qū)、成都區(qū)、昆明區(qū)、廈門區(qū)共9個區(qū)。2月19日,行政院救濟特捐督導委員會修正通過了《救濟特捐募集辦法》,確定捐募總額為10萬億元,全國共分南京、上海、重慶、廣州(包括港澳)、漢口、天津、青島、西安、成都、昆明及廈門等11個區(qū)。天津(包括北平、唐山)區(qū)占百分之四,計4000億元。與獎助基金的勸說認捐方法不同,救濟特捐展現了動員商戶的強制性,符合“以非常應付非?!钡娜骊瑏y動員之法。行政院出臺具體辦法之后,各地須按此推行:“在抗戰(zhàn)及戡亂期間收入特豐者,巨商巨富,資力雄厚營業(yè)發(fā)達之社團法人。凡家產價值滿五十億之自然人,至少應認捐家產十分之一。資產價值一百億元之法人,至少認捐資產廿分之一(其余照此標準推算)。”很顯然,盡管救濟特捐等項不以賦稅名目出現,但實質上是一種戰(zhàn)時重稅。

        對于財政核算而言,募捐獎助經費是一種經濟手段。軍資靡費與教育投入削減,呈現出直接的因果關系和分配的失衡。經募捐而來的資金雖不直接用于戰(zhàn)爭,卻代償了一部分教育經費的缺口。在運動進行過程中,為了避免程序繁冗,便于操作,學生獲得實利,要求各區(qū)隨物價進行動態(tài)調整。運動前期,委員會制定領取辦法決議獎助金由學校代領,隨時考核學生課業(yè)成績,可減少學生奔走與程序煩惱。1947年10月2日委員會第一次常務會議后,募集設計小組決定正式采取分配定向的模式,把學生按照貧困程度與年級高低進行分類,由所選定的公司進行資助,細則如下:1.大學生。由各公司銀行資助之,共可資助398名。計一等公司30家,每家資助4名;二等29家,每家資助2名;三等64家,每家資助1名;銀行39家,平均每行資助4名,合計為398名。2.中學住宿生。由工廠銀號資助之,共可資助798名。計一等廠38名,每廠資助4名;二等廠76家,每廠資助2名;三等廠147家,每廠資助1名;銀號115家,每號平均負擔3名,合計為798名。3.中學通(勤)學生。由各保險業(yè)、證券行及普通商號資助之,共計2635名。計證券業(yè)43號,每號平均負擔10名;保險業(yè)41號,平均每號資助5名;普通商戶約2000家,每家資助1名,合計2635名。從規(guī)定的角度而言,可謂甚是詳細,施行“點對點”資助,要求認捐者與學生之間“互相聯絡,增進感情”,每月拜訪認捐者,以得到承受教益與督促指導。

        在實際操作層面,情況卻并非如此簡單。由于勸募組織自身經費的缺乏,需要內耗,不免曲加調整、加以挪用。而且,基金委員會款項分配不固定、部分要由學校代領分發(fā),根據社會局財力調查和商戶等級募集資金,隨意性較強。因此,對于募集所得資金的去向,有人心存質疑:“當時各方面的所謂募捐籌款等變相勒索之事,也不得不進行應付。如國民黨三青團募集天津市清寒學生獎助金捐款,實際上,不過為其驅使之學生進行政治活動提供經費而已”,對“內部消化”深惡痛絕。不僅如此,確立資助學生名單后,款項到位的速度不盡如人意。南開大學受資助的李映睿就埋怨道,運動委員會施行“慷慨認捐,情義有余,而款項遲遲不發(fā),則當美中不足”。由于款項遷延與人事操作之弊,清寒學生實際受益難以落實。南開大學學生致信市政府“制定享有公費匪區(qū)(編者注:國民黨對中共根據地、解放區(qū)的誣指)救金重領者清償條例,依法責辦……采受獎人資助人親自獎與制,以免學校牽擱,致負救濟本意,或制定章則使效率迅速,認款期與領款期不出三日之外”。私立平實中學兩位清寒學生朱炳霞、夏春普則致信市政府希望排查各學校運動立案實況,資金盡快落實、提高領取效率。商戶遷延不復即不愿出資是運動的阻礙,以天津市第二區(qū)為例,資金收取相當困難:“本市獎助優(yōu)秀清寒學生一案,市府前經各商號,酌定各商應擔獎助名額,希各商認定后函復,但各商多未照辦,該區(qū)已分別通知各商號,即速認定函復,以期各生早得救濟”。

        與中共以農民群體為動員核心不同,國民黨更側重于商民動員。能夠看到,基層商戶與經營者的利益在運動中受到損害,對各種募捐頗有怨言“多未照辦”。對于行政干預而言,名為“自愿捐資”,實為按照名單強行攤派、定額上繳,政商、學商沖突屢見不鮮。戰(zhàn)局之下,經營者收益并不樂觀,且須負荷各項“捐輸”,超出了商戶利潤的彈性。國民黨宣傳機構以引導、講理、警告、恐嚇的多種手段促使商戶認捐,完成數額任務。杜建時鼓勵臨時參議會盡量要“喚起民眾參與政府建設”的熱情,以廣大教育事業(yè),強調“文化者,國家之命脈也,民族之生存,國家之興亡系之”,教育復興為首要之義,減輕商戶對于認捐的疑慮。進而聲稱社會凋敝、慘狀蔓延,無非是中共“稱兵作亂,逼迫使一般善良人民,不能安居”,將商戶不滿的情緒轉向于對中共的否定。市政府發(fā)出警告,“輸財乃是救己”,恐嚇“萬一共匪(編者注:國民黨對中共的誣指)得志,則富有之人未有不遭清算者。一至遭遇共匪(編者注:國民黨對中共的誣指)清算則自身財富無法保留,甚至連自身性命亦難確?!?,營造一種“有匪(編者注:國民黨對中共的誣指)無我,戡亂第一”的社會心態(tài)。指出富有之家響應政府之號召,慷慨捐輸,共襄義舉,方是保障自身“生命財產之最積極方法之一”。在邏輯上,幾乎等同于另一種形式的“救亡圖存”。然而,宣傳的作用并不立竿見影,任昌百貨公司、福星面粉公司等商戶即不情愿一再捐輸,而市政府則一再批文募集照常,反映了運動過程的扯皮與低效。

        天津市的募捐實踐,反映了國民黨宣傳系統的積弊與底色。與蔣介石善于利用傳統資源實施教化類似,國民黨宣傳帶有“倫理化”“儒學化”的訓誡特征,缺乏下沉傾聽民意的機制,強調效忠國家利益和奉獻愛之精神,不少商戶與資本家對此頗為不屑,對復興教育與資助學生興趣闌珊,而更關注政府保障商家的利益。一般來說,社會運動的發(fā)起、宣傳與實現,須依賴于精密靈活的組織力,國民黨顯然有致命不足與缺失。獎助委員會依托于三青團及各區(qū)國民學校,成立難區(qū)同學會、同鄉(xiāng)會,宣傳和組織能力一定程度得到發(fā)揮。但是,基層組織的龐雜與自身政治建設的不足,使得獎助效果大打折扣,流于表面。資金分配的不平等,又激化了矛盾??梢哉f,組織聯動、協調效能、凝聚力與中共相比差之甚遠。根據天津市檔案館所藏30份家庭情況調查表,以“家鄉(xiāng)在匪區(qū)(編者注:國民黨對中共根據地、解放區(qū)的誣指),家產被分”等理由申請資助者屢見不鮮,這是一種政治導引與宣教表述,并非小學生或者中學生所能理解或填寫的范圍,蘊含著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信息。流亡學生數量激增,遠超本地的承載,有學生已流亡多地,“臨時救濟安置可行,而整體安置及補習班等,難以做到”。1948年3月,行政院決定:流亡青年學生于接受臨時救濟后,其合于軍訓標準者,應提前實施軍訓或由國防部青年軍各師無限制收容,必要時要增設青年師收容之,以緩解救助無力的現狀與遏制可能發(fā)生的連鎖反應。

        學生是重要的社會力量,獎助實效與政治局勢息息相關。相比而言,1946—1949年間,中共地下黨在平津組織的助學運動,通過強大的宣傳系統和動員能力,消解了國民黨在北平“尊師勵學”以及天津助學運動的影響力。反觀國民黨對于學生訴求的漠視,撕毀燕京大學學生壁報,引發(fā)“公憤”。發(fā)生于北平的七五慘案,流亡學生沖擊市參議會,則更顯現出此種矛盾。由于資金使用與分配的不公平,形成了極大的糾紛。中共地下黨則鼓勵學生實施自救,“同學們組成話劇、歌詠、舞蹈等組,分頭準備義演節(jié)目。根據學業(yè)成績與家庭情況分成甲乙丙三種助學金,一律按需要合理分配”。助學運動是一個契機,發(fā)展為以經濟形式為掩護的群眾運動。1948年,學生組織編撰了《華北學生運動小史》,總結了經驗與得失,這無疑是兩黨政治能力的例證。

        五、結語

        抗戰(zhàn)勝利尤其是四平戰(zhàn)役之后,國共對峙局面已不可避免。從社會建設的角度來看,爭取與團結青年學生是一項重要的動員工作。對于擁有執(zhí)政地位的國民黨而言,財政支絀、缺口太大而教育須繼續(xù)維持,只能以臨時性攤派和非常態(tài)特捐募集來維持運轉。獎助金的募集認捐,與救濟特捐、自衛(wèi)特捐、城防工事特捐類似,都屬于社會動員與財政汲取的一種形式。同時,在“以運動反運動”的治理思路下,清寒學生資助運動不是單一的事件,可以視為國民黨當局在財政危機與教育資源緊缺下的具體應對,也包括了壓制中共策動學潮的題中之義。天津市的助學實踐,從宣傳、組織、募捐到動員乃至資金的分配,以“戡亂救國”“培育復興人才”為宣傳著力點,進一步完善組織建設,積極勸募,取得輿論層面的支持,借此消弭洶洶眾情,補救政府的負面形象,是內戰(zhàn)時期試圖構筑社會動員網絡的微觀化反映,在出發(fā)點與形式上似乎可取。但是,基層努力與局部成效改變不了國民黨當局系統的危機。況且,爭取學生的獎助運動,由于資金有限,無法實現高覆蓋率。無論從直接資助人數、動員程度還是爭取青年的隱形訴求,運動很難說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持續(xù)失望、商戶不堪重負與黨政組織疲敝,所謂實現“戡亂之助”不過是流于紙面、適得其反。

        政策設計與制度運作在實踐中的效果受多重因素約束。以認捐形式資助部分學生,暫時緩解了經費困境。在國民黨的宣傳話語中,受資助學生,不少因內戰(zhàn)局勢來自中共根據地、解放區(qū),是不愿入“歧途”的典范。通過募集獎助金及其他捐輸,對本地企業(yè)、工廠、商戶、富紳強制性地清查造冊、評定財力等級,形成資產名單。商戶的質疑與反抗,又影響了募集資金的限度,資助學生數量也隨之遞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1948年之后,面對華北地區(qū)數量日增的流亡學生,國民黨當局不得不以戰(zhàn)時教育的形式吸納部分青年入伍,采取“政治教育、軍事教育、生產教育、科學教育的多種方式,穩(wěn)住學生之心”。從受資助學生的日常體驗來說,由于國統區(qū)經濟接近崩潰,物價騰漲,僅僅是“通貨膨脹之今日有獎之意,無助之實”。各種日用品“平價一日數易,且各業(yè)商人均有大量囤積之行為,限制賣出,有價無市”。戰(zhàn)后黨爭矛盾投射在學生救助層面,呈現出政策導向與動員策略上的差異。獎助學生運動成效失落,與學生之后選擇的“歧途”,恰恰自證了國民黨控制政策的無力與脆弱,這與國共戰(zhàn)爭最終走向客觀上是一致的,顯現出內戰(zhàn)結局的某種必然性。實際上,資助學生在總體政局中是一個次級結構的因素,軍事勝敗才是決定向背的主導力量,這是一個客觀的認識,在道義上也是人民的選擇。

        [作者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講師,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謝濤)

        色老板在线免费观看视频日麻批| a级黑人大硬长爽猛出猛进| 人妻熟妇乱系列| 荡女精品导航| 亚洲大尺度动作在线观看一区 | 青青操国产在线|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色|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亚州综合激情另类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自产自拍高清av|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下| 媚药丝袜美女高清一二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高潮av有码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不卡黑寡妇| 国产在线精彩自拍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av|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密殿| 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在线看片国产免费不卡|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爱爱视频|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韩国|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推荐免费| 亚洲码无人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日本丰满熟妇videossex8k| 欧美亚洲高清日韩成人| 白嫩少妇在线喷水18禁|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