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茹虹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其職能,提供更優(yōu)質的文化服務。文章主要是探究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fā)揮的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公共文化;功能;作用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部分,是展示一個城市風采的重要宣傳窗口,已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它通過開展各類展覽活動,以文化服務為突破口,為群眾提供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途徑,通過多層次的教育手段傳播歷史文化知識,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陣地教育的職能,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1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場所,對館藏物品進行分類管理,是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社會公共機構,涵蓋人類文化遺產的方方面面。隨著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機構之一,不僅具有文物收藏、文物保護、科學研究、陳列展示等功能,還具有傳承歷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弘揚城市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其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對城市文化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博物館利用自身特有的文化資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為社會大眾提供展覽、講解、社教活動等文化產品及服務,弘揚優(yōu)秀歷史文化,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豐富公眾的精神生活,保障人民的文化權益,促進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2 博物館的功能
公共文化服務是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在促進人類的全面發(fā)展、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社會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一部分,它具有保存與研究歷史文化遺產、提供社會教育服務、滿足公眾精神需求等功能,有利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繁榮發(fā)展服務。
2.1 藏品收藏與研究
博物館是保管一個城市歷史記憶的收藏場所,展示著這個城市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藏品是博物館開展所有工作的物質基礎,博物館要想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必須以豐富的藏品為載體。博物館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其館內藏品的數量和質量。收藏和保存文物是博物館最基本的功能,它能夠收集和保存好社會發(fā)展和歷史變遷的實物資料,并將它們傳承下去,這是其他社會機構無法完全取代的。
另外,博物館還要在文物收藏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工作。①通過對藏品的不斷深入研究,再進行鑒定、分析和比較,發(fā)掘并展現其所具有的歷史、人文、自然、科技等獨特價值,為后人的研究工作提供寶貴的歷史經驗。加強對藏品的研究,更有利于對藏品的保護、展示與管理。同時,科研工作也是博物館的工作之一,它可以加強博物館對現有資源的認識,整合資源,促進博物館的發(fā)展。博物館工作者需要不斷加深對各類藏品和博物館的研究工作,通過對各類文物的不斷研究,深挖它們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開展業(yè)務工作,才能更好地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滿足不同群體對博物館的文化需求。所以,博物館要高度重視藏品工作,加強對藏品的研究,提供資金保障,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不斷豐富藏品的內容,展陳具有亮點的新藏品,不斷發(fā)布研究新成果,保持博物館旺盛的、持久的生命力。
2.2 社會教育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在擁有了大量藏品并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的。雖然各個博物館的藏品種類不同,但其主要的社會教育活動都是通過舉辦各類展覽來開展的。博物館作為公眾學習知識的第二學堂,所傳授的知識具有多樣性,包含民俗歷史、科學藝術、人文環(huán)境等。任何公眾都可以自由地參觀博物館,參與各種有趣的社會教育活動,從中獲取知識。
此外,博物館通過展示各種各樣的藏品來傳遞知識,與傳統(tǒng)教育相比,它更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讓公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博物館針對不同群體公眾的不同文化需求,應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提高公眾的學習積極性,普及文化知識,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助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社會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
2.3 休閑娛樂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博物館的職能已經不局限于收藏、研究、教育等基本職能,博物館已經發(fā)展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隨著壓力不斷遞增,人們迫切需要一個釋放壓力、放松身心的場所。這就要求博物館完善基礎設施,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讓文化服務更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來吸引到更多的觀眾,博物館也逐漸發(fā)展成公眾休閑娛樂的場所。
如石獅市博物館內設有閱讀點(圖1),為游客提供了舒適的公共閱讀空間,可供游客閱讀、小憩。同時現今博物館的展覽主題豐富多彩,既有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文化展覽,也有展示新奇事物的科學藝術展覽。藏品多種多樣,千奇百怪,可以滿足人們對歷史文化和新奇事物探知的需求,讓人們從忙碌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在游玩的過程中欣賞各種有趣的事物,獲得精神上的愉悅。人們在放松心情的同時,還能獲得文化知識的教育。博物館潛移默化中也發(fā)揮著社會教育的功能。
3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路徑
博物館作為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的公共場所,其功能不容忽視。這就要求博物館要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重視觀眾的需求,優(yōu)化其職能,為公眾提供積極向上的文化,提高人民的素養(yǎng),促進社會文明。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大力加強博物館公共文化職能。
3.1 健全博物館基礎服務設施
首先是完善博物館的基礎服務設施,提升博物館的形象和競爭力。博物館作為一個展現城市歷史文化的窗口,其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建筑風格和場館設計帶有當地城市的文化特點,與周圍環(huán)境融于一體,相得益彰,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
例如石獅市博物館所設立的“絲路獅緣”獅文化展廳(圖2),突出“石獅”城市文化品牌,展現石獅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人文蘊涵。展覽分為“獅緣”“獅守”“獅舞”“獅戀”四個部分,重點反映獅文化經由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歷史、閩南獅文化的特色以及獅文化從海上絲綢之路傳播東南亞的經過,展示獅文化的傳入、融合和對外影響。布展方案成熟、獨具創(chuàng)意,展品涵蓋石雕、木雕、根雕、磚雕、瓷器、陶器、書畫等,展示獅子的不同形象,品種多樣,造型別致。
其次是完善展廳、展柜、展品等各個方面的條件,才能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需求,使其在參觀博物館時心情愉悅,放松身心。展廳整潔明亮,展柜功能齊全,展品的陳列要滿足觀眾的觀賞需求,考慮觀眾的認知能力和接受程度,為他們提供圖文并茂的介紹,避免重復和雷同,體現博物館自身的特色,提升觀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最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博物館除基本功能外,還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的功能,所以博物館需要配套公眾休閑娛樂等相關設施,吸引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學習文化知識,加強社會教育的作用,提升公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
3.2 創(chuàng)新博物館服務方式
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博物館服務內容和方式,加強博物館自身的服務意識,完善其服務功能。隨著現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博物館依托“互聯網+”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構建數字化平臺,運用微信導覽、3D投影、VR和AR沉浸式場景體驗等新媒體技術,打造數字化博物館,提升公眾的視聽感受。博物館可以通過網站、微信、手機App等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大力宣傳開展文化活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弘揚傳承歷史文化,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利用博物館現有的條件,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包括培訓講座、知識競賽、咨詢服務等各類主題活動,并借助新媒體手段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知曉率和參與度,為公共文化的發(fā)展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博物館還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博物館的文物保護能力,主要體現在文物的數字化方面。博物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將珍貴的文物資源進行掃描存檔,積極研究其價值,完善數字化后的檔案。礙于文物的珍貴性,它是不宜流通的,利用數字化手段可以將文物的數字資料進行梳理整合,大大方便了博物館之間的相互交流,滿足了公眾的需求,是新的社會服務方式。
3.3 豐富博物館服務內容
博物館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場所,要充分考慮公眾的需求,結合實際,為社會公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發(fā)揮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從而進一步發(fā)展自身。①首先,要通過提升博物館的軟硬件設施,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提升服務水平。其次,要著力將博物館打造成文化旅游品牌,促進文旅融合,推動經濟發(fā)展。針對不同的群體開發(fā)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文創(chuàng)產品,用文創(chuàng)產品講述城市故事,將文化價值與市場趨勢有機結合,推動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最后,結合社會熱點,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博物館的社會效益,貼近群眾的生活。主動為社會特殊群體服務,開展志愿講解團隊進校園、鄉(xiāng)村、社區(qū)等進行講解服務,舉辦流動展覽,弘揚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社會教育的功能。
石獅市博物館積極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圍繞海絲文化、文物保護、家風家訓等主題(圖3),開展文化下鄉(xiāng)、進社區(qū)等宣講活動,以“大美金沙:銘記身邊的榜樣”“以敬畏之心呵護石獅遺產”“刺桐密碼:宋元泉州港涉外法律制度解讀”等為題,在錦尚鎮(zhèn)、石獅市日報社、石獅市長福小學等開展各類文化講座,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鼓勵民間力量參與博物館展覽、講座、活動的策劃設計,共同合作,使博物館與社會各界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更好地推動博物館的發(fā)展。
3.4 打造博物館專業(yè)人才隊伍
博物館的日常管理、規(guī)范運轉、組織建設等方面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在博物館發(fā)展中要堅持以人為中心,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文博管理人才隊伍,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博物館由于自身職能的特點,對管理人員的水平要求比較高,除了需要具備基本的管理知識,還需要對文博的各個方面有所了解,能高效率地組織和管理各項工作。人才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搭建一套完整科學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同時,可以通過外聘專家、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博物館建設,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水平,提高博物館的競爭力。
4 結論
隨著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如何滿足不同群體對于文化的要求是博物館發(fā)展的重要課題。博物館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和內容,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滿足公眾的文化體驗,讓博物館成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公眾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多元文化體驗的高雅文化場所,助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社會公共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