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 建湖縣融媒體中心
融媒體的出現提升了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拓展了其傳播渠道,受眾也可以從不同的途徑與編輯人員就新聞信息進行互動??梢哉f融媒體更好地發(fā)揮了新聞媒介的傳播作用,但在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考驗。其需要更新自己的思想意識,掌握更多的技能,發(fā)揮好融媒體的優(yōu)勢給自身工作帶來的機遇,這就需要編輯人員不斷的學習與提升自己。
融媒體就是以新舊媒介為載體,充分發(fā)揮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作用,將各種媒介資源有機融合在一起。融媒體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各種渠道與終端的信息其都可以掌握與傳播,并且還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了融合共享。這樣的背景對專業(yè)搜集信息、傳遞信息的編輯記者而言十分有利,其能通過多種途徑來了解群眾生活,快速捕捉實際生活中的各種新聞。編輯記者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新聞報道實現了時效性目標,且多樣化信息還有助于編輯記者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更加全面的報道新聞??梢哉f編輯記者搜集新聞、整合信息的時間縮短了,促進其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升。
第一,技術的沖擊。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與發(fā)布的渠道都發(fā)生了變化,不但是單一的文字播報,也讓不在僅僅通過報紙、電視以及廣播來傳遞。移動終端與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促使新聞信息不但可以通過文字和圖片來展示,還包含了各種新聞短視頻、音頻。因此作為編輯記者其不但要具備良好的文字功底,還需要具備利用新設備、新技術進行新聞發(fā)布。要掌握視頻剪輯能力、圖文編輯能力并通過移動終端來發(fā)布新聞,還要學會運營自媒體,與時俱進,提升新聞傳播的速度與效率。
第二,導向沖擊。新聞媒體本身就具有引導群眾思想、引導輿論走向功能,在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的這一責任則更加突出。雖然新聞信息的發(fā)布渠道增多,發(fā)布效率提升,但是由于網絡新聞的審核機制還不健全,導致網絡上存在著一些虛假新聞信息。這給受眾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作為專業(yè)人員,編輯記者就要能從海量信息中辨別真假,發(fā)揮好信息引導與傳播的作用。
真實性是新聞的首要特點,這一特點也是其權威性的保證,但是由于網絡新聞的審核機制不完善,導致存真假新聞信息混雜。對于普通受眾而言,其缺乏專業(yè)理論知識,不能對真假新聞信息進行有效辨別,只是對一些吸引人眼球的、新奇有趣的話題感興趣。例如在2020年1月23日很多人在微信群看到了“今晚9點30分中央新聞頻道將播出由白巖松主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直播,并邀請鐘南山教授介紹疫情。”這一新聞很多網友在沒有求證的情況下就轉發(fā),甚至部分教師還通過微信轉發(fā)給了本班學生,造成了輿情混亂。作為編輯記者要善于分辨信息的真?zhèn)?,不隨意傳播,更不能隨意的捏造和揣測新聞,這同記者的職業(yè)道德要求不符。作為編輯要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對新聞信息進行編輯、整理并報道,保證新聞的真實性,使得其在融媒體下保持競爭優(yōu)勢。
編輯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信息素材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且流程的新聞,提升原本碎片化新聞的可讀性。但是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傳播技術、圖文編輯技術都在快速發(fā)展與普及,多渠道傳播中往往會出現同質化的問題,新聞的獨家化難以實現。新聞對受眾的吸引,其一在于新聞本身的選題,其二則在于新聞轉發(fā)量,一則新聞通過網絡報道之后就會在各大新聞平臺、客戶端轉發(fā)。實際上一則報道在被大量轉發(fā)之后就不能依靠自身的“新”來吸引受眾,沒有受眾關注的新聞不能被稱為一個合格的新聞。因此作為編輯記者就要能夠從海量新聞信息中找到最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件來報道,優(yōu)選題材以吸引受眾。
新媒體之所以被廣大的受眾所喜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受眾可以同編輯人員進行交流、互動。受眾是新聞的接受者與傳播者,也可以說是編輯工作的檢驗者,其對一則新聞的喜愛程度、新聞報道方式的接受程度關系著新聞記者的后續(xù)工作方式。因此要加強編輯記者同受眾之間的溝通、互動,了解受眾需求,然后在結合其意見報道一些貼近民生與社會發(fā)展的新聞。具體而言編輯記者可以借助于微信、微博、短視頻賬號等與受眾互動,根據交流的結果來調整自己工作方向。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要正確的認識到新時代新聞信息發(fā)展的優(yōu)勢以及自己所面對的挑戰(zhàn)。并抓住發(fā)展機遇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哦談過優(yōu)選題材,加強與受眾互動來應對挑戰(zhàn),提升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