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菲
(鄭州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鄭州 451200)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五門公共課之一,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diào),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特別是在2020年面對疫情特殊情況,遵循“停課不停學”的原則,全國教師改變以往面對面的教學方式,利用網(wǎng)絡開展線上教學。所以在“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種形式,實現(xiàn)從“以教師為主體”轉(zhuǎn)化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能體會到上課的樂趣,更用心地感受教學,真正地實現(xiàn)教學目的。
“以學生為中心”源于20世紀初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兒童中心理論”,他強調(diào)新的“三中心”理論,即“兒童、活動、經(jīng)驗”。他認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應該給兒童更多發(fā)展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就不用擔心學生學習不到知識?!耙詫W生為中心”倡導的正是在遵循學生學習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20世紀末就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diào)要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教學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通過對學生思想、心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綜合性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有用人才。
部分高校對于“概論”課程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仍然沿用的是赫爾巴特的“教師、教材、教室”的三中心理論,其中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在這種教學課程設計方式中,對于教師而言,教師更加注重的是對于知識的傳授,關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掌握的程度考慮較少。由于“概論”課程講述的是從毛澤東思想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系列相關內(nèi)容,內(nèi)容較多而且涉及范圍較廣。部分教師會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知識的講授上,課堂中教師持續(xù)灌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不能參與課堂之中,逐漸學生從剛開始對課程滿腔熱血變成覺得萎靡不振、昏昏欲睡,致使偏離了教學初衷。
“概論”課程作為一門全國大學生都必須學習的公共課程,考慮的是全國大學生的需要,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按照書本上的邏輯結(jié)構(gòu)進行授課,并沒有考慮到為什么講授這門課,忽略了這門課的授課目的,沒有考慮到學生知識程度。不同院校之間、不同專業(yè)之間、學生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程度以及掌握知識的快慢程度都存在差異,教材的制定是為了全國各類高校服務的,但教師作為班級課程的負責人,考慮的更多是班級學生的實際需要,根據(jù)專業(yè)和掌握知識的程度制定相應的授課計劃。另外,對于教材而言沒有授課的側(cè)重點,沒有從書本的整體性去把握,按照書本的章節(jié)每章都詳細講述,導致在學期結(jié)束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或后幾章講述極為倉促,沒有劃分重點章節(jié)、次重點章節(jié),不注重詳略得當,教學設計設置不合理。
各大高校隨著時代的要求,都在擴大招生規(guī)模,隨之對應的需要配備更多的教師。這其中有很多教師都是剛剛畢業(yè)的學生。雖然在學校進行過課程的系統(tǒng)學習,但是還停留在問題的表面階段?!案耪摗闭n程授課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這對于年輕教師特別是剛畢業(yè)就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部分教師會從自己擅長的部分入手,對自己比較了解的內(nèi)容重點講解,對自己了解不深的部分略講甚至不講。完全從教師自己掌握知識程度去設置授課的教學內(nèi)容,沒有考慮到學生真正的需求。
目前,“概論”課程教師大多采用的是口頭講述為主、PPT展示輔助教學的形式,僅僅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述,學生跟隨老師思路聽講的方式,可能會有部分教師為了提升學生上課的興趣,會給學生播放一些和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教學視頻,但由于時間和學校要求,播放時間較短以及次數(shù)相對較少。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全程灌輸,學生自由發(fā)揮的機會比較少,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學生積極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上課方式完全局限于教室,不能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靈活多變的教學,不能把所教授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教學思維固化,教學不能多元化。
“概論”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僅需要了解近代中國發(fā)生的事件,形成相關理論的講述,還需要結(jié)合當前熱點,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步伐,學習黨中央最新精神,把這些全部融會貫通于自己的課程當中,并且用通俗的、易于理解的語言進行講述,讓學生真正地入腦、入心。這對于大部分教師而言是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能坐得住“冷板凳”,靜下心來搞教學、做研究。高校多數(shù)教師因為各種瑣事的牽絆,備課時間較少,在上課過程中只能根據(jù)課件進行簡單講述,有的甚至整堂課直接照著PPT念,學生提不起興趣。另外,年輕教師由于缺乏歷史的積淀,對于相關內(nèi)容研究較少,認識事情也較為片面,在課堂上只能把課本上的知識教授給學生,而學生對于純理論知識興趣不高,導致最終教學效果不明顯,未能達到教師預期的效果。
教師傳授知識要從教學目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加強“以學生為中心”,改變以往滿堂灌輸?shù)慕虒W模式。
講授一門課程,應該更加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得到什么樣的提升,對于未來的發(fā)展道路又有什么樣的啟示,學生最終能不能將相關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這才是學習課程的教學目的?!案耪摗闭n程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有一個深刻的把握,能夠清晰地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歷史方略、歷史成就,關于黨和國家制定的方針政策能知道提出的背景以及作用,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自己未來的發(fā)展道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指導。教師應該從完成教學任務向考慮學生真正需要什么轉(zhuǎn)變,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設計是課堂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教學設計要從以往的教師為中心、完全按照教師的課程進度來安排,轉(zhuǎn)化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設計過程當中考慮到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設計三維目標的設置中不能始終如一,要根據(jù)課堂的變化進行改變。例如,“概論”課程的學習不能單單只學習課本,還需要了解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通過熱點新聞抓住事情的本質(zhì)。但根據(jù)以往學生的表現(xiàn),部分學生只熱衷于看明星八卦,對于國家大事毫不關心。還有一些學生只停留在事情的表面,只關注新聞的熱度,沒有對事情本身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加入一個課前十分鐘學生上講臺的活動,把這部分時間給學生,既能實現(xiàn)讓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目的,也可以讓學生自信、勇敢地在他人面前展現(xiàn)自己。
多樣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大多數(shù)教師在講授“概論”課程時僅僅以講授法為主,通過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輸?shù)姆绞桨阎R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進行接受,會造成學生對于“概論”課程提不起興趣,覺得這門課程無聊,部分學生甚至宣稱“60分萬歲”,這種想法在一屆屆學生中流傳,學生都對這門課程產(chǎn)生畏懼心理。面對這種情況,改變教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討論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啟發(fā)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容易理解所學內(nèi)容,真正地讓學生參與其中,不再是單純被動地接受知識,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真正地發(fā)揮,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在快樂中學習。在“概論”課程中雖然不能真正帶領學生回歸當時所處的情景當中,但是可以通過播放影片、參觀紅色基地等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艱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起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1.布置預習任務,引發(fā)學生思考。在教學設計時注重學生預習為主,學生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對于上課內(nèi)容有一個宏觀把握,學生在高中時期已經(jīng)學習過思政課程,對中國的歷史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學生身處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概論”課程第八章歷史成就等學生都深有感觸。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相對比較了解,對于某些問題會有疑問,通過一些溝通、交流軟件,如QQ群、微信群,讓學生把遇到的問題發(fā)到群里,針對這些問題讓學生進行相互討論,引發(fā)學生思考。
2.“點餐式”教學,定制個性化服務。目前,外賣行業(yè)越來越深入人們生活,特別是在中青年群體引起熱潮。無論你在何時何地,只要你拿出手機都可以實現(xiàn)自己吃飯的目的。在教學中也可以加入點餐式元素,無論你何時何地有任何關于課程問題,都可以隨時在群里聯(lián)系老師,把你的問題隨時反饋給老師,老師為你隨時解答,實現(xiàn)個性化專享服務。同時,在課堂上對于學生在群里討論有爭議的問題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真正讓學生愛上學習,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3.混合式教學,享受各大高校資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各類學校教師改變了教學方式,慕課、騰訊課堂、愛課堂、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工具被應用到課堂之中,它們超越了時空的界限,讓學生在家里依然可以接受教育、獲得知識。同時,在這些APP中還匯集了全國各大高校精品在線課程,使學生可以豐富知識儲備、增長見識。線上教學可以和線下教學相結(jié)合,實現(xiàn)混合式教學??梢詾閷W生篩選一些其他高校精品課程發(fā)布到APP線上教學平臺,學生可以隨時用手機登錄APP平臺去進行預習、學習和復習。教師在講授課程的時候可以根據(jù)學生預習的情況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以及展示學習的成果,這樣也可以滿足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對于概論課程的需求。
4.教學反思“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不是以課程結(jié)束而結(jié)束,還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教學反思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教師需要對自我進行反思,即自己在整個過程當中長處和不足在哪里,需要不斷改進的地方在哪里,教學設計當中哪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目標哪些沒有實現(xiàn)。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滿意度調(diào)查,他們覺得課程的效果如何,對于課程教學和教師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根據(jù)這些反饋性評價去調(diào)整自己的上課模式,逐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
為了更好地提升“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作為思政課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轉(zhuǎn)變思想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zhuǎn)變,擺正自己的位置,積極地給予學生指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也應該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讓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