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廣忠教授所著《二十四節(jié)氣——創(chuàng)立與傳承》"/>
李孝純
(求是雜志社,北京 10072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jié)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yè)景觀;從鄉(xiāng)土氣息的節(jié)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zhèn)骷矣?,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xiāng)風民俗,等等,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1](P406)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農事節(jié)氣的論述,對于我們正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二十四節(jié)氣運行規(guī)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易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就是說,觀察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以認知時節(jié)的變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yè)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jié),所以人們自然要十分精勤地觀測天象,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遠在5 000 多年前,中國就有了《陰陽歷》,每年366 天。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公元前 1066 年)時期,已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天文歷法,當時采用的是《陰陽合歷》,將閏月放在歲末,稱為十三月。 西周(公元前1066 年—公元前771 年)時期,天文學家用圭、表測量日影,確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節(jié)氣,來指導農牧業(yè)生產。 西漢(公元前206 年—公元25年),漢武帝時,命令官員在古歷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新的歷法——《太初歷》(公元前104 年成書),沿用 200 余年。 東漢(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初年,國家又制定了 《四分歷》。 魏晉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1 年)時期,祖沖之制定《大明歷》,首次將歲差計算入內,每年365.242 8 天,與現在的精確測量值僅相差 52 秒[2]。
通過對北斗斗柄指向研究確定春夏秋冬季節(jié)。相傳夏代歷書《夏小正》載正月斗柄懸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由此可知早在夏代時就用北斗星的指向確定正月和六月。 相傳作于戰(zhàn)國時代的《鶡冠子·環(huán)流》也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西漢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訓》則說:“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 ”可見西漢初年已經將北斗定季節(jié)的方法,發(fā)展到以斗柄指向寅卯等十二方位,確定正月、二月等十二個月了。 《史記·天官書》則總結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xiāng)。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皆系于斗?!毖蕴斓圩谟杀倍方M成的馬車上巡行四方,行一周就是一年, 并由此區(qū)分出一年中的陰陽兩個半年,分判出四季和五個時節(jié),節(jié)氣和太陽的行度也由此可以確定。古人把天象的變化和農業(yè)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 以太陽出沒和月亮盈虧的周期定出日月,如晝夜交替為一日, 月相變化一輪為一月。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歷。 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時。《淮南子·天文訓》在原有成果基礎上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jié)氣,這是中國古代人民的一項偉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對我國以農為主的農耕國家的農業(yè)生產興旺與連續(xù)起到了重大作用。 2016 年 11 月30 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jié)氣”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yè)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fā)揚光大。 如果連種地的人都沒有了,靠誰來傳承農耕文化?我聽說,在云南哈尼梯田所在地,農村會唱《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等古歌、會跳哈尼樂作舞的人越來越少。 不能名為搞現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 ”[3](P678)歷法與農耕文化緊密相連、渾然一體,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從古至今,農田的耕種、收播都要依照歷法行事,順天應時,按照季節(jié)變化來從事農業(yè)生產,以求五谷豐登。四季循環(huán),就是一個生產周期。春播夏管秋收冬藏,農民懂得農作物因季節(jié)節(jié)令變化收成有多有少, 更懂得精耕細作與粗放勞動之間的收入差別。江淮地區(qū)有個農業(yè)諺語詩歌總結說:“立春天氣暖,雨水糞送完,驚蟄多栽樹,春風犁不閑,清明點瓜豆,谷雨要種棉”。 農業(yè)生產的季節(jié)性很強,誰都不敢耽誤了農業(yè)收種季節(jié),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強調不失農時、不違農時、不誤農事,國家頒布月令、歷書,強調遵守節(jié)氣。為了農業(yè)豐收,人們勤于觀察天象,預測氣象與水旱。 一些天象的變化常常被看作是水旱、饑饉、疾疫、盜竊等自然、社會現象的預兆。 在農業(yè)生產興衰預測中,古人特別看重歲星即木星。《史記·天官書》中提到的攝提、重華、應星、紀星等,都是歲星的別名。 古人認為,每十二年中,有大豐年兩年,豐年四年,饑年四年,旱年一年,大旱年一年?!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分杏涊d,“歲星之所居,五谷豐昌。其對為沖,歲乃有殃……故三歲而一饑,六歲而一衰,十二一康。 ”歲星正常運行到某某星宿,則地上與之相配的州國就會五谷豐登,而熒惑運行到某一星宿,這個地區(qū)就會有災禍等。 《史記·天官書》曰:“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正月,與斗、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jiān)德。色蒼蒼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柳。 歲早,水;晚,旱。 ……單閼歲:歲陰在卯,星居子。 以二月與婺女、虛、危晨出,曰降入。 大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張。 其歲大水。 執(zhí)徐歲:歲陰在辰,星居亥。以三月與營室、東壁晨出,曰青章。青青甚章。其失次;有應見軫。歲早,旱;晚,水?!庇衷唬骸皾h魏鮮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風從南方來,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為,小雨,趣兵;北方,為中歲;東北,為上歲;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惡。 故八風各與其沖對,課多者為勝。”這些話都帶有判斷年成的意思?!短旃贂愤€認為:大凡測候年歲的豐歉美惡,最重歲始。歲始或指冬至節(jié)、或指臘祭的第二天、或指正月初一的黎明、或指立春節(jié),這些都是候歲的重要日子。
陳廣忠先生研究《淮南子》40 多年,出版有關著作30 多部,發(fā)表論文90 余篇。 這本《二十四節(jié)氣——創(chuàng)立與傳承》一書,闡述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漫漫的形成與創(chuàng)立的歷史過程,對二十四節(jié)氣的科學依據 ,對二十四節(jié)氣的二“至”、二“分”、四“立”,小、大“雪”,小、大“寒”,小、大“暑”,雨水、驚蟄 ,清明、谷雨,小滿、芒種,處暑、白露,寒露、霜降都作了詳細的論述,還附有二十四節(jié)氣表,可以說全書闡述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氣候特點與要求,對二十四節(jié)氣的變化規(guī)律論述豐富而深刻,科學性、權威性、指導性較強。
二十四節(jié)氣對防病養(yǎng)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周易·文言傳·乾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吉。 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從人與自然的合契參同,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二十四節(jié)氣培育了中國人尊重自然規(guī)律和生命節(jié)律的世界觀。古人稱五天為“微”,稱十五天為“著”,而在節(jié)氣上稱五天為一“候”,十五天為一“節(jié)”,見微知著、觀候知節(jié),是中華民族先民們守處節(jié)氣、立身處世、安身立命的遵守與參照。 二十四節(jié)氣實際上是“時序化的生命韻律”、“生命的歷程”。節(jié)氣蘊藏在一年四季中,二十四節(jié)氣的氣候特點與謹守,與中醫(yī)養(yǎng)生所強調的順應四時、順時養(yǎng)生理念相統一[4]。 中醫(yī)認為, 人與自然是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整體,人們肌體的變化、 疾病的產生與二十四節(jié)氣緊密相連,可以說,節(jié)氣的更替變化影響著人類臟腑功能活動、氣血運行、肌體變化等,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黃帝內經》認為,人體臟腑、氣血會隨節(jié)氣變化出現周期性盛衰;一年中節(jié)氣更迭,人體陽氣也隨之有升、浮、沉、降節(jié)律,脈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等規(guī)律,不僅如此,《黃帝內經》還從人體的臟象、經氣、舌象、脈象等多方面,描述人體隨節(jié)氣變更而產生的生理性改變[3](P560)。 《黃帝內經·六節(jié)藏象論》就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huán)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五運之始,如環(huán)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說:“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 這種順應四時、陰陽結合的養(yǎng)生理論,體現了節(jié)氣的深層內涵。
為了遵守四時節(jié)氣養(yǎng)生要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中專門就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養(yǎng)生提出要求,要順時守時,而不能逆時,曰:“春三月,此為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 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惡氣不發(fā),風雨不節(jié),白露不下,則菀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薄澳娲簹鈩t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薄胺蛩臅r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边@些說的都是四季的養(yǎng)生要求,就是在一天里,也分為四時,早晨為春,上午與中午為夏,下午及傍晚為秋,傍晚及夜里,為冬,人體的經絡與氣血等在一天中的變化也與四季變化一樣。
大家都知道,從2020 年元月以來,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打一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人民戰(zhàn)、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取得了重大戰(zhàn)略成果。 當時,安徽中醫(yī)藥大學教授顧植山先生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聯系到三年前丁酉歲的“地不奉天”“柔干失剛”,才能看到“三年化疫”的“伏燥”和“木癘”;從己亥少陽在泉的左間是陽明燥金、接下來庚年的歲運是太商等運氣因素綜合分析,才會對本次疫情的“燥”邪有較清晰的認識;聯系到己亥歲的土運和庚子歲初之氣的客氣太陽寒水,才能更好地去體驗“寒濕”問題[5]。 《黃帝內經》對疫病的發(fā)生,有天、人、邪“三虛致疫”的理論,《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論述己亥年終之氣“其病溫厲”,凡學習五運六氣者都會關注到。 己亥歲終之氣產生“溫疬”的運氣因子主要是在泉之氣的少陽相火, 這跟年前流感的證候特點比較符合,比之于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就不甚契合了。 首批專家去武漢考察回來提出的病機是“濕熱”,而第二批專家回來講的是“寒濕”[4]。 孰是孰非? 其實從五運六氣的動態(tài)變化來看不難理解。第一批赴武漢的專家去得稍早一些,彼時剛交了大寒,去歲終之氣的少陽相火余焰未燼, 加上己歲土運濕氣的滯留,見到濕熱較多是可能的;隨著少陽相火的式微,庚子初之氣太陽寒水之氣的影響逐漸顯露,第二批專家敏銳地感覺到了寒濕之氣,前后看似矛盾的結論, 其實從一定角度反映了五運六氣的動態(tài)演變。因此, 綜合分析各個運氣因子, 本次疫情的發(fā)生,燥、濕、火、寒、風都有,六淫雜陳,錯綜復雜。 “疫毒必藉時氣而入侵,得伏氣而鴟張”,伏氣為本,時氣為標,故不管濕熱還是寒濕,“伏燥”和“木癘”之氣是貫穿始終的病機之本,隨時變化的火、濕、寒等是病機之標[5],故治療亦需要察運因變,靈活機動。 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薛雪說:“凡大疫之年,多有難識之癥,醫(yī)者絕無把握,方藥雜投,夭枉不少,要得其總決,當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氣候之相乖者在何處,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藥,雖不中,不遠矣。 ”[5]五運六氣是不斷推進變化的,要隨時應變,這就要考驗中醫(yī)大夫們隨時隨氣而整體把握治療的能力。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順天應時是養(yǎng)生文化的精髓,根據節(jié)令變化規(guī)律,調整人體節(jié)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養(yǎng)生效果[5]。 司馬遷在《史記》里說: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jié)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春季正處于冰雪消融、萬物復蘇之際,自然界陽氣初生逐漸轉旺, 人體的氣血從里往外走,把人的氣血向外調動的是肝[5],所以春天護肝優(yōu)要;夏季氣候炎熱,陽氣旺盛,人體氣血在外,肌體內的陽氣不足,心臟消耗的能量大,所以夏季以護心為主;長夏季節(jié),天多雨水,氣候濕熱,人體內的濕氣旺盛,要靠脾臟來去水,所以長夏主要以健脾除濕為主;秋季秋高氣爽,燥氣當令,陽氣減退,陰氣漸長,人的氣血往里收斂,這就容易引起秋燥,所以秋季當調養(yǎng)肺氣;冬季天寒地凍,草木凋零,生機潛伏,人體陽氣潛藏于內,新陳代謝水平較低,需要靠腎來過濾,增加了腎臟的負擔,所以保腎成了冬季的必修課。
總之,二十四節(jié)氣與人的生命、臟腑氣血、經絡暢通、疾病產生、疾病產生的節(jié)律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要順天應時,搞好養(yǎng)生,就當懂得二十四節(jié)氣的變化發(fā)展回歸的規(guī)律。 陳先生的這本書,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掌握二十四節(jié)氣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地利用二十四節(jié)氣的時令、節(jié)令,搞好養(yǎng)生、搞好生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