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蘭華,李 芬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蘭州 730050)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則,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管理機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需以構建機制為著力點,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學校管理的全過程,即建立貫穿全程育人的管理機制。構建全程貫穿機制就是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等教育辦學的全過程,即辦學方向、辦學理念、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教學評估、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等方面。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大批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8咝5牧⑸碇驹谟诹⒌聵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工作的標準,將立德樹人貫穿到大學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所以,高校應將“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臅r代新人。同時管理機制作為一個不斷運行的動態(tài)機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效果密切相關,將“立德樹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過程,對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如何,關鍵在于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一是為了解決以往管理和教育難以發(fā)揮合力的問題,實現教育與管理的協(xié)同與創(chuàng)新;二是為了加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聯(lián)系,注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提前做出預測以此來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在授業(yè)解惑時傳道。四是營造“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濃厚氛圍。因此,管理機制直接影響了思政教育系統(tǒng)內部各環(huán)節(jié)的運行及實施成效。只有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才能使思政教育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發(fā)揮思政教育的實際效能。
新時代,高等教育有新的歷史使命,高校要主動作為,以“新”作為開創(chuàng)新局面?!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了“十大育人體系”,其與“三全育人”理念契合。其中“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是思政教育管理機制的重要內容。“管理育人”指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給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機制等賦予育人的意義,同時每個管理者又扮演著育人的角色?!胺沼恕睆娀颊逃ぷ髡叩姆找庾R,在服務中育人。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能夠促進“十大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并發(fā)揮其合力育人的功能,從而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只有管理要素發(fā)揮合力作用,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目前多數高校在積極探索協(xié)同管理工作的開展,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難以形成合力,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機制內部各要素的協(xié)同性不夠,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門存在職能分配不合理的現象。行政部門對學術研究的過多干預致使學術權力逐漸萎縮。二者權力在影響高??蒲械耐瑫r也間接影響了其辦學水平與能力的提高。另外,因為受到工作守成性思想的影響,多數管理部門以妥善完成自己所在崗位的工作為主,對于其它部門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同時,還存在思政課教師與其它專業(yè)課教師界限過于明顯的現象,教師的協(xié)同意識淡薄,在育人方面各司其職,難以形成合力。思政課教師在育人的同時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教學任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它專業(yè)課教師則更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專業(yè)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很少介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作為動態(tài)機制,其管理內容是根據時代發(fā)展變化的,僅僅依靠已有的經驗來進行管理,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書育人”是指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時以自身的道德行為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長期以來人們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存在片面的認識,認為教書是教師的事,而育人是學校管理人員的事,這導致了“教書”和“育人”出現“兩張皮”的現象,也割裂了“教書育人”的關系。事實上,教書和育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tǒng)一整體。從教書方面來說,教師是學問之師,這里的“書”不僅僅限于有形物品、課堂和書籍,還包括無形的、非課堂的和書本之外的。從育人方面來講,教師是品行之師,其承擔著塑造民族之魂和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教書和育人是相統(tǒng)一的,教書是育人的手段之一,育人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兩者統(tǒng)一于教學實踐?!傲⒌聵淙恕笔俏覈逃母救蝿眨@明確了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堅持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高校只有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充分發(fā)揮“教書”和“育人”的整體育人功能,才能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才能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蓄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學生接收信息和學習思政課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與時俱進的,當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與活力。傳統(tǒng)高校的思政課以單向灌輸為主,注重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以及政策,忽視了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然而,學生的認知能力較中學時有所提高,“填鴨式”的思政課已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應雙向構建教學內容,即思政課教學內容應與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思想動態(tài)相結合,“要以激活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的內生動力為抓手,調動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1]?;ヂ?lián)網時代,雖然高校多媒體技術的引進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但思政課的教學模式缺乏多樣化,課堂教學未能充分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等等降低了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應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時代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實現全方位、立體式的教學,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
思政課教師是先進思想、理論和文化的傳播者,是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上好思政課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素質良好和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近年來,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其所擔負的使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教師本該為學科的不斷發(fā)展與壯大而自豪,但部分教師仍然缺乏學科認同,知識、能力儲備不足,部分教師缺乏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形式單一,致使課堂枯燥乏味;部分思政課教師缺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課堂教學內容缺乏實踐活動,與社會現實脫節(jié)。管理機制的創(chuàng)新能夠加強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有效增強其整體素質,真正發(fā)揮“立德樹人”主力軍的作用。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和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高校只有主動適應新時代的變化,走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道路,才能保持生機與活力。
高校要不斷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構建黨委統(tǒng)一領導,校院層層落實的‘大思政’機制。首先,高校要不斷加強各部門落實分級職責的組織與協(xié)調能力,促進領導層和管理層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其次,高校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建立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保障機制。第一要規(guī)范制度建設,通過建立和完善規(guī)章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依規(guī)辦事。第二要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結構,建設一支政治素養(yǎng)高、精通學科知識和業(yè)務能力精湛的隊伍。第三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足額的經費。信息化時代,高校要不斷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設施,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為了完善黨委領導的大思政機制,高校還需健全隊伍激勵機制、考評與反饋機制。無私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應考慮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物質需求,通過建立績效評估體系強化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集體采取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并重的方法,調動其在工作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另外,高校要建立立體互融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如采取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相結合、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相結合等主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同時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集中反饋,對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全方位的考評進行及時、準確的反映,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優(yōu)化依據。
目標協(xié)同是現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增強管理機制的運行效率,高校應建立辦學和育人的協(xié)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黨和國家對高校的時代要求,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辦好植根中國大地的教育和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臅r代新人。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高校的辦學,同時培養(yǎng)學生用馬克思的觀點、立場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辦好扎根中國大地的教育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借鑒其他國家的辦學經驗,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培育時代新人就是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人才。高校辦學和育人目標的協(xié)同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二者相得益彰,統(tǒng)一于“立德樹人”的合力體系。高校的辦學和育人目標是一貫的,二者相輔相成,都致力于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高校要實現辦學與育人目標的協(xié)同,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對高校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此外,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實現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同時高校要將辦學和育人的目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其貫穿于教書育人的始終。
管理機制的創(chuàng)新能夠有效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xié)同性,發(fā)揮二者的合力育人力量。思政課程指以思想政治理論為基礎的一系列課程,旨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yǎng)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觀察世界。課程思政是指以課堂為主要渠道,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將其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自覺傳播理論,引領思想。育人是“課程思政”的起源,它促進了高校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促使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程相互促進,在“大思政”教育模式中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白龊酶咝K枷胝喂ぷ鳎煤谜n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2]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建設已成為我國許多高校的共識,在深化過程中應加強兩者之間的系統(tǒng)化和協(xié)同化來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不是從屬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互補關系,二者在政治立場、培養(yǎng)目標與對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為了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xié)同建設,首先,二者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統(tǒng)一并堅定政治立場,合力育人,齊心協(xié)力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其次,二者要遵循“受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教師是高校實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關鍵力量,其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之前自身須明道、信道。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讓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旗幟在課堂飄揚。同時教師要不斷增強育人本領,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地運用專業(yè)知識,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如運用VR虛擬化教學、線上線上下雙混合教學等方式來提高執(zhí)教能力和育人能力。此外,教師要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言傳身教,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最后,作為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領導者,學校要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搭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交流平臺,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論述武裝教師的頭腦,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管理的全過程,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是建立全程貫穿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教師隊伍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體之一,既是上好思政課的關鍵力量,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主體力量。上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在管理層面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符合時代要求。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紀律嚴和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首先,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通過學科的建設與完善,為思政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可以增強教師的學科歸屬感和教學自信,積極探尋上好思政課的方法從而提高其實效性。其次,高校要加強教師的道德作風建設。“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育人的神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好教師道德作風建設,實現“教書育人”與“言傳身教”的統(tǒng)一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保障。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將育人融入教學實踐活動,以德施教。“言傳與身教是教書育人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相輔相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通過言傳與身教,讓學生切身去體驗、感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想共鳴,促進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和接受,最終完成對學生的心靈和人格的塑造。”[3]再次,高校要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和創(chuàng)新意識。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還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要結合時代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探索思政課的教學規(guī)律,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聯(lián)系起來。最后,高校要塑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之前自己信道、明道,堅定理想信念,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情操,具有過人的教學能力,同時有仁愛之心,將熱情與情感融入到教學和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以實現教師自身的發(fā)展和學生的成長與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