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霞,劉媛,梅玲華
榆林市第二醫(yī)院質(zhì)量控制科1、兒科2,陜西 榆林 719000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出疹發(fā)熱性疾病,好發(fā)于5歲兒童,且近年來發(fā)病率逐年增長[1]。川崎病發(fā)病較為復雜,患兒全身多系統(tǒng)均可受累,冠狀動脈損傷為常見并發(fā)癥,隨著病情進展甚至發(fā)生心源性猝死,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2-3]。因此疾病早期及時診治對于減少患兒冠狀動脈損傷、心源性猝死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jié)果顯示,阿司匹林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可改善患兒外周血CD4+、CD25+Treg細胞、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失衡情況,改善免疫功能,減少冠狀動脈損傷[4]。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究阿司匹林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兒外周血調(diào)節(jié)T(Treg)細胞、淋巴細胞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榆林市第二醫(yī)院收治的96例川崎病患兒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川崎病診斷指南》[5]者;②年齡在4個月以上,14歲以下者;③納入研究前3個月無特殊用藥史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腎、心等臟器功能障礙者。所有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觀察組患兒年齡2~7歲,平均(3.25±1.28)歲;病程1~16 d,平均(6.36±1.24)d。對照組患兒年齡1~6歲,平均(3.19±1.35)歲;病程1~14 d,平均(5.25±1.72)d。兩組患兒的病程、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征得患兒家屬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獨應用丙種球蛋白[生產(chǎn)廠商: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批準文號:S10970081;規(guī)格:3 mL(10%,0.3 g)/瓶]靜脈滴注治療:每日給藥濃度為2.5%,用藥劑量為1.0 g/kg,滴速為每小時5 mL/kg,盡量在10 h內(nèi)完成滴注,連續(xù)用藥3 d。
觀察組則聯(lián)合應用阿司匹林(生產(chǎn)廠商: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J20130078;規(guī)格:100 mg×30片)進行治療:劑量為每日30 mg,分三次口服。丙種球蛋白用法完全同對照組。兩組患兒均治療2個月,治療過程中嚴密監(jiān)測兩組患兒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外周血CD25+、CD4+Treg細胞、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變化情況。
1.4 檢測方法 患兒于入院次日清晨及治療8周后次日清晨,空腹分別抽取外周靜脈血2 mL,離心取血漿200 μL待檢;單個核細胞分離使用淋巴細胞分離液,計數(shù)定容至1×106/mL進行流式標記,磷酸鹽緩沖液(PBS)洗滌2次。將抗體CD3-FITC/CD4-PE、CD4-PE/CD25-APC、CD3-FITC/CD8-PE、CD3-FITC/CD56-PE/CD 16-APC加入100 μL細胞,孵育時間為20 min,孵育環(huán)境為室溫,PBS洗滌2次棄上清后加入200 μL PBS重懸,使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分析CD25+、CD4+Treg細胞表達水平及CD4+、CD3+、CD8+、自然殺傷(NK)細胞等百分比占比。
1.5 療效評定標準[6]顯效:淋巴結(jié)腫大、皮疹、發(fā)熱、黏膜充血等完全消失,病情完全控制;有效:淋巴結(jié)腫大、皮疹、發(fā)熱、黏膜充血等明顯改善,病情有效緩解;無效:淋巴結(jié)腫大、皮疹、發(fā)熱、黏膜充血等無變化甚至加重,病情無變化甚至進展??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00,P=0.029<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發(fā)熱消失時間、皮疹、淋巴結(jié)腫大及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images/BZ_50_207_1230_2273_1297.png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8 48 3.02±0.88 4.01±0.26 7.475 0.001 2.05±1.44 3.13±1.33 3.817 0.001 6.01±3.20 8.24±3.58 3.218 0.002 4.13±2.45 6.03±2.58 3.670 0.001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外周血Treg細胞表達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外周血CD25+、CD4+Treg細胞表達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外周血CD25+、CD4+Treg細胞表達水平明顯上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CD3+、CD4+、CD8+、CD4+/CD8+、NK細胞表達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CD3+、CD8+、NK細胞表達水平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的CD4+、CD4+/CD8+細胞表達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外周血Treg細胞表達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外周血Treg細胞表達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CD4+ CD25+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8 48治療前15.38±2.21 14.98±2.16 0.897 0.372治療后43.46±2.19a 36.24±2.04a 16.713<0.05治療前14.28±2.13 15.11±2.09 1.927 0.057治療后40.35±2.98a 30.30±3.25a 15.791<0.05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images/BZ_50_207_2404_2273_2516.png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8 48 65.28±8.12 65.41±7.86 0.080 0.937 79.94±11.71a 70.87±10.03a 4.076<0.05 30.82±10.02a 35.64±10.03a 2.355 0.021 30.82±10.02a 35.64±10.03a 2.355 0.021 20.67±5.02 20.75±2.10 0.102 0.919 25.12±6.03a 22.36±5.15a 2.411 0.018 3.89±0.94 4.01±0.88 0.646 0.520 1.02±0.11a 2.67±0.42a 26.330<0.05 6.96±0.40 6.87±0.21 1.380 0.171 14.68±0.87a 10.07±0.58a 30.546<0.05
2.5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發(fā)生藥物性皮疹5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42%(5/48),對照組發(fā)生藥物性皮疹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25%(3/4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46,P=0.460)。
川崎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受損、淋巴結(jié)腫大、皮疹、發(fā)熱,屬于全身血管性病變綜合征,常并發(fā)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擴張且隨著病情不斷進展可導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嚴重影響患兒預后。因此,及時診治對于減少并發(fā)癥、死亡率十分必要。
丙種球蛋白注射使用可阻斷血管損傷、補充患兒抗體,從而形成被動免疫,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具有很好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7],但單一使用效果卻不甚理想。阿司匹林屬于常見的鎮(zhèn)痛解熱類藥物,具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在川崎病治療過程中應用可有效抑制血栓素A2形成,阻止血栓形成[8-9]。故本研究將兩者聯(lián)合應用于治療川崎病,以探究其臨床療效及對患兒外周血調(diào)節(jié)T(Treg)細胞、淋巴細胞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單一用藥治療的患兒總有效率僅為75.00%,而聯(lián)合用藥治療的患兒總有效率達91.67%,且聯(lián)合用藥治療的患兒黏膜充血消退時間、發(fā)熱消失時間、淋巴結(jié)腫大及皮疹均顯著短于單一用藥的患兒,均證實聯(lián)合用藥效果更佳,不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還能有效縮短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淋巴細胞及其亞群檢測作為判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CD4+、CD8+正常情況下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共同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的穩(wěn)定,具有抑制自身免疫疾病、抗感染、抑制腫瘤等作用[10]。CD25+、CD4+Treg細胞主要源于胸腺,其水平變化、異常會導致機體免疫系統(tǒng)高度活化,發(fā)揮負性調(diào)控作用,抑制NK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功能,避免機體過度免疫反應。有研究顯示,CD25+、CD4+Treg細胞參與器官移植、慢性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等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11]。川崎病作為免疫功能顯著異常的一種疾病,其外周血CD25+、CD4+Treg細胞表達水平隨著疾病進展而明顯下降,相關研究指出,CD25+、CD4+Treg細胞表達水平明顯下降是導致血管系統(tǒng)等全身各系統(tǒng)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12]。本研究中,患兒治療后外周血CD4+、CD25+Treg細胞表達水平明顯上升,且聯(lián)合治療組明顯高于單一治療組,說明聯(lián)合用藥可明顯提高細胞表達水平,從而提高細胞因子分泌含量,使得有效發(fā)揮免疫抑制作用的細胞數(shù)量增加,最終提高細胞免疫功能[13]。
同時,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患兒經(jīng)治療后CD3+、CD8+、NK細胞表達水平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聯(lián)合治療組高于單一治療組;而CD4+、CD4+/CD8+細胞表達水平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聯(lián)合治療組低于單一治療組,說明NK細胞比例下降、CD8+細胞功能不足、CD4+細胞功能亢進均參與川崎病的發(fā)病過程,而治療后相關細胞表達水平逐漸恢復,提示聯(lián)合用藥可有效恢復Treg細胞抑制作用,抑制T細胞的分化增殖,打破免疫紊亂狀態(tài)[14-15]。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患兒可有效縮短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改善患兒外周血CD4+、CD25+Treg細胞、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失衡情況,從而改善細胞免疫狀況,臨床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