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麗
靜脈血栓作為惡性腫瘤病人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主要包括肺血栓及深靜脈血栓兩種類型,該癥狀對病人病情的恢復及生活質量均存在嚴重影響[1],且有學者指出[2],癌癥病人在術后發(fā)生靜脈血栓概率為正常人群的4~7倍,而對乳腺癌病人而言,其靜脈血栓類型以下肢靜脈血栓為主,且發(fā)生概率約為0.3%~2.3%,略低于其他惡性腫瘤。但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加之女性人群生活壓力的增加,乳腺癌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目前已發(fā)展為全部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首位,因此其術后并發(fā)靜脈血栓的病人數量仍較高[3-4]。為探究乳腺癌病人術后并發(fā)靜脈血栓的影響因素,進而為制定相應護理措施及制度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特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進行乳腺癌手術治療的1 388例病人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進行乳腺癌手術治療的1 388例病人臨床資料,其均為女性,年齡37~66(55.13±9.42)歲。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5];②腫瘤直徑≤5 cm,且符合手術治療相關指證;③溝通能力及思維意識情況正常,能夠配合護理及調查工作;④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類型惡性腫瘤;②伴有肢體功能異常或精神類疾??;③術后未能按時進行復診;④臨床資料不完整。
1.2 研究方法 根據病人是否在術后并發(fā)下肢靜脈血栓將其分為血栓組與對照組,并采用同一調查表對病人一般情況、合并癥、癌癥相關情況、抗腫瘤治療情況等資料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及相關因素的設計參考王首駿等[6]的研究,調查方法為現場調查,由病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填寫調查表,并由護理人員對其難理解的調查內容進行講解,在核實調查表填寫完整后回收,之后對兩組病人具體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其影響因素。
2.1 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靜脈血栓情況分析 1 388例病人中有30例病人并發(fā)靜脈血栓,其發(fā)生率為2.16%;術后發(fā)生靜脈血栓時間為2~8(5.07±2.11)d;血栓類型以肌間靜脈血栓為主,共出現29例,占其全部血栓類型的96.67%;病人血栓發(fā)生部位以雙下肢為主,占發(fā)生血管血栓病人的46.67%,占全部病人的1.01%,其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左、右下肢血栓病人(P<0.05),見表1。
表1 病人靜脈血栓發(fā)生部位情況比較
2.2 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體質指數(BMI)、診斷方法、新輔助化療、手術時間、年齡的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單因素分析
2.3 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人年齡較大、BMI較高、手術活檢確診、接受新輔助化療、手術時間≥2 h為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3.1 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
3.1.1 年齡及BMI水平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及BMI水平較高是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血栓組病人年齡為(55.85±9.16)歲,高于對照組的(52.41±9.47)歲,這是由于乳腺癌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且隨著病人年齡的增加,其血管壁內膜細胞質代謝異常發(fā)生概率逐漸增加,導致血管內膜損傷,而受損的血管內膜脫落,即可導致血栓的發(fā)生。同時,病人BMI≥30 kg/m2,即處于肥胖范疇,該類病人多伴有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及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且其運動強度較低、血液流速較慢,使該類病人血液常處于高凝狀態(tài),導致病人出現血栓的概率增加。另外,有學者指出,該類病人在術后,由于治療導致的應激反應及術后止血藥物的應用,導致病人血液中纖溶酶激活因子水平降低,進而使纖維溶解酶原激活因子抑制物水平提高,促使纖溶系統(tǒng)關閉,進一步提高凝血能力,導致術后血栓發(fā)生概率提高[7]。
3.1.2 診斷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活檢確診是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血栓組病人中手術活檢病人占60.00%(18/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8.90%(664/1 358),其原因可能為手術活檢可導致病人機體受到進一步損傷,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血液黏稠度,同時該操作也導致病人術后制動時間延長,導致靜脈血栓概率增加。因此,有學者指出在對該類病人進行病理診斷時應盡可能采用空心針穿刺活檢,以免增加血栓發(fā)生概率[8]。
3.1.3 新輔助化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新輔助化療是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有學者指出,對病人術后進行新輔助化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損傷病人血管內皮,在與手術因素相疊加時,極易導致病人出現血栓等并發(fā)癥[9];且另有學者指出,病人在術后進行化療,可導致病人發(fā)生血栓的概率提高2~6倍[9]。
3.1.4 手術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時間≥2 h是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隨著病人手術時間的延長,病人應激反應強度及手術對病人機體造成的損傷均有所提高,加之隨著病人術中出血量的增加,對部分病人在術中進行輸血及使用止血針劑也可導致其血液黏度提高,從而提高了病人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3.2 護理對策
3.2.1 提高護理人員業(yè)務水平及防范意識 加強對相關科室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邀請??漆t(yī)生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授課,以提高一線護理人員對乳腺癌病人術后靜脈血栓,尤其是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病原因、發(fā)病機制、護理及搶救措施的了解程度[10],并通過實際演練等方式提高護理人員操作的規(guī)范性。
3.2.2 加強對病人的健康教育及生活護理 術前系統(tǒng)性地收集病人臨床資料,包括年齡、合并癥及以往是否接受過與本次手術相關的治療,并根據病人具體臨床資料,對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對治療及護理措施的依從性[11]。同時,針對年齡較大、BMI水平較高或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病人,應引導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其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注意葷素搭配,嚴格控制其每日食用糖及食鹽的劑量[12],同時指導其在術前進行適量運動,以改善其不良生活習慣。另外有學者指出,吸煙是血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13],應嚴格禁止病人吸煙,本研究中由于對病人實施24 h監(jiān)控,且病人均為女性,因此病人在治療及恢復期間均未出現吸煙情況。
3.2.3 對病人凝血情況進行評估 術前對病人凝血狀態(tài)進行評估,并以此為依據,合理使用止血藥,對年齡較大、BMI水平較高或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的病人,應盡可能減少止血藥的使用劑量[14],以避免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3.2.4 術后護理 ①加強對病人的術后監(jiān)護工作,尤其注意病人術后雙下肢是否出現不明原因的腫脹,皮膚紅、紫或伴有疼痛感。同時對病人下肢皮膚溫度進行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異常情況及時與主治醫(yī)生進行溝通[15],并采取相應干預措施。②指導病人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有學者指出術后48 h作為血栓的易發(fā)時期,在此時加強病人肢體運動強度,能夠有效避免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在保證病人恢復不受影響的基礎上,指導并協(xié)助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以促進靜脈回流[16]。在病人意識恢復后指導其進行手指、手腕、腳趾及腳腕等關節(jié)活動;術后4~6 h,指導并協(xié)助其進行雙下肢屈伸及抬高運動[17],并進行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及髖關節(jié)等關節(jié)的抬高,時間為每次10 min,每2 h 1次。③加強對特殊病人的干預,對年齡較大、肥胖及伴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指導病人家屬對其進行四肢按摩,并將其下肢抬高30°,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18];在術后48 h,鼓勵病人進行下床活動,以進一步改善其下肢血液循環(huán);并在病人休息時按時對其進行體位干預。
3.2.5 避免下肢靜脈穿刺 由于靜脈穿刺可導致病人血管內皮受到損傷,并可導致病人因出現應激反應而導致血液黏度提高[19],因此應盡可能避免對病人進行下肢靜脈穿刺。在下肢靜脈穿刺后需密切觀察病人下肢情況,以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20]。
3.2.6 藥物干預 對血液黏度較高的病人,可遵醫(yī)囑適當給予低分子肝素干預,常規(guī)給藥方法為4 000~6 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或在術后給予病人阿司匹林口服,用量為每次0.1 g,每日1次[21]。
3.2.7 心理護理干預 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情緒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機體的恢復,并提高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臨床經驗表明,多數乳腺癌病人在治療后,因疾病及治療對其外貌的損傷等原因而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其對護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因此護理人員應在病人治療期間,多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溝通,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對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進而避免不良情況的發(fā)生。
3.2.8 止痛干預 疼痛作為應激反應的一種,能夠影響病人免疫力,并導致其凝血功能發(fā)生異常,進而促進血栓等并發(fā)癥的形成。因此,在術后應指導病人通過調整呼吸頻率、聽音樂及聊天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其疼痛,或遵醫(yī)囑給予病人鎮(zhèn)痛干預。
3.2.9 避免便秘 由于病人在術后可因便秘或用力排便等情況導致栓子脫落,進而威脅病人健康水平及生命安全,因此在術后應指導病人食用高纖維素食物,進行適量運動,規(guī)律按摩腹部,避免便秘的發(fā)生,也可通過遵醫(yī)囑藥物干預緩解便秘。
乳腺癌病人術后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病人年齡較大、BMI較高、手術活檢確診、接受新輔助化療、手術時間≥2 h。對該類病人,應在提高護理人員護理業(yè)務水平及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對病人進行術前健康教育、改善其生活習慣、評估凝血狀態(tài)、加強術后觀察及避免下肢靜脈穿刺等方式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