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 劉永霞, 劉 燕, 趙 妮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 輸血科, 陜西 延安, 716000)
原發(fā)性高血壓(EH)是一種心血管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血壓升高[1]。EH可導致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異常增殖,血管壁增厚,進而引發(fā)動脈硬化[2]。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反映主動脈和中動脈系統(tǒng)的彈性狀態(tài)[3]。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是由肝細胞產(chǎn)生的特殊蛋白質(zhì),作為炎癥反應指標,其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4]。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以反映身體的氧化應激狀態(tài),研究[5]發(fā)現(xiàn)氧化應激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壓水平顯著相關(guān),脂蛋白相關(guān)磷脂酶A2(Lp-PLA2)被認為是斑塊不穩(wěn)定的標志物,檢測血清Lp-PLA2水平可反映冠狀動脈斑塊的穩(wěn)定性[6]。本研究探討老年EH患者baPWV、hs-CRP、Lp-PLA2及氧化應激指標的變化及意義,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170例在本院確診的老年EH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頸動脈超聲檢查結(jié)果將患者分為硬化組[頸動脈內(nèi)膜中膜厚度(IMT)大于1.1 mm]80例和對照組90例(無頸動脈粥樣硬化EH)。納入標準: ① 符合《老年高血壓診斷與治療2008中國專家共識》[7]中的EH診斷標準者; ② 年齡≥65歲; ③ 行頸動脈超聲檢查, IMT>1.1 mm為頸動脈粥樣硬化者。排除標準: ① 近3個月具有腦血管病史患者; ②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③ 惡性腫瘤患者; ④ 伴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患者。本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研究對象各項基礎(chǔ)資料完整。
硬化組男44例,女36例; 年齡65~85歲,平均(72.8±6.3)歲; 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為(23.3±1.8) kg/m2; 收縮壓、舒張壓(SBP、DBP)測定值為(158.5±7.9)、(94.7±4.0) mmHg; 吸煙31例,飲酒29例; 其中使用利尿劑14例, β受體阻滯劑23例,鈣通道阻滯劑49例,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32例; 使用阿托伐汀鈣22例,辛伐他汀14例。對照組男50例,女40例,年齡65~83歲,平均(71.6±5.5)歲; BMI (23.1±2.3) kg/m2; SBP、DBP測定值為(160.0±8.3)、(95.1±4.6) mmHg; 吸煙37例,飲酒26例; 其中使用利尿劑11例, β受體阻滯劑27例,鈣通道阻滯劑56例,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37例; 使用阿托伐汀鈣26例,辛伐他汀17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檢測對比2組的baPWV、hs-CRP、Lp-PLA2、SOD、MDA、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值蛋白膽固醇(LDL-C)。baPWV使用日本歐姆龍 BP-203RPEⅢ型動脈硬化檢測裝置進行檢測。baPWV測量前,讓患者休息15 min。在測量過程中,患者取仰臥位, 4個示波血壓袖帶分別綁在四肢上,四肢連接心電圖(ECG)電極,并將心音圖(PCG)傳感器置于ECG胸前導聯(lián)V4的位置,同時充放4個袖帶的氣體,監(jiān)測ECG和PCG并分析左右兩側(cè)baPWV值。抽取患者晨起空腹肘靜脈血 2 mL, 加入肝素抗凝后室溫靜置 30 min、離心(2 500 轉(zhuǎn)/min)10 min, 取上清液并凍存于-70 ℃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hs-CRP、Lp-PLA2水平。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TG、TC、LDL-C、HDL-C水平。比色法測定SOD活性水平, TBA法檢測血清MDA水平。
由專業(yè)人員操作德國西門子公司的SEQU IA512彩色超聲儀。 取雙側(cè)頸動脈竇部1.0 cm、頸總動脈近端1.0 cm 和頸總動脈遠端1.0 cm血管后壁測量IMT,沿血管走行作橫切面掃查,測量3次,取平均值。雙側(cè)頸動脈的平均值作為個體IMT平均厚度指標。
比較分析2組的baPWV、hs-CRP、Lp-PLA2、SOD、MDA、TG、TC、HDL-C、LDL-C、IMT平均厚度。
硬化組血清TG、TC、LDL-C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硬化組血清HDL-C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硬化組的baPWV、hs-CRP、Lp-PLA2、MDA、IMT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硬化組血清SOD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的血脂代謝指標比較 mmol/L
表2 2組患者相關(guān)指標比較
老年EH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baPWV(r=0.471,P<0.001)、hs-CRP(r=0.663,P<0.001)、Lp-PLA2(r=0.528,P<0.001)、MDA(r=0.361,P=0.004)與IMT呈顯著正相關(guān)性, SOD與IMT呈顯著負相關(guān)(r=-0.397,P=0.002)。
頸動脈IMT可作為評估早期動脈硬化的指標之一,可預測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IMT增加時,心肌梗死和中風發(fā)生率隨之增加。EH患者動脈粥樣硬化與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失衡有關(guān),血清MDA水平和SOD活性可衡量機體氧化應激程度。MDA是脂質(zhì)過氧化鏈終止期產(chǎn)生的小分子產(chǎn)物,其血清水平可反映體內(nèi)脂質(zhì)過氧化程度, SOD的水平可以反映身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8-9]。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硬化組MDA顯著高于對照組,血清SOD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EH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與氧化應激有關(guān)。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MDA測定值與IMT呈顯著正相關(guān)性,與SOD呈顯著負相關(guān),表明氧化應激在EH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各因子水平的升高或降低破壞氧化應激的平衡狀態(tài),加重血管內(nèi)皮損傷,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fā)展。
baPWV被認為是評估高血壓患者動脈僵硬度的有效指標。血壓的長期升高和脈壓的持續(xù)增加會損害內(nèi)皮,導致脂質(zhì)沉積,彈性纖維減少,動脈彈性降低和動脈硬度增加[10-11]。本研究表明,硬化組baPWV顯著高于對照組, EH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小動脈硬化、大動脈順應性下降以及血管重構(gòu)。動脈的彈性越差, baPWV 傳導速度越快。LP-PLA2是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炎癥因子,志愿者血清中hs-CRP的含量非常低[12], 當出現(xiàn)炎癥以及血管阻塞等情況時,血清hs-CRP水平升高。有研究[13]表明血清hs-CRP水平是炎癥反應和機體組織損傷的敏感指標,血清hs-CRP水平隨著血壓水平的升高而增高。Lp-PLA2主要由單核吞噬細胞、T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炎癥細胞合成分泌,并受炎癥物質(zhì)的影響[14]。通過內(nèi)皮細胞誘導細胞因子和黏附因子產(chǎn)生,使單核吞噬細胞向血管子宮內(nèi)膜趨化和聚集,進一步促進細胞增殖和遷移,加速血管平滑肌細胞凋亡,影響血管舒縮功能和損害血管內(nèi)皮。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硬化組hs-CRP、Lp-PLA2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其參與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并與EH的嚴重程度正相關(guān)。
研究[15]表明,血脂水平與血壓之間存在密切關(guān)系,脂肪組織從血漿蛋白中清除TG, 導致高脂血癥。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硬化組血清TG、TC、LDL-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可能是因為血脂升高,血管彈性降低,血管擴張時阻力增加,血管處于緊張狀態(tài)。因此,血脂高的患者常伴有高血壓。經(jīng)本研究分析,老年EH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baPWV、hs-CRP、Lp-PLA2、MDA與IMT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SOD呈顯著負相關(guān)。
綜上所述,老年EH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baPWV、hs-CRP、Lp-PLA2、MDA水平增高顯著,SOD降低,或可促進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可基于此采取預防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