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林
選人用人需不需要避嫌?對此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在位者如果一心為公,那么不必有過多顧慮,做到“對事不對人”就可以了。但絕大多數人會覺得很難自證清白,還是小心謹慎一些為好,于是在選用自己的門生故舊之時,會慎之又慎。某些極端者,為了表明自身“至清至純”,一概不用與己沾親帶故之人。回顧歷史,我們也很難找到“標準答案”。當然,紛繁復雜的過往人事也在或明或暗地昭示著某種理念傾向,引導后來者正確思考和處理這一敏感問題。
堯舜時代,人們相當質樸,竭力推舉賢德之人。堯很賢能,卻生了個逆子丹朱,他就將位子禪讓給了舜。而舜又重復了上一代的不幸,也有個不肖之子商均,于是他學習堯的做法,讓位于禹。從堯與舜的行為來看,他們應該是大公無私的,識人用人的眼光也是沒有問題的。我們設想一下,堯與舜的下一代如果德才兼?zhèn)洌麄儠髟鯓拥奶幚??歷史不能假設,所以也就沒有了下文。
后世之人繼續(xù)進行思考和摸索,并且表明了觀點。《論語·子路》提出:“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孔子非常強調個人主體性,認為首先自身要有公心,推選自己所知道的才德之士。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國家和大局為重,那么天下就不會有被埋沒的賢才。韓非子談得更為具體,說得也更加直接,《韓非子·外儲說》強調:“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贝呵飸?zhàn)國時期,各個國家都是用人之際,急需人才來增強自身實力,從而取得競爭優(yōu)勢。韓非子提出上述觀點,應該是比較好理解的。
晉國的祁奚則用實際行動向世人宣示了自己的立場,祁奚也因此成為后世公正無私的形象代言人。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悼公向群臣詢問有沒有能力突出的人才,祁奚推薦了解狐。知情之人都清楚,解狐與祁奚之間有仇,而祁奚并不計較個人恩怨,認為解狐確實有能力,從而真誠地推薦他。而解狐也不負眾望,政績突出,正如祁奚所力挺的那樣。后來,晉悼公又問才能之士,祁奚這回將自己的兒子祁午報了上去。晉悼公也是從諫如流,任用了祁午。當然,祁午也不是依靠祖蔭來謀官之人,他在職位上干得有聲有色,得到百姓的交口稱贊。祁奚光明磊落,成為“不結私黨”的廉吏典范。
至于居于最高王位的當權者,但凡英明求治者都會比較迫切提攜自己認可的人才,并且希望得到各種類型的賢能。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最能體現皇帝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心態(tài):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無論是打江山還是守江山,都得靠人啊,可是怎樣才能招來那么多的文武之才呢,真是讓人寢食難安啊?;实圩陨硪舱J識和了解一定數量的賢能,也會通過各種辦法去招攬。當然,能夠得到皇上青睞,對于一般人而言那是莫大榮幸,自然會應招而至。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也會有些名士不愿出仕,漢朝的嚴光(嚴子陵)就比較典型。
劉秀當上皇帝(即光武帝)之后,也是求賢若渴。他想起自己年輕時的同學兼好友嚴子陵,許久之前他就仰慕這位仁兄,覺得其性格高潔且富有才華。如今百廢待興,像嚴子陵這樣的人才可不能埋沒了啊。可是上哪兒去找呢?光武帝確是有心人,他讓人畫了嚴子陵的像并在各處張貼,要求各地想辦法訪求此人。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幾年后,有人報告說齊地有個披著羊皮釣魚的隱士,很像嚴子陵。光武帝立即派人去請,并親自備下書信,誠邀老同學來洛陽一聚。一連請了三次,終于將嚴子陵請到了洛陽。光武帝派了三公之一的侯霸去接待嚴子陵,當然算得上高規(guī)格了。誰知嚴子陵看到老熟人侯霸之后,心里相當不爽。原來侯霸是個官迷:王莽招人之際,他就投奔了新朝;劉秀奪取了天下,他搖身一變成為東漢重臣。嚴子陵讓人回了侯霸兩句話: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意思是說:以仁義之心去輔助君主,天下都會高興;只會拍馬屁,察顏觀色,可能會身首異處啊。侯霸聽后大為惱怒,就準備想方設法將嚴子陵早點打發(fā)走。嚴子陵見到侯霸這種人物身居要職,覺得自己很難在朝廷待下去,于是打定主意不去蹚這灘渾水。嚴子陵只是在賓館里呼呼大睡,啥表示也沒有。光武帝知道老同學的臭脾氣又犯了,親自過來探望,皇帝進到房間,嚴子陵卻不肯睜眼?;实蹞崦⒄f:子陵兄啊,你為啥不肯出來幫我一把呢?嚴子陵這時才睜開眼睛回話:以前唐堯得天下,德名遠播;巢父、許由這些隱士聽說讓其做官,趕緊去沖洗耳朵;讀書人本各有志,您又何必苦苦相逼呢?光武帝聽后,直搖頭嘆息,坐車回宮。既然老同學來了,總得招待一番,敘敘舊情吧。光武帝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談論往事,甚為投機。晚上皇帝請老同學同榻而眠,嚴子陵毫不介意,熟睡之后將腳擱在皇帝的肚皮上。侯霸得知此事后,第二天讓史官上奏,說昨晚客星犯帝座。光武帝聽后,哈哈一笑,說我與老同學一起睡了一覺,能有什么事!皇帝還想強留嚴子陵擔任諫議大夫,認定他是非常合適的人選。而嚴子陵看到官場險惡,最后還是不辭而別了。后來,光武帝再次征召,而嚴子陵依然選擇了婉拒,堅定地在富春江畔終老一生。光武帝雖然沒能得到老同學的直接幫助,但他寬而容人的氣度與做法,也給后人留下了極佳示范。
如果本著一顆公心,推舉與選用工作無論如何還是會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當然也不能確保結果一定會完滿。而一旦將喜好、怨憤等個人私情摻雜進去,就很容易變味,也勢必造成人才浪費或組織受損的不良后果。
晚唐宰相令狐绹對待少時同窗、大詩人李商隱的舊事,令人頗為唏噓感嘆。
令狐绹與李商隱的同窗之誼,源于令狐绹之父令狐楚的一手安排。令狐楚是晚唐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曾任唐憲宗的宰相。而李商隱進入令狐楚的視野,可能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李商隱確實有才,他在16 歲時就頗有名聲,令狐楚希望培養(yǎng)人才為己所用;二是令狐楚也想招徠青年才俊,陪伴兒子共同成長。李商隱由此得到機會,與令狐绹等一起學習。令狐楚對這些年輕人悉心指導,特別是李商隱進步飛快,撰寫章奏的水平很快超過了老師,官場前途一片光明。事實上,在仕途起步階段李商隱也是一帆風順,24 歲就實現了進士及第,當然令狐家族在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牛李之爭”在晚唐之際屬于公開的秘密,“牛黨”與“李黨”之間存在著尖銳的對立。李商隱作為令狐楚的得意弟子,自然與老師一同屬于“牛黨”。而從本性上講,李商隱是極富才情而又卓爾不群的詩人。要么是并不認同當時官場的潛規(guī)則,要么是聽從內心的召喚而我行我素,李商隱在進士及第之后的第二年,娶了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女兒為妻。李商隱這一舉動相當于捅了馬蜂窩:王茂元是“李黨”,李商隱與“李黨”結親,也就是背叛了“牛黨”。對此,令狐绹恨恨在心,準備將來加倍報復李商隱。后來,形勢的發(fā)展明顯有利于令狐绹。李商隱的老丈人王茂元去世,“李黨”首領李德裕也撒手歸西,至此“李黨”大勢已去。李商隱幾經沉浮,還是一名小小的縣尉。而令狐绹則達到了人生新高度,出任唐朝宰相。按理說,身居高位的令狐绹對同窗李商隱的才情知根知底,只要伸出援手稍加提攜,李商隱完全可以謀到比較體面的職位。令狐绹雖居宰相之位,卻無腹可撐船之量,他認為終于可以長出一口惡氣了,于是利用權勢對小縣尉李商隱進行刻意打壓。結果顯而易見,李商隱過上了抑郁寡歡的日子?,F在我們再去閱讀李大詩人的作品,可以明顯體驗到彌漫其中的落寞與悲愁,千年之后依然揮之不去。再往后,情況有所改變。時間久了,令狐绹的氣憤之情慢慢減弱,再加上李商隱主動示弱和苦苦哀求,令狐绹也就放了他一馬,幫他弄了個太學博士(正六品),算是了結了這一段恩怨。李商隱的滿腹才情,自然不可能得到充分施展,晚唐最大詩人就這樣在窮困落魄當中早早死去,終年46 歲。
回顧這一段恩怨情仇,我們難免扼腕嘆息。令狐绹采用的其實是當時通行做法,換成其他人估計也好不到哪里去,還有可能變本加厲。只能說,晚唐的病態(tài)官場埋沒和毀滅了大量人才,哪怕是當權者的舊時相識,一旦觸犯了游戲法則,也會被無情打壓乃至煙消云散。
倘若與門生故舊的關系處理不當,往往會給組織與自身帶來負面影響。陳勝有揭竿而起的勇氣,卻缺少寬宏容人的大氣,最終慘遭身邊之人的毒手。陳勝,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位重情重義之人。他年輕時當雇工替人耕田,在田埂上久久站立,悵惘若失,對同耕之人許諾“茍富貴,無相忘”。大家伙雖然不太理解陳勝為什么要說這么一句不著邊際的話,但還是把它牢牢記住了。有奇言者往往會有奇行,陳勝竟然真的做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帶頭起事反對秦朝暴政。舉事進展順利,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自己也成為了“陳王”。居住在皇宮之中,陳勝不由得想起以前給人耕種的日子,心里頗有感慨。而那些伙伴們記住了陳勝的許諾,決定找他分享“富貴”。一位膽子比較大的伙計,直接到王宮去敲門,大聲嚷嚷要見陳勝。守衛(wèi)見狀,馬上進進呵斥。那伙計也不怯場,多次訴說自己與陳王關系如何如何,守衛(wèi)最后也沒把他怎么樣,卻也不肯替他進行通報。伙計沒有辦法,只得懷著一肚子氣離開了?;镉嫴桓市?,在宮門外轉悠等待機會。終于,陳王駕車外出了。伙計趕緊攔路,高呼“陳勝”。陳王伸頭一看,原來是以前同耕的伙伴過來了,于是招呼他上車,一同返回宮里。進入宮殿,老伙計簡直是目瞪口呆:房舍如此富麗堂皇,帷幔這么連綿不絕!伙計由衷地對陳勝贊嘆:太多了??!陳涉您當了王,房子真的是高大深沉??!
陳勝對待舊日兄弟也算是盡心盡力,熱情接待,親密敘舊。鄉(xiāng)下人當然不太了解宮廷之中的種種規(guī)矩,只是照著自己的本性隨意進出,高聲喧嘩,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陳勝看在以前的情分上,也不計較,心里感到不爽,但還是刻意加以掩飾,敷衍著說笑一些客套話。后來,找上門來的伙計越來越多,而且這些人越說越熱鬧,將陳王以前耕田種地的陳年舊事口無遮攔地往外說,弄得陳勝臉上頗有些掛不住。掌禮官提醒陳王:您這些老伙計不懂規(guī)矩,沒大沒小,這樣下去會損害您的威嚴啊,您今后如何主持天下?陳勝認為在理,囑咐門衛(wèi)不再讓那些人進來。一位老兄不識趣,被擋在門外之后竟然罵起臟話來:姓陳的,有什么了不起,當初就是個土包子!陳王聽后大怒,讓人將他拉出城外,直接砍了。
陳勝的霹靂手段立竿見影,再也沒有昔日舊友前來打擾了,宮廷也不再吵吵鬧鬧。與此同時,陳勝也變成了孤家寡人。第二年,陳勝駐扎城父縣。當他在深夜熟睡之際,被自己的車夫莊賈割掉了腦袋。沒有舊友幫襯,哪怕是一世英雄也很難保住性命啊。
如此看來,如何對待與選用門生故舊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而關鍵在于能否端正自身,懷有一顆公心,同時也要把握分寸,守住底線。人不同于草木,因為人有感情,而情要與法、與理相契合。若能達到情理法的內在統(tǒng)一,就知道如何在門生故舊上進行取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