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功
萬寧興隆王立功科研中心 海南 萬寧 571533
這是我的《微子論》第三部分,立足于中微子場完成最后兩種力(強力和弱力)的認知探索。我們知道,恒星內部核反應區(qū)是依靠星體巨大質量的引力達到高壓的,但是當環(huán)境由高溫高壓突然轉變?yōu)榈蜏氐蛪旱臅r候,各種元素的原子核為什么不紛紛崩裂而消失?因為到處存在的中微子場提供了這種強力和弱力,保證了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基本穩(wěn)定,使我們有幸了解大自然制造各種元素的情況以及各種元素具有的物理化學性質。
1.中微子的數(shù)量驚人。在恒星的核反應區(qū)里面中子是要通過貝塔衰變放出一個電子變成質子的,隨著質子數(shù)量的增加,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里面的各式各樣的原子才會產(chǎn)生到宇宙里面,履行各自的職責。而每當有一個質子的誕生都必然要產(chǎn)生一個中微子。請注意:各種原子的質子數(shù)目是不同的。一些學者熱衷于探討暗物質,據(jù)說是不發(fā)光看不見的。我認為他們談的就是中微子和中微子場。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它大約占有太陽系中總質量的99.86%。
2.中微子的能量驚人。所有物體要脫離一個星體必須克服該星體的引力。中微子要脫離太陽,必須克服太陽的引力。太陽的引力場最高的數(shù)值應該是太陽的表面。脫離太陽表面后受到熱力學第四定律的影響,太陽大氣各圈層紛紛加碼,所以中微子進入宇宙空間時的能量非常高!其它星云也是同樣的。
1.強力、弱力與萬有引力的異同機理:按我的微子論,引力是中微子流推力的表象:如圖1:說明 我的中微子場引力論和強力、弱力論都是立足于中微子場的。
強力是強子(質子或中子)之間中微子場的引力,這種引力與萬有引力的區(qū)別在于:萬有引力的適用范圍比較遠,至少要達到一般分子的尺度(強子在那樣遠時互相的面積和體積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實際物質結構中,原子核內強子之間的距離,只有強子半徑左右。這樣近,強子的體積和面積再也不能忽略了?;ハ嚅g屏蔽比例能夠形成強大的核外部中微子推力,使強子能克服原子核的巨大離心力,保持在恒星(如太陽)核反應區(qū)構建的強力關系——各種化學元素。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到處存在的中微子場,所有恒星核反應的全部成果將保留不下來任何化學元素!
2.核內更多強子的排列架構 此前對核內強子的排列沒有進行研究,自然找不到有關論述。如果可以勉強計算在內的話,只是停留在“像液體一樣無序”的水平。狄拉克(Dirac,P.A.M.)的不兼容原理,就是對核內強子的排列無能為力的表現(xiàn)。筆者發(fā)現(xiàn)了構建核內架構的中間體:借助于一個中間“二傳手”P-N.叫它P-N節(jié)吧!我發(fā)現(xiàn)這個P-N節(jié)可以完成安排核內強子排列的重任!如圖1:
圖1 元素氦的核有兩個P-N節(jié)
3.增加一個P-N節(jié) 現(xiàn)在要考慮在太陽和主要核反應區(qū),會有不少P-N節(jié)在近旁以各種姿勢和不同速度來碰撞。什么樣的P-N節(jié)可以被接納呢?至少應該是局部順隨的部分機會大。
中微子場侵入原子核的部分場強,便是弱力的來源。所以強力和弱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外面是強力,內部就是弱力)。其它粒子,都不參與核強相互作用,只參與粒子衰變時的核弱相互作用,就是電子克服核內強子引力的束縛向核外發(fā)射電子和中微子?!彼追Q貝塔衰變。我們可以把原子核看成高速旋轉的小容器,把弱力看成內部支撐力。這個支撐力隨著內部強子的數(shù)量不同而變化,所以弱力的變化范圍比較大。如同地球磁場對地球的變化存在明顯影響一樣,原子核內質子驅動核外各電子圈層的電子的運轉,決定了各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質,展示出驚人的多樣性變化!
1.強力的形成機制。強力雖然雖然是自然界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且在宇宙中到處都大量存在,但是并不是說我們可以隨意作實驗表演的,由于在質子之間的距離小于強子半徑時表現(xiàn)出的強大排斥力,我們幾乎做不到那樣的地步!實際上是在恒星內部核反應區(qū)達到的。但是離開核反應區(qū)這種強力并不消失,而是在低溫下安全地保存下來!這就是中微子場的功勞。 是強相互作用(即強力)將質子和中子束縛在一起。因而稱為核力(或核強力)。
2.強力的計算。根據(jù)上段提供的數(shù)據(jù),我初步進行了計算,可以證明我的想法是正確的。具體計算如下:見圖2:
圖2 強力計算的3種情形
共分為三種情況:1,中心距為1.5×10-13厘米(即間隙距為0.5×10-13厘米);2,中心距為3×10-13厘米(即間隙距為2×10-13厘米);3,中心距為1.4×10-13厘米(即間隙距為0.4×10-13厘米);
在這里離心力起很大的作用,是強力需要克服的主要力量,所以必須首先計算三種情況下的強子離心力的值,計算如下:
情況一:1,中心距為1.5×10-13厘米。假設:兩個自轉方向相同的強子以光速沿著相距為1.5×10-13厘米的平行線互相接近,達到最近距離的時候,強子之間的強力使它們糾結在一起,成為高速旋轉的一對強子,其轉動中心為兩個強子中心距的中點,亦即每一個強子的回轉中心,回轉半徑應為(1.5/2)×10-13厘米。
離心加速度(即法向加速度):
an= rω2= v2/r,at = 0;
法向慣性力(即離心力):Φn= -ma[公斤力]=-mrω2。
= -mv2/r。
將中子的質量(1.674920×10-27[公斤])和光速(2.99792458×108[米/秒])代入上式,得到:
F=pf×5.9826325×10-29
=2.0071239×103[公斤力].
中微子場的壓強pf
在這里非常幸運的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F=pf×5.9826325來計算到目前為止一直是未知量的中微子場的壓強。
pf=2.0071239×103/5.9826325×10-29
=3.3549175×1031[公斤/厘米2].
這是一個多么大的天文數(shù)字!但是我認為,這還是要比目前把引力看作可以無限制地增長的黑洞理論更為可信。
情況二:2,中心距為1.4×10-13厘米:
Φn=2.1504899×103[公斤力],有所提高。
而強力F=2.3040963×103[公斤力],比離心力大,這樣會使兩個強子更加接近。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b≤0.4830455×10-13厘米。
情況三:3,中心距為3.0×10-13厘米:
此時F=0.6780975×103[公斤力];
而離心力Φn=1.003562×103[公斤力].離心力遠大于強力,所以強子遠離,強力似乎不存在了。